加強對成都實踐的認識 加強對深化改革的研究
時間:2011-09-29 16:55:52
來源:和訊網
按照《市委中心組建設學習型黨組織試點工作方案》,“加強對成都實踐的認識,加強對深化改革重點難點工作的研究”是市委中心組學習的重點內容。為深化試點工作,扎實推進我市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市委宣傳部在區(市)縣委和市級部門黨組(黨委)中心組開展了以“加強對成都實踐的認識,加強對深化改革的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
推薦閱讀
近半年來,各中心組高度重視,主要負責同志帶頭組織集體研討、帶頭開展調查研究、帶頭撰寫了質量較高的理論思考、經驗總結、案例分析、對策建議等調研文章,全市“兩個加強”學習活動取得階段性成果。
根據學習活動專家組的閱評和推薦,本報從即日起,分15期陸續選登本次學習活動部分調研文章觀點,供廣大黨員干部學習分享。
推進丘區統籌示范建設
的實踐與思考
王波
金堂是加快發展的丘區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受客觀條件和各種因素的制約,加快發展困難較多。建設丘陵地區城鄉統籌示范縣既是市委賦予金堂的重大使命,也是金堂加快發展的現實選擇。如何全面深入持久地推進丘區城鄉統籌實踐,進入全省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行列?金堂在夯實城鄉統籌的思想基礎、干部基礎,深化配套改革,壯大產業支撐,完善公共服務和加強社會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夯實丘區城鄉統籌干部基礎
始終把鞏固和深化城鄉統籌的思想基礎、干部基礎作為推動發展的首要前提。以業務建設和作風建設為抓手,支持干部參加學歷提升教育,組織基層干部參加川大、川農大的周末專題培訓等,提升干部的見識和能力,引導廣大干部把工作當事業去追求,當學問去研究。加大干部競爭性選拔力度,在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教育干部、培養干部、使用干部,真正讓德才兼備、能干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有舞臺,面向全國公開遴選縣屬國有公司總經理,面向全縣公開選拔副局級領導干部,中層干部全部競爭上崗,1/3崗位跨部門、跨鄉鎮交流。注重把城鄉統籌政策理論、機制體制和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思路措施作為干部教育培訓和選任考核測評的重要內容,推動干部當好“兩個明白人”。
深化丘區城鄉統籌配套改革
將改革試點工作與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重點在“推動資本下鄉、農民進城,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上下工夫。創新統籌推進機制,在全縣公開比選綜合示范鎮、專項示范鎮和示范村,集成打造丘區城鄉統籌示范,帶動土地綜合整治、山區集體經濟組織建設、丘陵地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同步跟進,整鎮整縣推進丘區城鄉統籌。深化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改革,率先在全市出臺一系列產改配套辦法,形成六種生產要素流動方式,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有序流動,激活城鄉統一市場。探索推進農民進城入鎮,從吸引農村居民定居城鎮、促進農村居民在城鎮穩定就業、保障進城入鎮農村居民在農村基本權益方面著力,打通農民進城入鎮渠道,實現“安居、樂業、有保障”。深化城鄉互動改革,抓好竹篙鎮集體建設用地用于工業開發試點工作,探索拆舊區與建新區群眾共享土地綜合整治收益、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經營開發、建新區群眾不失地長期獲利的模式。
壯大丘區城鄉統籌產業支撐
產業發展是推進丘區城鄉統籌示范建設的關鍵。針對丘區城鄉統籌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支撐不足的固有特點,以實施“三大戰略”推進“三化聯動”,強化縣域經濟支撐。堅決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節能環保新興產業為主導,推動成阿工業園區和節能環保產業園連片發展,建設節能環保高端產業園區,力爭建成全國災后產業重建示范園、民族地區發展“飛地工業”的示范園區。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提高項目準入門檻,鼓勵修建多層標準廠房,探索分時段供地,建立項目退出機制。創新統分經營新機制,探索多種形式的現代農業規模經營模式,促進產權依法依規自由順暢流轉。狠抓農業招商,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帶動就業增收強的現代農業項目,建設成都市國家級現代農業核心示范片。堅持高標準規劃設計丘區新型城鄉形態,按照“四性”原則和“九化”標準,分類分層級推動縣城、區域中心場鎮、一般場鎮、集中居住區建設,完善縣域城鎮體系。
完善丘區城鄉統籌公共服務
農村公共服務配套不足是丘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短板”。著眼打基礎、利長遠,埋頭實干練基本功,集中把有限的資金、資源投向公共服務基礎建設,探索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整鎮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加快農村田、水、路、林、村、房綜合整治,確保耕地得到充分保護和有效利用,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大興水利設施建設,多方爭取籌集資金,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明年底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快實施“百湖”工程等水源工程建設,比較徹底地解決30萬畝“望天田”的用水問題。加強道路交通建設,打通對外主通道,完善骨干路網,加快村道、產業化道路加密聯網改造,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徹底解決山丘區群眾出行難題。
加強丘區城鄉統籌社會建設
城鄉群眾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內涵。始終把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統籌城鄉發展成果的唯一標準,既充分汲取發展得快、發展得好地區的先進經驗,又針對丘陵地區的固有特點,妥善處理好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在全市率先實施農村低保戶土坯房改造,盡量讓群眾不花錢或少花錢住上新房。財政出資資助城鄉低保群眾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特殊困難群眾參加大病醫療互助補充保險。率先推進創新社會管理試點,妥善解決安置小區遺留問題,率先試點安置房先建后拆模式,提前啟動30萬平方米安置房建設,讓城鄉群眾共創共享城鄉統籌成果。
(作者系中共金堂縣委書記)
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機制
