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然:推進城市化 何必“農轉非”
時間:2011-09-13 10:10:04
來源:經濟觀察網 作者:陳泰然
中國面臨著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問題,在最新一輪的城市化熱潮中,重慶市個別高校強迫農村畢業生轉為城鎮戶口,并且將高校“農轉城”工作成績與獎勵考核體系相掛鉤,同時對于“不配合農轉城”工作的學生干部予以“停職”處分,重慶以這一系列城市化組合拳,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發生在重慶高校的“勸轉”只是重慶宏偉城市化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早在今年的7月29日,重慶官方就開啟了“全國首次最大規模的戶籍制度改革”(重慶市長黃奇帆語),計劃今明兩年內新增城鎮居民338萬人。而今明兩年的重點正是農民工、農村籍大中專學生群體的戶籍問題。在新政頒布的第一個月非常順利,據重慶晨報報道,截至2010年8月31日,全市共辦理農村居民轉為城鎮居民4.47萬余人,整戶轉移9528戶,平均每天轉戶1445人,不可謂不成功,但是在解決農村籍大中專學生群體的戶籍問題時,出現了問題。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雖然重慶市政府一再澄清高校“農轉城”只是目標不是任務,也反對與獎懲掛鉤的做法,但是這并不能推掉多少責任,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中,對于下級官員來說,上級領導定下的目標就是任務,就是政績考核的標準,就是升遷與貶謫的依據,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下級官員往往竭盡全力,尤其是在擠壓更底層就能完成目標時,祭出任何招數都不為怪。
但是此次問題出在農村戶籍的學生們竟然對送上門來的城鎮戶口不以為然,這似乎有些反常,歷屆畢業生畢業時,往往最在意的就是得到一個所就讀高校的城鎮戶口,以換得今后就業生活的一系列便利,這次重慶的學生們究竟是怎么了?究其根源并不復雜,還是在“利益”二字——這些農村戶籍的學生在自己的家鄉都是有宅基地、集體土地的使用權的,同時可以享受村集體經濟分紅、征地補償、回遷安置房等收益,而一旦同意“農轉城”則意味著自動放棄了這些,同時也不能再享受政府征地時給予的拆遷補償費。而在通貨膨脹壓力日益增加,一線城市房價高居不下的背景下,那一紙城市戶口很難說給畢業生們怎樣的實際生活保障。兩廂比較,在虛頭巴腦的“城鎮戶口”和經濟實惠的“農村戶口”中怎樣選擇,就很明顯了。由此看來,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希望盡快推進城市化的意愿和公民的自身利益發生了矛盾。
城市化的進程是個趨勢,注定不可避免,而公民的自身權益也不能漠視。有論者認為重慶市掀起大規模的戶籍改革制度除了要“敢為天下先”的心理使然外,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政府大規模推進“農轉城”的真正目的是看上了農民的土地,并且“兵不血刃”的將其據為己有。因為如果以征地的方式推進城市化進程,政府必須支付給農民一筆不菲的補償。而讓農民自愿成為城市居民,就可以避免因為征地而引發的諸多糾紛。對此重慶市長黃奇帆理所當然的予以駁斥,他認為“這是很荒唐的一種判斷”。我相信黃市長并非看重農民的土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全國首次最大規模的戶籍制度改革”客觀上確實將釋放大量的農村閑置土地,所以也怪不得旁人說三道四了。
清者自清,并不是瞄準農民土地的好政府一定可以自證清白。現在重慶的戶籍改革的核心是“以土地換身份”或者“以土地換福利”,但一方面這種交換無法保證公平和等量,另一方面,農民為什么必須放棄現有的權益才能換來城市的福利?這樣的撿到芝麻丟了西瓜的交換,是否真的是“城市化”的本意?對此,上海的傅蔚岡先生提出了真知灼見:能否讓農民“帶著土地進城”?我對此深以為然,為何不能讓農民既得到城市的福利和工作機會,又同時享有在農村的權益呢?中國的城市居民和官員在享受了幾十年的“城鄉剪刀差”之后,為什么不能和農民分享城市福利、而一定要讓他們割肉來換呢?
我們可以理解的是,農村戶籍的畢業生們并非拒絕城鎮戶口,而是不想讓自己的權益收到更大損失、或者“得不償失”。黃奇帆市長曾經說過,重慶戶籍改革的目的就是“讓農民工與城市人口享有同等待遇,解決其子女教育問題,養老問題”,而重慶又是全國公認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發展之地,既然如此,不妨在戶籍改革進程中,探索一條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