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國的城市化無論在規模上,還是速度上,都無可爭辯地被認為是21世紀世界城市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現象。在這一城市化發展進程中,處于我國城市體系頂端的首都北京,也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建設世界城市。有學者指出,建設世界城市必然會使北京在規模、速度、水平、程度、范圍等方面成為載入世界歷史的中國城市化模式的新范本,使站在世界前臺的中國首都的現代化充分彰顯東方文化的無窮魅力。
世界城市:北京的抉擇
借助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推進,我國城市的發展引人矚目。這不僅表現在城市數量上的迅猛增加,更體現在每一個城市在城市規模以及現代化程度等諸多方面。在國內660多座城市之林中,北京的悠久歷史與現代化程度絕對算得上佼佼者。提及一線城市,北京也毋庸置疑地位列其中。然而,與國際發達城市相比,尤其是與紐約、倫敦、東京這三個國際公認的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差距還相當明顯。有專家直言,北京的影響力仍然主要局限于國內。
2009年底,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北京要“瞄準建設世界城市”。提出這一新目標后,劉淇還要求領導干部“適應建設世界城市的要求,拓寬國際視野、提高工作標準,提高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的能力”。
此后,北京要建設世界城市開始升溫,頻頻出現在各類媒體的報道中。由于世界城市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還太陌生,對于專門的研究者來說,又深感北京與世界城市差距太大,一時間,質疑聲、批評聲此起彼伏。
那么,什么是世界城市?北京為什么要建世界城市?
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2010年北京市兩會上講話指出,以圓滿完成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和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首都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們對首都的發展定位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斷。2009年底召開的北京市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了要從建設世界城市的高度,審視首都的發展建設,提高科學發展的水平、規劃建設的檔次和服務管理的水準。這是市委在新的階段,對于提升首都科學發展水平作出的重要決策。
他解釋說,世界城市是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是聚集世界高端企業總部和高端人才的城市,是國際活動的聚集地和對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在贏得挑戰中打造世界城市,這不僅是光榮與理想,而且是有著客觀依據與實踐條件的科學規劃。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呂斌稱,2009年發生的世界金融危機,深刻影響了國際政治經濟的格局,直接把中國推到了國際社會討論和處理重大問題的前臺,中國在討論和處理全球重大問題上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考慮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角色定位。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王凱也表示,過去五年中,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在國際事務中日漸成為主力,首都北京在職能、地位和作用上,從過去僅僅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首都,成為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城市,將北京建設成為世界城市是趨勢使然。
記者了解到,將北京建成世界城市醞釀已久。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至2020年)》。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按照國家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總體部署,第一階段,全面推進首都各項工作,努力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構建現代國際城市的基本構架;第二階段,到2020年左右,力爭全面實現現代化,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國際城市的地位;第三階段,到2050年左右,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進入世界城市行列。
現實與差距
世界城市本身是全球化的產物,同時又成為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從經濟角度分析,世界城市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規模較大、經濟實力較強;以高端服務業為主導產業;具有較高的國際化水平和較大的國際影響力。北京市委書記劉淇認為,建設世界城市我們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數據顯示,2009年北京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75%左右,已接近國際公認世界城市標準的底線。北京國際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在2009年預期將超過6500萬人次,成為世界第四大機場。按照軌道交通規劃,到2015年軌道交通將達561公里,達到世界城市前幾名的水平。其他如城市化水平、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基礎設施水平、信息化水平等也都接近或達到了世界城市的標準。預計到2015年,北京人均GDP將接近2萬美元,到2020年人均GDP將可能達到3萬至5萬美元。
參照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發展階段的標準劃分,北京正進入從中等發達城市向發達城市邁進的新階段,完成了總體規劃確定的構建現代化國際城市基本構架的近期目標。
那么,北京與世界城市的差距到底在哪兒?
