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朋友問我,‘中國的房價能下降嗎’?我說現在的老百姓全部指望政府的保障房,所以中國大陸的商品房根本就不是面向老百姓的商品;再加上政府與銀行的推波助瀾,還有房地產老板的不差錢;這些都是商品房永遠居高不下的原因。這次中秋外出時我就發現到處是商品房,也就是說從城市到農村印入眼簾的全部是商品房。而且還是到處新樓房方興未艾,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房地產熱潮。以前我們的課本書上說到處是工廠,而現在連工廠都破產變成了商品房小區。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中國公民應該平均擁有100平米的住房是完全沒有問題。然而事與愿違,沒有住房的絕大多數人還在盼望政府的保障房;而這沒有剛性需求的住房竟然就不降價,反而價格上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違背市場規律的反常現象呢?究竟是誰使中國的房價就不遵循市場規律呢?
我們知道,市場化就是按照市場規律性運行的過程;什么是市場規律性,就是供求關系的結果。從我們社會的商品房進程,就知道我們商品房的定位目標。首先我國對住房改革的目的就是使所有人到市場上去買住房,然而實際卻是住房價格與老百姓的收入不對應;所以中國的老百姓永遠望房興嘆。如第一批的商品房的購買者是誰,全部是港澳臺的老板們;而第二批商品房的購買者是誰,是中國大陸的第一批暴發戶。到了第三批商品房,才開始有官員購買了。最后是官員全面購買商品房后,才開始有年輕人貸款購買商品房了。在這樣的社會進程中,效益好的全民單位的老百姓才開始涉足商品房了;這就是我們社會的商品房。
在我們社會的商品房進程中,單位介入商品房的比比皆是;如有的單位名義上是集資房,實際就是便宜的商品房;有的表面上是小產權房,實際享受的卻是商品房的待遇。正是這些中國特色,結果住房改革的結果是老百姓成為真正沒有住房的人;因為單位不管你住房,而商品房又買不起;這就是中國的老百姓。而在住房改革前,老百姓還可以接領導們的舊房;而住房改革后,連這個權力都沒有了;所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從來沒有搬家的老百姓比比皆是;而這些人成為了住房改革的最大受害者。
為什么中國的房價高,而且還不是一般的高;因為我們的房價竟然超過美國,而我們老百姓的收入又是美國老百姓的多少分之一呢。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說中國的房價高的相當雷人。面對我國高房價的原因,我們社會是眾說紛紜;直到現在都沒有統一的看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才敢百家爭鳴分析原因。
首先我們社會的收入兩極分化,它的原因就是雙軌制造成的;如你只要占用或占用全民所有制資源,那么這資源產生的效益就歸你了;如果損失的話,則它就是全民買單。正是這樣詬病的機制,才使得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人其收入水平是普通老百姓的幾倍;而當官的高達萬倍千倍的比比皆是。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社會收入水平越高的人卻是越不消費的人;因為他們的消費全部被公款包了。這樣的結果是什么,是有錢的人結果錢越來越多;再加上他們的醫療、養老、教育等社會保障問題全部不需要出錢,結果只有花錢買商品房才是其花錢的唯一途徑。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社會有錢的人買商品房根本不是貸款,全部是現款一次性支付。在這些人眼里,什么最貴就買什么;相比花上億元買古董,這商品房的價格還是便宜的;結果這些人成為商品房的消費對象,我們的商品房價格能下降嗎?
其二是我們的政府主導了商品房的價格,使其總在高位上漲;因為政府多年都把房地產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一方面政府從土地出讓金這里直接受益,另一方面是房地產對鋼鐵、基建等諸多行業有明顯的拉動作用;結果放電帶動GDP和稅收的快速增長。這也是我們各級政府對房地產特別關照的原因,因為房地產使政府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其三是房地產的發展捆綁了中國銀行業,成為中國銀行業的效益源頭。當中國制造成為世界的地攤貨時,我們的工業就不受銀行歡迎了;再加上中國農業的落后,所以銀行更不愿意投資農業。當房地產成為中國大陸的產業時,立馬得到了銀行的信貸支持;而銀行也從這里看到了自己的投資方向。在這雙向合作中,房地產開發企業要依賴銀行信貸支持來拿地并進行開發;購房者同樣也要依賴房屋按揭貸款來解決手頭資金的不足。結果高房價的受益者是誰,銀行同樣也是受益者。如果房地產泡沫破滅,最大的損失者是銀行業;銀行貸款就有收不回來的風險了。再加上我們的銀行也是政府的附屬單位,從保護銀行業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政府也不希望房價下降。這就是說房地產不只是綁架了GDP,而且還捆綁了整個銀行業;最后的實質是綁架了政府,這房價能下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