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姓哭無人姓笑
民警“哭笑不得”
成都商報記者從眉山市公安局治安支隊了解到,自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戶口整頓暨流動人口清查工作以來,眉山共發現“生僻姓氏”590人。有的姓氏在眉山僅有一人使用,如姓“別”、“哭”、“看”等,在眉山,僅“獨一人”的姓氏有上百個。
“仁壽縣祿加鎮有個人姓哭,后來我們好奇地查了查,但沒有在眉山發現姓笑的人,這是資格的‘哭笑不得’。”一位民警笑著說。
據民警介紹,這些“生僻姓氏”、“稀罕姓氏”大多數是確有其姓,但也有部分是登記錯誤所致。造成登記錯誤有以下原因:有部分姓氏是在遷移過程中,工作人員手寫的字跡很潦草,登錄時誤寫;有的姓氏為繁體字,民警登錄時用簡體字代替;有些姓氏為生僻字,電腦打印不出來,民警只好用同音字或其他字代替。此外,還有申請人在登記戶口時錯報了自己的姓名等。
據民警介紹,雖然我國建立了姓名冷僻字數據庫,每年都在更新,如果在數據庫中仍無法查到該字,將對其辦理戶籍造成影響。不僅如此,如果姓名過于生僻,即使在公安部門登記成功,但是在辦理社保、銀行存款、升學、出入境時也會因為計算機系統無法錄入而遇到麻煩。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對于那些姓氏使用生僻字、冷僻字的居民,公安機關已經對人口信息系統進行了升級,在字庫里增加了許多生僻字、冷僻字,以方便“生僻姓氏”的居民辦理登記。
醫生問:“性別?”患者答(驚奇):“醫生你真神啊,還沒有問就知道我姓別。”
51歲的婆婆名叫“蹦的”;身高1米5,見人就愛笑,這大姐她姓“莽”……
“我一直以為我姓莽就夠少的了,沒想到還有姓蹦的!”昨日上午,“莽姐姐”和“蹦婆婆”在始建鎮相遇后,兩人相擁大笑,引來周圍笑聲一片。
在這些生僻姓氏者中,有你從未看到的故事……
姐姐我姓“莽”
“大姐貴姓?”“我姓莽。”“……”
“她剛剛來的時候,我們知道她從云南來,又姓莽,以為她很厲害,都不太敢跟她接觸。日子久了,才發現她一點都不莽。”莽順團的鄰居胡女士說,“不抽煙不打牌不惹事,不僅不莽,還很精明,口才也不錯,幫著老公一起修起了二層的樓房。”
今年44歲的莽順團的家在仁壽縣始建鎮營山街,1988年,22歲的她從云南嫁到了仁壽。她留著短發,皮膚有點黑,見人就愛笑。
“慢慢接觸久了,他們就開始和我開玩笑,叫我‘莽子’、‘莽小二’,我都不介意。我從小就姓莽,以前不覺得,來了四川才慢慢發現自己的名字有點特別。”現在,附近的村民都叫她“小二”,“他們嫌我的名字難記,我排行老二,所以就都這么叫我了。”
“我們兩個互相都尊敬對方,很少吵架打鬧,跟周圍鄰居也過得好。”彭先生笑嘻嘻地說,“莽就是傻、粗魯等意思,但是我老婆一點都不莽,既勤儉又持家。”
“每次出去辦個事啊什么的,人家一聽姓,往往都要嚇一跳。”莽順團笑著說,“人家都會說,耶,你一個女娃子,長得又不是五大三粗的,你還姓莽啊?”
婆婆我是“蹦的”
“我長這么大第一次知道有人姓‘蹦’!姓‘蹦’就算了,居然還叫‘蹦的’!叫‘蹦的’就算了,居然還是個52歲的婆婆!”說起“蹦的”這個名字,在仁壽待了二十多年的彭海軍一臉驚訝。
“我的名字有啥子特別的意思嗎?”蹦的今年52歲了,從甘孜來仁壽31年了,目前住在始建鎮通江村。蹦的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當成都商報記者表明來意后,蹦的笑著說:“我孫兒都11歲了,我早就蹦不起來了!”
“我的名字真的是‘蹦的’,身份證上就是。當年從甘孜過來后,很多人叫我改,說這名字麻煩。我覺得名字是爹媽取的,不能隨便改。”蹦的說,“后來還真遇到些麻煩。在村里,好多人都不會寫我的名字,去抓藥醫生也不會寫……”
“我是個文盲,自己寫不來名字。現在出門辦事都要把身份證帶起,不然口水都說干了人家也聽不懂。”蹦的說。
“莽姐姐”碰上“蹦的婆婆”
“我一直以為我姓莽就夠少的了,沒想到還有姓蹦的!”昨日上午,“莽姐姐”和“蹦婆婆”在始建鎮的車站相遇了。
“你一個姑娘姓莽啊?四川這兒都叫莽子哦!”“蹦奶奶”對“莽姐姐”的姓氏表示十分“擔憂”,“他們不得笑你嘛?”