系統集成城鄉統籌的政策措施
陳海元
當前,郫縣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市委明確要求郫縣“率先、整縣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示范”,既要“面”的突破,也要“質”的提升;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進入“深水區”,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作為都江堰精華灌溉核心區和全市優化發展區,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壓力日益增大;隨著新型城市化的深入推進,社會建設和管理的任務異常艱巨等等。要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鞏固和擴大城鄉一體化成果,必須立足這些新的形勢和要求,切實解決好城鄉一體的體制機制,城鄉統籌政策措施的系統集成,政府、市場和群眾的關系,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等關鍵問題。
構建城鄉一體的新格局
統籌城鄉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機制障礙,最終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因此,全面、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緊緊圍繞這一根本目的,著力在促進城鄉統籌的體制機制改革上下工夫、求突破。要牢固樹立“城鄉一體”的發展理念,從資源配置、政策措施、考核體系、工作機制等環節入手,深入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市場體制“六個一體化”,不斷提升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和融合度。要把改革的重點放在推動實現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上,通過全面、系統、深入實施各項配套改革,切實賦予農民真正意義上的財產權利和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權利,為農民進入工商業并真正融入城鎮、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創造良好條件。
強調統籌集成和資源節約
這是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的客觀需要,也是改變粗放型發展模式的迫切要求。將城鄉統籌的各項政策措施系統集成,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效益,是最大的資源節約。無論是舊城改造、城市新區開發,還是新農村建設,包括工業園區發展,都要更加注重設施的配套性、要素的系統性、功能的復合性、產業的規模性、人口的聚居性、城鄉的融合性、發展的現代性,著力打造一批新農村綜合體、城市綜合體、產城一體的工業新城等城鄉統籌綜合示范典型。要正確處理好規模與水平、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最大限度提高資源投入產出效益。特別要保護好川西林盤、田園水鄉等生態本底和歷史文化遺址,為推進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注入生機與活力。
正確處理政府、市場和群眾的關系
隨著綜合配套改革逐步深入,正確處理這一關系尤其重要。總的來說,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群眾主體的作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作為政府來講,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和觀念,切實把重點放在抓規劃、抓管理、抓服務、抓環境上,凡是市場能做的政府就不要介入,更好地發揮政府的調控和引導作用。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有效形式,要結合貫徹“新36條”,充分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著力在消除市場壁壘、放開市場準入上下工夫,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群眾是推動城鄉改革發展主體,要始終堅持“尊重群眾意愿、做好群眾工作、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原則,正確引導群眾通過基層治理民主平臺,自主決定土地整治、農房建設、產業發展、村級公共服務專項資金使用等問題,切實避免“代民做主”和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現象,徹底改變過去“大包大攬”、“好心辦不了好事”的局面。
解放思想 大膽創新
當前,統籌城鄉發展已到了依靠改革創新實現突破發展的階段。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大膽突破。否則,就會止步不前,前期改革的成果也會喪失。要充分發揮試驗區“先行先試”的優勢,抓住列為全市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試點的機遇,下深水破解制約改革發展的難題和障礙。工作中在把住“四條基本原則”、守住改革發展底線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只要是群眾依法自主的決定和群眾受益、滿意的事,就要不爭論、不猶豫,大膽抓、大膽干,在解決問題和矛盾的過程中實現改革發展新突破。
(作者系中共郫縣縣委書記)
堅持群眾在城鄉統籌中的主體作用
鄭和平
近年來,邛崍市按照統一部署,深入貫徹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大力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堅持以新型工業化促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全面提升“三個集中”的質量和水平,積極創新基層民主治理機制,初步構建了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新局面,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心得體會:科學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中之重;“三個集中”是推進區域統籌發展的有力抓手;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是促進和諧的有效途徑;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提。
科學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中之重
