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記表示,威海城中村建設堅持群眾利益最大化原則
鳳凰網城市:威海市計劃在今年完成城中村的改造,應該說這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突出問題,比如說在拆遷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難題,在這個方面威海有什么經驗?
王書記:沒有什么經驗,我們最大的原則就是在城中村改造中堅持群眾的利益最大化,不光是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讓城中村的農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各項讓利政策,讓實惠落到農民的頭上,使農民成為城中村改造的最大受益者。不但住上了和城市一樣的房子,還通過城中村的改造有了財產性的收入。我們城中村絕大多數都實現了拆一平方米換兩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原來的一套平房可以換133平方米的樓房,小戶型是兩套,原來的價值只有這個6萬到7萬元,還沒有產權,通過拆遷改造他們的房子有了產權變成了商品房,有的住一套再租一套或賣一套,按市場價值算就有了七十萬、八十萬元財產性的收入。城中村改造完成以后,群眾財產性的收入增加了120多億元,平均每個戶是40萬元以上。同時為平抑房價,也發揮了主要的作用。政府把土地的收益,全部返還給村一級,應該交的那些稅費減免優惠全部返還給農民,有了財產性的收入,改善了城市的環境,提高了城市的功能。
第二條就是做過細的工作。廣泛宣傳拆遷的政策,宣傳拆遷給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堅持陽光操作,凡是涉及城中村改造的大事、小事,都讓人民群眾說了算。包括戶型的選擇,戶型的設計,住房分配方案的確定,回遷補償政策,開發商的選擇,全部公開民主,群眾票選,充分尊重絕大多數群眾的意愿,使這項工作得以順利的開展。有一千多戶的村一個月簽訂了合同,七天全部清除完。
第三條,我們就是堅持高保準規劃和建設,我們“拆遷一個舊村、建設一個精品社區”,把每一個社區都建成綠色社區、平安社區、健康社區、文明社區、幸福社區。一是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新建改造市區道路50條、180公里,初步實現了建成區內主、次、支道路相互貫通;新鋪設供熱、燃氣管線728公里,住宅集中供熱率達到95.1%,管道燃氣普及率達到99.8%;新增污水管線288公里,建成區內13條河道全部得到了整治,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二是全面推行養老保險。通過與開發商的分成增加了村居集體的收入,給這77個村,5.9萬名群眾全部辦理了養老保險。共投入了集體資金3.9億元,有2.1萬名群眾開始領取養老金,平均每月領取690元,最高每月領取1258元,徹底解決了拆遷居民老有所養問題。另外我們通過門市房的出租增加集體收入累積是一百多個億,這樣有錢給群眾辦事,提高群眾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個是通過拆遷改造強化了社區的管理和服務功能的提升。拆遷以后,村變成了居委會,每一個居委會實現黨組織和社會管理組織的全覆蓋,有樓長、片長和居委會主任,組織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我們要求在新建社區居民步行15分鐘以內就能夠就醫,新建了衛生服務中心,衛生室是39個,建設社區服務中心70個,總投資2.8萬元,平均每個社區的服務中心建筑面積是900多平方米,最大的超過了3000平方米,能夠滿足社區內的居民休息、娛樂、健康、再教育等各方面需求。四是加強了平安建設。改造后的小區,全部實行了封閉管理,新設警務室86個、新增攝像頭9823個并全部與市區兩級公安機關聯網。市區建成區內警務室累計達到233個,攝像頭達到21751個,各類巡邏隊伍4339個,實現了人防、物防、技防全覆蓋。五是優化、美化上檔升級。新增了公共陸地面積430公頃,人均綠地達到了24.5平方米。六是加快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積極穩妥的進行了股權的改革,完成了3個村居7326名居民的改制,居民變成了股東,發揮集體資產的優勢,使農民有長遠的收入。年底前我們可以完成17個村的村居的改制任務。
在完成城中村改造的同時,我們還把老舊小區的改造列入日程,從今年開始進行封閉式的改造,重點抓好外墻的保溫,我市是國家建設部和財政部確立的節能環保城市。包括各類管網的配套、下地,小區公路的建設、道路的整修延伸等,我們爭取用三年的時間,把市區內所有的老舊生活小區全部改造完成。使我們整個威海的老百姓都能夠過上舒適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