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進入快車道。20世紀90年代,城鎮化率從26.4%上升到36.3%,平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2010年,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到49.68%,平均每年提高1.34個百分點。
中國城鎮化進程涉及的人口轉移量、經濟建設量規模巨大。當下,每年轉移人口的規模高達1300萬。如此巨大的人口遷移量必將產生巨大的環境生態壓力和經濟動力,內需的能量是驚人的。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歷程凸現了工業化這條發展主線。城市以工業開發區為重心,城鎮建設完全圍繞工業化展開。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人戶分離達半年以上的外來常住人口(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者)為2.2億,其中絕大部分應為農民工及其家屬。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此類流動人口增長了81.03%?! ?/span>
城鎮化空間:4億農村居民的市民化任重道遠
2009年,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共為3.8萬平方公里,城區面積高達17.5萬平方公里。2010年和2011年兩年城鎮住房供地計劃分別為1850平方公里和2180平方公里。近幾年來,用于住宅和商業服務的城市建設實際供地規模,大體在1500平方公里左右。這相當于建成區每年以4%的增速擴展。
目前,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已經高達80%,中國在2011年便會突破50%的水平,這也是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可見,中國的城市化空間至少還有約4億人口須從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如果保持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的城市化速度,中國城市化的動力還可持續30年。4億農村居民的市民化任重道遠。
中國現有二產和三產就業人員共計4.83億,一產就業人員約3億(2009年)。20世紀90年代,全國非農從業人員平均每年增加1020萬,2001—2009年平均每年增加1360萬。同期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平均每年分別減少340萬和700萬。以今后每年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700萬計,非農勞動力每年將增加1.4個百分點??紤]到目前非農產出占全部GDP的90%,今后比重還會進一步提高。非農領域每個勞動力的人均產出是農業勞動力的5.6倍。以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的城市化速度計算,僅大約700萬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一項,就會推動中國GDP每年增加1.1個百分點。
與城市化緊密相關的,除了工業化,還有服務化。2009年,中國第三產業的產出比重為43%,就業比重為34%,與發達國家比,均有3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過去20年,中國產業的服務化每年增長0.8個百分點;未來30年,服務化還有每年增長1個百分點的廣闊空間?! ?/span>
城鎮化道路:中小城市和中心鎮的發展空間更大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在時間軸上展現三部曲:集聚人口和社會經濟能量的城市化,擴展空間和能量的逆城市化,重組和深化城市功能的再城市化。
中國的城鎮化從地域的視角展現多重兩面觀:大城市化和小城市化;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從農民的視角看,城市化存在三種型態:一是離鄉不離土。這是中國的苦澀特色,農民外出打工,但其家庭仍未從土地上真正游離出來。二是離土不離鄉。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農民就地城鎮化, 舉家遷入小城鎮安居樂業。三是離土又離鄉。這是一種更罕見、更理想的愿景,農民舉家遷居大中城市。
中國的城鎮化要面對現實。最大的現實是城鄉差距太大并將長期存在,不可能很快縮小。糧油供給問題解決后,人們一度認為戶口已無存在的必要。現在,大家都看清了,只要城鄉差別懸殊、地區差距過大,戶口便身價不菲。越是一線城市,歷史投入和積淀深厚,資源豐富,醫療教育水平高,人文環境優越,商業機會多,戶口便越是價值連城。房價高企,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外來者落戶殊為不易,農民工體面地立足其中就更為困難了。
城市擴容需要巨額資金,許多城市都曾嘗試征收“增容費”,這是十分不受人歡迎的無奈之舉。聰慧的城市運營者轉而向土地和金融施法,招商引資,進行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把土地財政用到極致。成績不可謂不輝煌燦爛,但大城市的擴容幾乎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不動產的泡沫化使廣大居民望房興嘆。環境生態容量也在向這種城市化的進一步擴張叫停。
中小城市和中心鎮的發展應該更有余地。農民離土不離鄉或離土就近進城,應該對社會、對自身更有利。應該避免的是低水平的小城鎮化,防止浪費土地資源、發展小工業污染環境。集約使用土地資源和城鎮基礎設施,保擴耕地和水土是長遠之計。因此,面向未來,城市化的視角要從著眼于不同規模的單個城市轉向有機關聯的城市群、城市網絡。大城市帶動衛星城,小城市帶動衛星鎮,中心鎮帶動衛星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