規劃是推進“三個集中”的基礎和龍頭。邛崍市牢固樹立“全域邛崍”的規劃理念,切實加強規劃編制工作,按照“產城一體、多規合一”的要求,科學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城鎮體系規劃及一系列產業規劃,初步形成了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指導,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一致,各項規劃相銜接,規劃編制、管理、監督滿覆蓋的城鄉一體規劃體系。在規劃實施中注重將“四性”、“九化”貫穿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的全過程,著力彰顯人文特色、建筑特色、產業特色、環境特色。尤其是在農民集中居住區規劃和建設上,將全市農村集中居住區分為“涉農”、“涉工”、“涉旅”三種類型,進一步保持生產、生活和人文生態環境的高度融合,滿足了農民生產生活功能需求,體現出新農村的精神風貌。
“三個集中”是推進區域統籌發展的有力抓手
“三個集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原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是破解邛崍人多地少和生產方式落后等矛盾的基本方法。邛崍市堅持以新型工業化促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有效推動了區域經濟整體發展。
一是加快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強城市經濟帶動和反哺能力。通過工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和第三產業發展,為農民向城鎮轉移創造條件。邛崍市整合全市原工業集中發展區和部分獨立工礦點,形成了“一區兩園”(即邛崍市工業集中發展區,包含臨邛工業園區、羊安工業園區)的工業布局,并按照“一區一主業”要求,發展了優質白酒、生物制藥和日用化工三大主導產業。2009年以來,全市引進協議資金320億元、項目157個,完成工業投資106.1億元、建成投產項目30個,神威藥業、水井坊(600779,股吧)、長興化工等一批總投資在10億元以上的重大產業化項目落戶邛崍。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帶動了全市區域交通和供水、排水、供電、供氣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帶動了一三產業協調快速發展,優質小麥、高粱、中藥材等一批農業產業化基地相繼建成,城市房地產和商貿服務業快速發展,進一步壯大了城鄉統籌發展產業支撐,促進了全市農民轉移就業。
二是加快農民向城鎮和新型集中居住區集中,推進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的承載和輻射能力。通過農民向城鎮和新型集中居住區集中,聚集人氣和創造商機,進一步帶動了產業和城鎮發展,同時為土地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依托各鎮鄉產業優勢和產業布局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如臨邛鎮和羊安鎮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圍繞人口、產業、市場、資本等要素聚集,大力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基本形成中等城市雛形;平樂鎮、天臺山鎮利用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著力打造“川西水鄉”和山水情景小鎮;臥龍鎮引入企業投資對場鎮進行了整體打造,完善了城鎮功能。
三是加快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邛崍市充分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采取土地租賃、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轉方式,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探索出了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湯營村模式”、仁壽村“大園區、小業主”糧經復合型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的寶林白茶種植基地模式以及寓管理于服務的生豬溯源體系等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全市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58個、規模經營土地達到12萬畝,2010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比2003年增長了117.4%。
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是促進和諧的有效途徑
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人民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期待。邛崍市堅持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主攻方向,著力發展城鄉均衡共享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統籌推進以快速路網、城市干道和以鐵路運輸為基礎的現代交通體系建設,完成了56所農村中小學、23個鎮鄉衛生院和244個村衛生站標準化建設,探索了民福院農村弱勢群體集中供養機制,在各鎮鄉推廣衛生等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在農民新型集中居住區引進物業管理制度,在全市實行城市綜合執法和推行城市網格化管理,城鄉社會事業得到全面進步和發展。
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提
邛崍市始終把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作為開展城鄉統籌工作的基礎,按照“還權賦能、村民自治”的原則,創新完善了“村兩委+議事會”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在全市探索實踐并推廣運用村級事務管理“三步量分法”(第一步:“一戶一表”界定實施范圍;第二步:“議事會票決”確定實施項目;第三步:“一戶一票”決定實施先后)。在全市推行“陽光五日”(兩委班子成員接待日、群眾代表議事日、理財監督日、會議開放日、民情調查日)等一系列基層民主管理制度,極大調動了群眾參與各項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了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共創共享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邛崍市委書記)
釋放科技創新內生動力
大力推動統籌城鄉發展
劉筱柳
