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群眾滿意是政務公開的“試金石”
時間:2011-09-15 09:45:54
來源:人民日報
□政務公開是“連心橋”、“風向標”、“潤滑劑”、“緊箍咒”
□如何反映群眾訴求,讓群眾及時準確地得到政務信息,是深化政務公開的重點
□在政務公開的內容創新上,突出行政決策、民計民生、面向群眾、向基層延伸等 “四個重點”
□在政務公開的載體建設和方式創新上,堅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便民利民
□在政務公開的考評機制創新上,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準則
編者按: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政務公開的步伐如何同步跟進?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政務公開存在哪些困惑,面臨哪些難點,需要在哪些方面重點突破?政務公開怎樣順應群眾期待,滿足社會需求?本期,我們邀請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一起探討重慶市在這些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本報評論部:重慶正在進行一場以民生為導向的改革發展。無論是公租房建設還是戶籍制度改革,與全市人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密切相關,特別與占相當比例的中低收入人群、農民的利益休戚相連。政策性強、牽涉面廣,而觸及的都是社會敏感穴位。可想而知,政務公開有很大壓力。作為地方政府的治理者,“政務公開”在你們眼中,居于怎樣的位置?是“備選項”,還是“選擇性公開”?
黃奇帆:確實有壓力。但這3年一系列的民生改革,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要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務公開是必需的“窗口”和“切入點”,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作。不是“備選項”,而是“必選項”!可用四個比喻來描述政務公開之于重慶的意義。
一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通過政務公開這個平臺,政府可以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還能讓人民群眾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樣。這樣可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二是地區發展環境的“風向標”。如果一個地區政務環境好、信息對稱,辦事效率高、成本低,連同重慶這樣的低稅費、低融資、低物流、低要素、低物業的“五低成本”環境,更容易產生集聚效應,形成發展合力。
三是協調化解矛盾的“潤滑劑”。通過深化政務公開,建立政府與群眾雙向互動機制,就能夠在協調化解矛盾過程中贏得群眾的理解和信任,也能夠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最后,是政府自身建設的“緊箍咒”。政務公開,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管理的一項創新,將政府行為置于人民群眾監督之下,可以增強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約束力,促進勤政、廉政、高效。
這幾年,我們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政務公開工作機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政務公開局面,并且,逐步從結果公開向過程公開轉變,從靜態公開向動態公開轉變,不斷創新政務公開的形式和內容。去年,全市政府網站群IP訪問量達2678萬人次,頁面瀏覽量9528萬頁,各級政府機關網上主動公開政務信息37萬條,受理郵件9.2萬件。據抽樣調查,目前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達到93.8%。
本報評論部:公眾對政務信息的關心,實質是對自身利益的關切。然而,“公開的不關心,關心的不公開”等現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社會關切。在重慶的實踐中,你們如何保證公開信息與群眾利益有機結合?有哪些探索?
黃奇帆:我們突出了“四個重點”。首先,抓好行政決策公開,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點工程項目,在決策前都廣泛征求群眾意見。
其次,抓好關乎民計民生的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關鍵環節的政務公開,讓每位政府工作人員都明確職責,嚴格依法辦事、按程序辦事,讓老百姓都知曉并監督政府是如何辦事的、辦得怎么樣。
第三,抓好面向群眾的辦事公開,加大教育、醫療、供水、供電、供氣、電信、金融、農資、社保等公共領域的辦事公開,提高服務群眾的效率和質量。
另外,還抓好政務公開向基層的延伸,推行鄉鎮、村級便民服務免費代辦制度,重點公開農業和農村公共事業投入、征地補償、涉農補貼、扶貧救災資金的管理使用等情況,讓老百姓心中有本明白賬。
可以說,政務公開是一項民生工程,是發展環境的改善工程,也是政府形象的一個標桿,更是加強和創新政府管理的重點之一,必須站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高度來推動此事。
本報評論部:在撰寫“如何推進政務公開”這組文章時,我們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在一個技術手段、硬件設施已經升級到‘2.0版本’的時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政府部門在改善服務、滿足需求、接受監督等方面具備更多優勢”。您認同這一判斷嗎?
