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談到,國內不少機構將全年經濟增速在8%以下,甚至某一季度增長在8%以下就判斷為“硬著陸”,但國際機構普遍認為5%以下的經濟增長才稱之為“硬著陸”。
汪濤還指出,瑞銀認同中國物價水平已于7月見頂的判斷。但她提醒未來物價走勢主要存在三方面變數:一是是否會出現對糧食豐收可能造成影響的重大自然災害;二是是否會出現全球央行貨幣政策進一步放松,導致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勢頭持續;三是如果國內偏緊縮政策進一步回歸常態,是否對物價造成影響。
對于中國經濟,這位瑞銀經濟學家認為,歐美經濟復蘇乏力是目前最主要的外部風險。今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失業率攀升,再加上歐債危機蔓延,使中國和東南亞一些貿易出口大國受到較大沖擊。她補充說,美國的貨幣政策是針對本國經濟現狀,在財政政策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美國存在進一步采取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需要。歐元區的情況也類似。
她認為,面對外部風險,中國一方面要接受事實,調低經濟增長預期,另一方面要采取刺激措施,以對沖影響。例如,目前國內在財政刺激措施方面仍有余力。
汪濤對中國經濟形勢總體仍然看好。她分析說,短期看,房地產行業和制造業仍是拉動增長主要動力。與2008年相比,國內房地產業目前沒有進入大調整時期,房地產業帶動下的鋼鐵、建材等內需型重工業仍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另外,企業自主投資強勁,制造業增長迅速。企業升級換代、更新產能設備的大部分資金來自自留利潤而非借款。
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將處在增長通道中,支撐因素包括:一、國內勞動力大量富余,大部分從事粗放型勞動密集產業的勞動力還未轉入生產效率較高的行業;二、產能升級、企業設備升級等投資需求勢頭不減;三、國內的高儲蓄率說明拉動內需仍有很大空間。
汪濤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全球產生積極“外溢”作用。中國對于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強勁,對澳大利亞,巴西,印尼等大宗商品出口國和中東國家的經濟產生巨大拉動。目前看,這種勢頭并沒有減弱。此外,中國對高端機械設備的大量進口對德國、日本和韓國等的經濟增長也有支持。瑞銀認為,今后1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仍會很明顯。
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汪濤認為是必須的,但短期內要在各方面夯實基礎。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解決的不僅是出口貿易結算問題,還包括如何實現幣值穩定,加強國內金融市場建設,提供更多的人民幣資產交易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