近年來,我市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大力推動科技資源向城鄉科技發展的薄弱環節聚集,以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強力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以發展農村民生科技為重點,梯度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和集中居住;以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為(博客,微博)重點,穩步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以構建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為重點,大力引導科技資源和現代生產要素向“三農”聚集,有力支撐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面向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新形勢新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快創新科技體制機制,大力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充分釋放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深化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提供強勁的科技支撐。
明確科技改革創新的著力點和方向
進一步創新科技創新要素資源配置機制。多年來的科技資源配置機制仍存在較濃的“重城輕鄉”、“重工輕農”色彩,同時,全社會科技投入總量相對較少,農業農村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總體處于弱勢,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急需的技術攻關和技術示范推廣應用,缺乏相應的要素資源支撐。
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激勵體系。目前,科技創新的激勵體系還不夠健全,已出臺實施的鼓勵技術創新的投融資政策、財稅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等,更多地體現了工業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三農”發展的需求照顧較少,使得我市技術創新活動及其成果產出,在城鄉之間呈現出較大反差和非均衡性,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和城市,農村農業領域明顯偏少。
進一步改革科技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現行的科技進步條例和成果轉化促進辦法等法規政策,在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科研經費、成果評價與轉化、科技產業等方面,還缺乏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時代精神和全域成都的理念;在政府科技職能設計方面,還缺乏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統籌性、系統性和區域性;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方面還需要進行大視角、全流程、精細化的重構。
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體系。目前,科技創新公共服務還存在體系不完善、機制不靈活、績效不明顯等問題,在創新服務體系的架構設計方面,尚未較好地體現服務“三農”的需求,尤其忽視了對帶有“草根性”的農業、農村技術創新活動的服務。
構建支撐統籌城鄉發展的科技體制機制
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引導創新要素向全域流動。深化成都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與國家及發達地區科技資源平臺的銜接;完善科技創新資源的供需雙向補貼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在產業功能區和產業園區,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及設備、專業機構負責運營的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加速高校、科研院所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產業功能區和企業流動。
探索產業功能區產業研究院建設路徑,增強縣域科技發展能力。市與區(市)縣聯合,按照“一個產業功能區,一個戰略產業和一個產業研究院”方式,進一步探索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汽車和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研究中心),發揮創新載體招才引智、聚合資源、組織研發等功能,著力構建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引導產學研資源向功能區、縣域聚集,形成資源優勢和產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態勢。
構建成都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深化以“一平臺四體系”為主要內容的自主創新金融支撐體系,深化19個區(市)縣工作站和成都經濟區科技金融業務聯盟建設,深化實施科技保險、知識產權質押等多元化金融產品創新,實施金融扶持計劃,針對不同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不同融資需求和融資條件,整合銀行、擔保、保險、創投、政府政務等資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解決方案和綜合配套服務,加快推動科技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促進科技與金融的緊密結合。
構建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提升知識產權綜合服務能力。深化知識產權綜合共享、產權流通、綜合保護和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知識產權創新資源整合共享、市場化和公益性相補充的交易、行政與司法保護相結合、基層服務等知識產權服務機制。實施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程,加強知識產權示范區(市)縣、示范園區、示范企業建設,推動知識產權基層工作站建設,加快知識產權工作向產業、園區、社區延伸。
(作者系成都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
堅定不移地走城鄉一體的
新型城鎮化道路
陳超儒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順應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規律,全面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走出了一條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以“三個集中”、“六個一體化”、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為主要內容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為推進成都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新型城鎮化道路符合成都科學發展實際,是實現“全域成都”長遠發展目標的戰略選擇。
