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生命體的兩個平衡看“城市病”
時間:2011-09-14 13:37:59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旅程
我們可以把城市看作一個生命體,像人體有五臟六腑一樣,城市也有她自己的臟器——各個功能區,按照城市功能學的劃分,較大的城市可分為住宅區、工業區、商業區、文化娛樂區、科技教育區、政治行政區等,猶如器官之間要進行血液流動、能量交換一樣,在城市各個功能區之間也存在著人流、信息流(包括電子化為信息的資金流動)和物流,比如說,在商貿區和工業區之間發生的是物質與資金的流動,在科教區與其它區域之間發生著支持性信息(技術、理念)的流動,而住宅-休憩區與其它所有區域之間是人的流動。在功能區之間發生的不同方向、不同承載和不同強度的流動與功能區本身的運行一起保障了城市母體的生命力。
中醫認為人體內臟器官之間功能上是密切聯系、相互協調的。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表現在城市上也同樣如此,一個規劃良好 、運轉正常的城市里,城市各個功能區不僅在執行自己的使命,更要與其它功能區之間相互配合、互動,因為一個城市功能運作,往往是多個城市“器官”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城市病的發生表面上看是主司某一職責“器官”的問題,實則可能是城市功能區之間的整體運作出了問題。
以城市“擁堵病”為例,其發生很可能是城市功能區之間協調失靈造成的。在以“首堵”著稱的北京,由于城市功能區的高度集中與重疊,造成行政區、商務區、高科技開發區甚至交通樞紐都集中在城市核心區域,這就像心肝脾胃都擠在一起,怎能不發生擁堵呢?
懂得了城市內部功能區之間的相互配合就懂得了城市生命體的第一重平衡。祖國傳統醫學認為,一個健康的生命不僅是身體器官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還包括身體與自然界、天地萬物之間的通達、適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對城市生命體而言,城市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平衡是城市生命體的第二重平衡。這里自然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兩種意義的統稱,它既是城市發展所賴以維持的水、土地、空氣等自然價值物,也指稱城市這人工系統之外由動植物、微生物群落和它們所處的非生命環境組成的生態系統。
在城市建設中,城市與自然的適宜關系常常讓位于經濟利益、投資效益這樣堂而皇之的理由。在曾經的百湖之城武漢,湖泊面積自上世紀50年代的1581平方公里,縮減為到上世紀80年代的874平方公里。近30年來,又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相當于3萬多個標準足球場。與之相對應的是,近30年來,武漢市城市建成區總面積從220平方公里增加到475平方公里,擴大了一倍有余。上世紀50年代初,武漢市七個主要城區共有大小湖泊127個,目前僅存38個,其中真正專用于調蓄雨水的湖塘只有5處,消失的湖泊成了道路、廣場和住宅區,這樣無視自然本身調節功能的填湖造地和城市建設,幾乎毀滅了江城天然的湖泊調蓄優勢。而這一切,在今年夏天的強降雨中,釀成了水淹全城的惡果。
6月18日,一場“13年來最強降雨”突襲武漢。一天內降水量達193毫米,武漢中心城區88處路段出現漬水,多數地方水深在40厘米以上,交通癱瘓。雖然官方將城市內澇的解釋為降雨太強、排水能力跟不上、工地施工破壞管網等傳統原因,但有市民通過在地圖上標注積漬區發現這些地區大多地勢低洼,原本就是湖泊。
城市水系和綠地的破壞造成人工建筑系統與自然系統之間的相對隔離狀態,使得天然的水系循環系統失效,導致城市抵御災害的能力越來越弱,這正是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城市自然系統被破壞的原因是復雜的:巨大利益驅使之下開發商、住戶違規侵占水系、綠地,政府相關部門缺乏有效制約意志和機制,甚至直接“開賣綠地”,獲取回報。
是的,相比于蓋樓盤、建購物中心,保持城市的河湖綠地看起來著實是件不賺錢的買賣。但經營一個城市就要算大帳,不管從生態本身還是從生態宜居帶來的綜合效益來看都是這樣。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通過氣候調節、洪水調節、疾病調節和水質調節等方式調控自然過程,凈化人類生存環境;此外,生態系統還會產生非物質益處,包括精神支持、審美愉悅、靈感、身心調和等。而如上“服務”沒有哪一項是可以通過GDP來直接衡量的,但卻可以說它們關系著城市這一人類文明形態本身的存續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