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多月來,經濟界和學術界很多人都在思考,為什么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0日下午進行的第29次集體學習把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研究主題?聯想去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聯想“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聯想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紛紛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我們感到,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正在力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國而言,可謂別無選擇,時不我待。
訪談嘉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馮飛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薛瀾
賽迪智庫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 李燕
主持人
本報記者 董山峰 李慧 張玉玲
誤區1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要完全擯棄傳統產業,“重打鼓”、“另開張”
記者:最近我們調研發現,一提到新興產業,各地都覺得應該是全新的產業,好像傳統產業已經過時,一切都要重打鼓另開張,這會不會造成新的盲目投資和浪費?
薛瀾:這確實是一個認識誤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個重要特點是創新驅動,另外一個就是滿足戰略性需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推動我國在若干關系長遠發展的領域搶占制高點,使國民經濟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但傳統產業在我國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燕:即使在工業化發達國家,其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遠高于新興產業。現在確實存在將新興產業概念化,以及將其與傳統產業簡單割裂這樣一個誤區。我們說新興產業的發展,絕對不意味著對傳統產業的取而代之。大力支持發展新興技術和產業關鍵是要通過新興技術的應用改造傳統產業,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一定要避免脫離傳統產業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憑空而出,而是通過新技術的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比如發展新能源汽車,就離不開汽車工業現有的技術積累和生產制造能力;發展新材料產業,離不開鋼鐵、石化、有色等基礎工業;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也離不開軟件、集成電路、關鍵元器件等核心基礎產業。在發展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傳統產業大有可為。
馮飛:我們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結合起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之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原材料工業向新材料方向發展,汽車工業向新能源汽車方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的產品技術和服務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比如節能環保產業為傳統產業提供節能環保的裝備產品技術,為其改造提供支撐。當然有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相對不太緊密,但絕大多數離不開傳統產業的發展。
誤區2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理解不全面,在少數項目上重復建設
記者:一項針對新興產業發展的調查顯示:全國超過9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產業,近80%的地區選擇發展節能環保產業,60%的地區選擇發展生物育種產業,50%以上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這是否意味著各地新興產業發展已經出現“一窩蜂”苗頭?
薛瀾:各個地區有自身的優勢,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力資源等方面差別較大,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要找準自己的優勢,避免一哄而上的同質性競爭或產能過剩等問題,培育發展區域性特色產業。現在,很多地區制定的發展新興產業規劃都大體相似,這種“一窩蜂”的發展對產業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也體現了一種認識誤區。
當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不是“分地盤”,因此我們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并不排除一定的競爭,核心目標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
李燕:發展新興產業要防止新一輪的重復投資和低水平建設。如果不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條件和優勢合理規劃,只是以拉動投資、創造GDP為目的,盲目跟風上馬大量投資項目,不僅容易導致產業雷同和區域性的產業重構,使地區產業發展缺乏主線,而且很容易在短期內形成大量過剩的產能,陷入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價格競爭。
風電設備、光伏等已經面臨這樣的問題。據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二十余個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當作支柱產業來發展,另外,有近百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在各地熱火朝天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也要警惕將其演變成新一輪重復建設。
馮飛:我們已經注意到有些地方政府不計條件、不計基礎盲目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果地方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拔苗助長,如果我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思路還是拉項目、爭投資,其中蘊含的風險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