新型城鎮化是符合成都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
統籌城鄉發展這八年是成都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社會建設成效最好、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實踐證明,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一條符合成都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
首先,是整體推進城鄉全面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成都始終堅持以“全域成都”規劃為引領,著力構建新型城鄉形態,大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三中心、兩樞紐”建設加快推進,國際性區域樞紐城市和中心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帶動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城鄉現代化水平實現了整體躍升。
其次,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以統籌推進“三個集中”為根本方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了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聯動,實現了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三次產業的互動發展,農業、農村、農民的持續發展能力大幅增強,有效地克服了城鄉脫節的片面城鎮化、遍地開花的無序城鎮化弊端,極大地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環境。
再次,是促進城鄉居民共創共享的生動實踐。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根本上打破了城鄉二元體制和經濟社會結構,建立起城鄉一體的就業社保、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各項民生持續改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開創了城鄉居民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新局面。
新型城鎮化是實現成都長遠目標的戰略選擇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推進、省委、省政府規劃建設“天府新區”以及對成都提出的建設“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的目標定位等,既為成都帶來了新的重大機遇,同時也為成都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機遇、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求我們:
必須更加堅定地全面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運用統籌城鄉發展的辦法,加快中心城區、縣城、中心鎮發展,統籌推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必須更加注重“三化”聯動和三次產業互動。加快構建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完善成都作為成渝經濟區內核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建設宜居宜商宜業的國際化現代化城市,打造引領成渝經濟區乃至整個西部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必須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全面加強經濟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建設,走出一條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本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構建“全域成都”跨越發展新格局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應立足成都八年多的實踐基礎,按照城市新的戰略定位,以國際化、現代化視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推進全域成都跨越式發展。
一是要強化龍頭帶動。應大力實施中心城區、天府新區“雙中心”帶動戰略,全力推進中心城區轉型發展和天府新區規劃建設,積極推進市域內區(市)縣融入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發展,形成以中心城區、天府新區為龍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區域共同發展和繁榮的新型城鄉體系。
二是要做強產業支撐。充分利用天府新區和市級戰略功能區的產業發展空間,抓住產業鏈中的關鍵和龍頭,大力實施集群發展和高端發展戰略,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集群高端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是要深化區域合作。深入推進成都經濟區建設,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模式,實現區域優勢互補。積極推進成渝經濟區務實合作,開展與省內市州、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及北部灣等地區全方位、多層次的區域合作,在推進區域合作中提升城市競爭力,不斷強化成都作為成渝經濟區雙核之一對四川乃至西部地區發展的帶動力和影響力,形成西部最具競爭力的區域核心增長極。
四是要堅持共創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社會不同群體利益協調機制和共創共享機制,讓廣大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五是要創新體制機制。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機制等為重點的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從市場體系、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等方面構建起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