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經濟戰略搖擺會帶來\"麻煩\"
時間:2011-09-07 09:54:03
來源:和訊
北京大興區副區長繩立成日前在“中國(大興)工業設計產業基地新聞發布會暨北京CDD創意港戰略
合作簽約儀式”上表示,北京市“十二五”規劃把整合后的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定位為北
京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聚集區,即京南新區。其實早在2010年底,大興區與亦莊經
濟技術開發區已經開始了行政整合。而行政資源的整合只是第一步,北京真正的用意在于改變北京
經濟增長較為依賴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單一格局,向高科技的制造業及其配套的金融業“要增長、
要效益”。這一戰略舉措的出臺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北京在土地財政受阻后對經濟增長十分擔憂,
為了能有所改變曾派出陣容強大的考察團對重慶兩江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數個具有很強競爭力的
新區進行考察。北京市委書記劉淇親自批示,要求將北京南城建設成承載實體經濟的新區,“補充
北京市服務經濟比重過大,一般制造業、中小企業等實體經濟較弱的局面”。
在當前土地財政受阻,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情勢下,北京對于經濟發展放緩的擔憂和刺激經濟
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作為立志成為“世界城市”的北京,就此抱怨服務經濟比重過大,堅持要繼續
搞工業、搞實業,卻不是明智、理性的選擇。放眼世界,紐約、倫敦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就轉向搞
實業,國內的上海也在努力增大服務業的比重,爭取吸引更多的總部遷滬,北京卻大張旗鼓的向擴
大制造業復歸,這實在令人費解。從已有的經驗看,世界城市的標準之一就是服務功能強大,第三
產業極度發達,如倫敦第三產業比重高達88.80%,紐約第三產業比重達到88.40%,日本第三產業比
重為84.26%,北京目前第三產業的比重已達70%以上,在全國城市中,北京已經率先進入了以服務
性經濟為主的后工業經濟時代。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較好的服務業發展基礎,而如今經濟稍
微出現風吹草動,北京不知道如何在服務業更上一層樓,卻轉而求助于發展“一般制造業”,繼續
在工業化、土地財政的老路上徘徊,這是找不準方向的表現。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就以廉價勞動力等要素投入、以大量發展加工制造業為特點,參與全球化
競爭。表現在城市經濟上,就是搞工業,所謂“無工不富”。不可否認,工業也一度成為推動北京
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據統計,2003年,工業在北京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為28.2%,對北京經
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43.2%。然而,制造業也讓北京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北京為此開始了艱
難的制造業外遷。好不容易把首鋼遷出去,后來卻莫名其妙地引進了長安汽車(000625,股吧)這個
低端企業。身為全國最大的單一汽車消費市場,卻采取簡單的行政手段來限車,打擊了一大片服務
產業的鏈條。如此反復的城市經濟戰略搖擺,如何能撐起“世界城市”這片天?在我們看來,“無
工不富”這種模式或許能搞活一個城鎮,但它完全不適用于作為全球性超級城市的北京。這是由根
本的城市性質差異造成的。
首都職能是北京最大的唯一性和絕對優勢,北京城市經濟的特質決定了它不可能繼續依賴加工
制造業獲得城市升級資本。而且,人口、土地、水資源等資源環境條件也不允許北京這么搞。數據
顯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已破國際警戒線的1/10,這樣的資源條件根本難以承載制造業的發展。而北京城市土地價格不斷
攀升外溢,也使得大規模的土地用于發展加工制造業的成本越來越高。此外,這種“制造工廠”的
持續壯大還會導致大批藍領工人集聚,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所以,無論是從城市的經濟特質還
是客觀的資源環境約束看,北京走向服務經濟都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而這也是符合城市和人類
基本發展規律的,不管北京的城市管理者是否愿意,它都會向著這個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