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撤銷街道辦”的傳聞影響極廣,甚至有街道辦的公務員開始擔心自己有朝一日會“丟飯碗”。
這則傳聞的起點是安徽銅陵,從2010年7月起,安徽銅陵全市撤銷街道辦事處,成“始作俑者”。
今年7月27日,銅陵市銅官山區又被民政部納為“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有民政部官員隨后表示,“銅陵模式”有望在全國推廣。正是這番言論聚焦了全社會的關注。
很快上海、廣州、江蘇等地的民政部門表態稱,當地不適應“銅陵模式”,暫不考慮撤銷街道辦事處。
記者實地采訪發現,銅陵仍在不斷探索“銅陵模式”,其與外部環境的隔膜尚待消融。更有專家直言:“銅陵模式至少在直轄市或較大的城市沒有可行性。”
9月7日上午,張德仙一早就出門,把一批資料送到90多戶居民家中。日上三竿,她回到鷂山社區的辦公室里,又著手準備第二天的低保評議會。區機關單位工作10多年,街道辦工作7年,如今,她成了一名“社區大媽”。
坐了近20年辦公室,張德仙一度無法適應這種轉變,但她必須適應,石城路街道于去年被撤銷。
2010年7月,銅陵市宣布撤銷全市所有的街道辦事處,原有的6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被整合成18個社區公共服務中心,三級管理被簡化成二級。
和張德仙一樣,數百名原街道工作人員全被“下放”到18個社區,但保留公務員或事業編制。新社區設立黨工委、居委會、公共服務中心,三套班子一套人馬,全部重新分配。經過招考競聘、社區直選等程序,張德仙當上了鷂山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兼公共服務中心副主任、黨工委委員。
下沉到社區的,除了人員以外,還有原街道的經費和資源。據銅陵市民政局副局長王世平介紹,調整后的社區,服務人員從原來的7~12人增加至22~40人;工作經費由3萬元左右增加至30萬~50萬元。
街道的大部分行政職能,也被帶到了社區。公共服務中心下設7個站,“跟原來街道的設置是相似的。”張德仙說。
街道的職能下沉到社區,辦事效率大大提高。以前辦理就業、失業手續,起碼要20天;現在不到10天就能辦好。這是因為社區能直接把材料上報區里。
“以前坐辦公室,基本見不到居民,現在每天都要下去了解情況,大事小事都要征求居民意見。”張德仙說,現在社區實施“網格化”管理,每300戶成為一個“網格”,指定一名社區工作者負責,提供一對一的服務。
不僅如此,這場改革讓社區居民在公共事務上有了更大的自治權。去年12月,螺螄山社區附近的華金礦業準備擴大生產,擬征用社區附近的綠化用地,一經公示,遭強烈反對。經過一周內的數次居民代表會議,社區居民形成了一致的反對意見。最后,華金礦業的征地方案被政府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