黃奇帆:確實如此,技術革命能夠推進政務改革。這些年來,我們非常重視政務公開的載體建設和方式創新。
在平面媒體等傳統公開載體的基礎上,我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政府網站、政府新聞發布會、政府信息公開查詢系統等載體,不斷拓展政務公開的形式和渠道。還加快手機短信、專題手機報、數字電視政務信息系統等新載體開發。我們建立了三級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及時發布媒體關注和群眾關心的相關信息,比如,個人住房房產稅、公租房、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等重大事項的信息披露。再如,我們推進交巡警合一改革,建立起了500個交巡警平臺,大大提高了街面見警率,更方便、快捷地服務群眾,警務查詢系統也極大地方便了群眾。我們建立藥品交易所,以公開方式掛牌競價,使藥品價格下降26%,有效緩解了群眾買不起藥、吃不起藥的突出問題。
本報評論部:兩年前,重慶出臺了政務公開工作考核辦法。依據這個辦法,政務公開連續兩年評為差等次的,并沒有限期整改的,應公開而不公開的,要對主要負責人實施行政問責。不知道有沒有人被問責過?我們特別想了解,如何確保在這個考核機制里,群眾的滿意度能真正成為根本的評價標準?
黃奇帆:的確,有考評,有問責,工作才能“逗硬”(方言,意指嚴格執行)。我們注重完善并落實政務公開的責任制、考核評議制、追究問責制等,形成主動公開、互動交流、有效監督的評價體系。
我們希望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準則,用好考核機制這個“指揮棒”,發揮倒逼作用,完善政務公開。我們將市政府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市政府督查室合署辦公,把群眾對政務公開的評議意見,與行風評議、行政效能考核等結合起來,加大群眾評議的權重,政務公開搞得好不好,群眾滿意不滿意是檢驗的“定盤星”。
對考核結果,我們進行通報,差等次的,要限期整改。連續兩年被評為差等次的,還要對部門主要負責人實施行政問責。對群眾投訴處理不及時、政務公開中有違紀行為的,還要依規追究紀律責任。
本報評論部:我們注意到,重慶的經濟增速已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三,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趕上全國平均水平。“人均4000美元”是一個發展的坎,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這對治理者有更大的挑戰。結合重慶實踐,您認為當前政務公開現狀與社會需求相比,還有哪些差距?
黃奇帆:目前的政務公開,的確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主動公開不夠全面;重實體公開、輕程序公開;重結果公開、輕過程公開;重靜態公開、輕動態公開。這些都與人民群眾對政務公開的要求還有差距。公開內容不全面,事務性、程序性、結論性公開的多,辦事過程、決策過程公開的少,事后公開的多,事前、事中公開的少,導致了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再有,群眾的意見和訴求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政府與群眾之間缺少互動,也是需要研究改進的。當前,群眾對政務公開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如何反映群眾訴求,讓群眾及時準確地得到政府的權威信息,是深化政務公開的重點。
對政府來說,必須在不斷滿足社會需求、回應社會關切的過程中主動、自覺地實現自我完善,而以公開的施政,解決公開的問題。
重慶政務公開大事記(觀點背景)
●2001年1月,在全市推行鄉鎮政務公開工作, 6月在全市縣級以上行政機關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工作。
●2002年1月,推行決策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向新聞媒體開放。
●2003年4月,推行新聞發布會制度,12月開展行政權力運行公開,在全市40個區縣(自治縣)設立行政審批服務大廳。
●2006年1月,在建設領域實行五段式并聯審批。
●2007年3月,編印《重慶市人民政府政務公開指南》,12月全市各鄉鎮全面推廣為民服務全程辦事代理制度。
●2008年1月,成立重慶市政府信息公開領導小組, 2月編印《重慶市人民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目錄》,4月制定《重慶市政府信息主動公開制度》等。
●2009年1月,建立行政審批項目庫,清理保留審批項目300余項,并向社會公布。5月,印發《重慶市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考核辦法》。
特別統籌:王建新 崔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