從綜合實力來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8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為1660億美元,而同期東京為14790億美元,紐約為14060億美元,倫敦為5650億美元,北京的經濟總量相當于東京和紐約的1/10,倫敦的1/3。從經濟發展水平看,2009年北京人均GDP達到10314美元,與世界城市公認標準15000美元至25000美元存在差距。
世界城市被公認為是一個國家經濟的領導者,2009年北京GDP達到12153億元,占全國比重3.6%。從世界城市看,2008年紐約占美國經濟總量的8%,倫敦占英國的20%,2006年東京占日本經濟總量的18%。顯然,北京還需提升對全國的經濟貢獻率。
再看第三產業,2009年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179.2億元,占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6.2%。與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第三產業總量相當于紐約、東京的1/10,相當于倫敦的1/5。雖然2009年北京市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5.5%,已經具備世界城市的產業結構特征,但從世界范圍看,2007年倫敦為89.8%,2008年紐約為88.8%,北京服務業仍有較大空間。
世界城市一定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目前世界500強總部落戶數,北京已超過紐約和倫敦;世界級跨國公司分部數,北京也已超過東京。但北京缺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組織,舉辦大型國際會議的數量也少于其他世界城市。根據國際協會聯盟(UIA)公布的各城市舉辦國際會議次數,2007年北京舉辦國際會議88次,同期紐約為128次、東京為126次,倫敦為103次。從國際交往人口看,2008年北京入境旅游人數達到379萬人次,同期紐約為950萬人次,倫敦為1480萬人次。城市外籍居民數量是反映城市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2009年北京外國人占城市人口比重僅為0.6%。
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閆成牽頭的《北京人才發展報告(2010—2011)》則指出,北京已經進入全面建設世界城市的新階段。然而,建設世界城市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缺乏人才匯集,世界城市只能是美妙藍圖。目前,北京的短板正是在人才領域上。報告執筆人認為,當今世界城市的典型產業特征是高科技產業、金融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特別突出。紐約、倫敦、東京都有50%—55%的從業人員集中在這3個產業中,而北京的此項數字只有17%左右。這凸顯出北京人才產業分布不合理的狀況。
除了人才,有專家認為,北京城市的硬件基礎設施基本趕上了世界城市,但在社會綜合管理水平或軟實力方面與世界城市相比還有差距。如城市文化、政策法規、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有待提升。此外,改善環境、改善民生、解決困難群眾住房、推進城鄉一體化等等,也都是北京在建設世界城市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任務。
舉措:從重“規模”向重“質量”轉變
“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過程中,紐約用了100年,倫敦用了127年,東京用了117年。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北京才用了30多年。”北京市社科院外國問題研究所所長白志剛認為,北京與這幾個城市之間存在上述種種差距在所難免。
那么,如何實現2050年北京的世界城市夢想呢?記者了解到,在劉淇書記2009年年底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設世界城市之前,北京市領導調研世界城市發展思路的次數達117次。高科技園區、文化創意企業、城鄉接合部……都留下了北京代表團的足跡。
向兄弟城市取經的同時,劉淇與金融機構座談時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北京瞄準世界城市首先需要在京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各區縣、各部門要為在京金融機構做好服務工作,支持北京金融功能區建設,促進首都金融產業發展。在與海外人才座談時,他表示,首都發展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建設世界城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圍繞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北京市開始以城市化發展質量為重,從重“規模”向重“質量”轉變。
面對交通擁堵、人口膨脹等世界大城市面對的共同難題,北京市長郭金龍表示,北京市將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經驗,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疏解中心城區功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完善體制機制等綜合措施,努力促進首都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而從規劃方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在為建設世界城市所做的努力。據北京市規劃委負責人介紹,2010年,北京市一方面抓好重點功能區建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抓好重大功能區的建設,打造一批帶動首都經濟向更高端發展的強力引擎,發揮金融街、CBD、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奧林匹克中心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快臨空經濟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建設,同時協調推進通州(運河)北京新商務區、麗澤商務區、首鋼文化創意產業區、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南苑商貿商務中心區、未來科技城等新的高端產業功能區規劃建設。
第二是按照國務院批復要求,做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規劃工作,實現北部研發服務區核心區優化、南部先進制造業新區拓展、全市其他多園區整合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大力推進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使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帶動創新型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創新競爭力。
三是加強為首都國際交往服務的規劃工作,提升規劃設計水平。按照大力提高首都的國際化水平的要求,針對世界500強總部和研發中心、國際組織總部、重大國際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各種國際會議等的不同需求,規劃適合的空間資源,配置好基礎設施和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設施,為各類國際組織落戶北京,為吸引高端國際人才聚集創業,提升首都經濟開放度和國際化程度做好規劃服務工作。
四是宜居城市是世界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條件,2010年,北京市將盡快完善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醫療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教育專項規劃、殯葬設施專項規劃、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地震避難場所規劃等一系列關乎老百姓切身生活的規劃,并形成民生設施規劃體系,為北京宜居城市建設打好規劃基礎。
五是以低碳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為契機,推進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提升,從規劃源頭推動低碳生態城市建設,包括低碳交通發展規劃、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低碳社區建設、建筑節能、城市新能源、清潔能源規劃和現有能源清潔化、低碳城市空間及結構規劃研究、水資源綜合利用及規劃研究、低碳住宅小區規劃示范研究等。加強城鄉結合部、新城和小城鎮規劃,加快新城建設,重點推進通州運河核心區北京新商務中心區啟動建設。
2010年以來,北京“四區合并”(將東城、崇文合并建立新的東城區,將西城、宣武合并建立新的西城區),實現核心區的戰略升級;50個地處城鄉接合部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明確重點“產業項目”,填補城市價值“洼地”,提升城市整體價值……頻現報端的新聞表明,北京在建設國際一流水平世界城市道路上正在邁出雄堅有力的步伐。
相關鏈接
“世界城市”概念發展
德國詩人歌德在18世紀后葉將羅馬和巴黎稱為世界城市。蘇格蘭人類生態學家P·格迪斯于1915年則將當時西方一些國家正在發展中的大城市稱為世界城市,指那些在世界商業活動中占有較大比例的城市。1966年,英國地理學家、規劃師彼德b·霍爾(Peter Hall)把世界城市定義為:那些已對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全球性經濟、政治、文化影響的國際第一流大城市。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一種特殊的城市類型,世界城市成為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的對象。1986年,弗里德曼從新的國際勞動分工的角度,把世界城市的特征概括為:主要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包括地區性總部);國際化組織;商業服務部門的高速增長;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樞紐和人口規模。美國經濟學家絲雅奇·沙森根據生產性服務業來鑒別世界城市,把世界城市定義為:發達的金融和商業服務中心。
現在一般認為,世界城市是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是城市國際化水平的高端標志,是指具有世界影響力、聚集世界高端企業總部和人才的城市,是國際活動召集地、國際會議之城、國際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