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城市安全
時間:2011-09-15 13:06:40
一些社會問題專家警示說,中國正在進入一個風險社會甚至是高風險社會,其中2010年前后是“危機多發期”,最有可能出現危機的領域依次是“社會”、“金融”、“經濟”、“就業”。
而這些領域無不與整個社會的城市化問題相關連。現實是,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商品經濟得到充分發展的同時,城市化正給人們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如社會治安、交通事故等等。目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指數都出現了負增長。改革開放后25年社會秩序指數年均遞減20%.此外,刑事案件中大案和要案比例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此趨勢仍未得到遏制,如每萬人刑事案件立案率從1978年5.5件上升為2003年34.1件。這些數據表明,城市公共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不過,風險一旦被人們廣泛認識,未雨綢繆,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發生后的危害面和損失量就會大大減少。為此我國各地紛紛開展了平安城市建設的實踐和探索。
從心理學開始看“平安”
對于城市平安,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視野、不同的理解: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人一旦生理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后,就會出現第二種需要——安全需要,例如對安全、穩定、依賴的需要,對免受恐嚇、焦躁和混亂折磨的渴望,對體制、秩序、法律、界限的向往等。因此,城市平安建設的著眼點在于城市居民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的心理迫切需求。
社會學家孔德提出,社會結構各部分的平衡與和諧關系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一旦這種關系遭到破壞,社會系統的運轉就會發生障礙,造成社會病態。因此城市平安建設著眼點在于,城市穩定有秩序和社會的有效控制。
犯罪學說認為,城市一直就是犯罪的衍生地。社會發展的進程慢慢把犯罪從一個孤立的主要是影響城市中心的社會問題提高到現代社會的主要問題。關于犯罪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犯罪生態學認為,作為犯罪區域,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人口數量大、密度高、異質性強、居住條件惡劣、經濟畸形發展、城市管理松散。因此城市平安建設,在于減少沖突、增加融合、減少犯罪。
如何找到城市治安高發區規律?城市規劃理論更是提出了從三大類不同內部結構的城市中尋找共同點的觀點,如:
同心圓區。即城市可以劃分為相互同心的幾個圓形地帶,市中心是商業區,中心區外為生活區,再外為文化區、綠化區,最外是工業區。同心圓式城市治安問題的高發區是商業區與生活區。
扇形區。城市的中心仍然為商業區,城市的發展是從市中心出發,沿著市區主要的交通要道或自然地形成不同扇面向外發射。這類城市社會治安問題的高發區是市中心及構成扇面的交通干線周圍,各扇面之間自然形成弧形區域。
衛星區。城市由中心城市與周圍衛星式的小城組成。這類城市的社會治安問題高發區是各個中心區域及各城中心之連線周圍。
另外,不同功能分區、社區、街道、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社區與郊區之間的過渡地帶被稱為城市“邊際空間”,其獨特位置,在城市空間的變化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邊際空間”內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定因素多,空間控制力弱,社會內聚力弱,往往是不法分子活動的高發區。這也就是為何城鄉結合部易成為殺人、搶劫、強奸等人身類社會治安問題的高發區的重要原因。
如近年來,上海發生的搶劫出租汽車司機錢財案,絕大多數就發生在城鄉結合部。
城市公共安全問題突起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公共安全就是指自然災害事件與社會治安事件。其實,傳統的“地震、火災、風災、洪水、地質破壞”等城市主要災害源的概念從現今看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現階段城市公共安全事故外延內核都已擴大:
可能由SARS等突發傳染病引起;
可能由能源緊張和偶然事故引起的大面積停電引起;
可能由“資源單一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生產礦難、產業工人下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