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范圍內的開發區正從單一的生產型工業園區,向集產業發展與生活宜居于一體的新型城市轉型,我們必須像當年抓招商引資一樣抓好社會管理。”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周偉強說,最近區里成立社區司法服務站,實現了信息聯判、糾紛聯調、問題聯治、平安聯建、治安聯防機制。
有專家認為,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外來人口高度集聚,與此同時動遷農民成為社區主體,是開發區社會管理面臨的兩大考驗。破解難題,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模式。
激活“基層智慧”,
社區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發力點
8月31日,蘇州高新區新獅社區服務中心。在社區“司法服務站”咨詢完問題后,12幢203室的李保男老人感慨地說,農民進城,碰到法律糾紛最頭疼,要打官司連到哪個部門找人都搞不清,現在社區把法官和律師請到了家門口,免費服務,太方便啦。
新獅社區居委會主任周敏告訴記者,經常有群眾來反映法律問題,可是社區干部缺乏專業知識,同樣無能為力。有時候一個問題牽涉到多個部門,社區更為 難。“現在很多部門都有進社區活動,何不把這些資源集合起來,為社區居民提供團隊服務?”周敏的想法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支持。今年6月起,一個由進社區民 警、法官、檢察官、律師組成的四人司法服務站進入社區,“一站式”接受居民咨詢,讓很多問題實現了“前道消除”。目前,社區司法服務站已在全區推廣。
從自上而下接受任務,到自下而上整合資源,社區站到了社會管理的“前臺”,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發力點。“創新社會管理首先要激活‘基層智慧’。”高 新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繆文學介紹說,從今年開始,高新區、鎮(街道)按10%左右的比例選派行政、事業人員到社區工作,同時選拔優秀社區工作者擔任鎮 (街道)中層或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激發社區工作者的創新動力。
在馬浜社區警務室,社區民警唐濤向記者展示了他研發的“房屋四級五等分類管理系統”。“我們為小區的每個住戶建立了網上檔案,并以顏色來區分,綠色 代表自住,黃色代表暫住,紅色代表高危人群。平時側重紅色住房的管理。雖然社區警務偏少,連治安輔助人員在內只有18個人,卻成功管住了263幢房子。” 唐濤也被社區聘為居委會副主任。
暢通訴求表達渠道,
社情民意成為社區服務“導向儀”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提升社會管理的滿意度,首先要梳理出群眾訴求。”蘇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王躍山回顧道,前些年,開發區大擴容, 農民大規模集中居住,幾十萬人幾乎一夜之間變成了城市人,這幾年區里為農民制定了完備的社會保障機制,但社區管理體制機制卻沒能及時跟上變化,村干部和群 眾的聯系少了,社情民意表達一度不夠順暢。
為暢通老百姓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高新區建立了樓道長、居民小組長、社區居委會、社區管理中心四級網絡。去年,陽山花苑第二社區成立8個工作小組, 每個小組包干10幢樓,平頭百姓張繼忠被推選為第八工作小組組長。“升官”后,他每天要走訪居民,在聯絡感情的同時,將居民的意見和需求帶到了社區。
“津橋村路面積水,居民行路不便”;“林楓苑菜場南弄堂臟亂差,百姓意見很大,急需整治改造”……打開西津橋社區主任張永芳揣在身上的“民情走訪日記”,上面記滿了各種瑣碎小事?,F在,“民情日記工作法”已在楓橋街道鋪開,每個社區工作人員都有這樣一本“民情走訪日記”。
“原先我對社區公告欄上公布我的手機號碼有抵觸,現在看來非常必要。”說這話的是駐社區檢察官張征旋。她告訴記者,打電話求助的大多是普通農民,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只要細心解釋,讓他們氣順了,就能避免民事糾紛變為刑事案件。
低保應該提高標準,養老金該漲了,要加大對失地農民的救助……從百姓家中收集而來的社情民意成為高新區社會事業的“導向儀”。針對群眾反映比較集中 的訴求,高新區自去年以來,相繼推出了關于實施住房困難家庭保障、困難家庭子女入學補助、失地農民免費健康體檢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深度整合多方資源,發育社會自組織造就“法理公民”
每天早上6點多,萬楓花園居民張雪龍都會準時在小區開始巡邏,像他這樣的治安志愿者在萬楓社區有300多人。“如今社區工作已經離不開志愿者的參與”,萬楓社區居委會主任孫素珍說,居民在參與社區管理的過程中,培養了自治素養,逐步成為社區管理的主體。
創新社會管理,蘇州高新區把目光瞄準了豐富的社會資源,整合工青婦等群眾團體、社區民間組織、物管等社會力量,在全民共建共享中推進社會管理。
“陽光樓”、“文明樓”、“友愛樓”、“整潔樓”……作為城市社會管理創新的“細胞”,高新區獅山街道在轄區內8個社區共建立起特色樓道80多個, 樓道義務志愿者達1500多名。金色社區“整潔樓”樓道長沈泉龍每天和老伴清理樓道,感動了樓道居民,在他的帶動下,樓道里亂扔垃圾、亂堆放等“農民式頑 癥”徹底消失了。
針對社會公共服務難以滿足流動人口實際需要的情況,高新區楓橋街道與蘇州英格瑪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公助民辦性質的“英格瑪藍領之家”,不但提供免費職介服務,更側重于對外來藍領的文化娛樂和心理健康的關注,幫助流動人口快速融入本地生活。
“真正成熟的城市社區,居民應該是‘法理公民’,行為規范都在法律框架之內”,高新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宋長寶認為,通過社會自組織的高度發育來培養 “法理公民”,正是高新區的一大創新。目前,高新區注冊登記的社會組織已達88家,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環境保護、法律服務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 域,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