“我們都是外鄉人,又都有個獨一無二的名字,想不到今天又遇到一起了,真是有緣呢!”“蹦婆婆”挽住“莽姐姐”,笑著合了影,“這也算我們兩個的緣分嘛。”
問:性別?
答:真神啊沒問就知道我姓別
去檢查身體時,醫生問:“性別?”“醫生你真神啊,沒有問就知道我姓別。”“我問你性別。”“我是姓別啊!”“你要搗亂是不是?我問你的性別。”“我沒有搗亂啊,我是姓別啊!不信你看我身份證,我叫別進平。”醫生:……
“啥名字?”“別進平。”“白?”“別,特別的別。”“啊?是不是哦,把身份證拿來我看看呢?”這樣的情況,對于在眉山某單位上班的別進平而言,早已習以為常。
今年47歲的別進平幾年前從內江搬至眉山,由于姓別,平時在工作生活中鬧了不少笑話。
“同事們經常喊我別哥,稍微不注意,就聽成了‘別個’,以至于人家經常對我說,‘別哥,我喊的別個不是別個,是你’。”一身正裝、戴個眼鏡的別進平笑起來很憨厚,“習慣了就對了。”
“按照輩分來說,我是祖字輩的,女兒是學字輩的,如果按照上一輩的觀念,還得要把輩分放在名字的中間,那取名字就老火了,別學好?別學壞?別學啥子?”這事讓別進平笑開了,后來,因為妻子姓楊,女兒的名字就取雙方的姓———“別楊。”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中華萬姓同根。大約在5000年前的伏羲時期,“姓”被定為世襲,且由父親傳遞。所謂“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姓被賦予“遠禽獸,別婚姻”的符號,成為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記。而每一個姓氏,都會流傳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有些我們知道,有些則湮沒在少數人的記憶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紐帶。最新出版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23813個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國人姓氏超過7000個。中國的姓氏李、王、張、劉、陳,可謂當代“百家姓”中之大姓,其人口之和達3.5億。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時進行,查清十年來我國人口在數量、結構、分布和居住環境等方面的變化情況。而姓名,再次排在調查內容首位。
本次人口普查,不少鮮為人知的姓氏浮出水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遷徙,各家各姓散落人間,鮮為人知,甚至家族之間亦中斷聯系、形同陌路。
按照姓氏進化的普遍規律,大姓人數將越來越多,小姓人數將越來越少,甚至消亡。今天起,成都商報記者將帶您走進那些鮮為人知,鮮為人用的姓氏群體,考其來歷、分衍和特色,既可昭示于人,亦可互通信息,重建姓氏文化。未來幾天向您呈現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個陌生的姓氏,而是來自中華五千年的璀璨歷史和特色文化。 (辜波)
故事一
我姓補,叫補天
自從上個月來到崇州市一個培訓基地實習,19歲男孩補天就為這里的朋友帶來不少生活“佐料”。“呵呵,你叫補天啊,你跟女媧什么關系?”“哎,你是不是有個弟弟叫補地?”“補天,你看又下雨了,快出來把天補一下。”有同學甚至干脆張口閉口稱呼他為“女媧”。面對這些沒有惡意的玩笑,溫和的補天一笑而過:“這種玩笑從小到大見多了,都是關系好的朋友跟我鬧著玩。”
“女媧,我衣服破了,用五彩石給補一下嘛”
1991年冬季里的一天,成都市民黨女士經歷十月懷胎生下了一個粉嫩可愛的男嬰。黨女士的老公姓補,她又一直想要個女孩,因此醞釀已久,決定取女媧補天這個神話傳說的“補天”二字為名。“‘天’字大氣,對小孩的成長有好處。”母親的愿望很樸素。
補天說:“每到一個新班級,老師一點名總能記住我的名字,同學們也比較容易記住我。”男孩補天,有著如同女孩般清秀的長相,性格又溫和,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這也讓母親黨女士很是歡喜。
記得初中一年級剛開學時,一位女老師告訴同學們:“我們班有位同學叫補天,可大家知道女媧補天的故事嗎?”于是,女老師開始繪聲繪色講述神話傳說,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之后,男同學補天就有了一個響亮的綽號:女媧。
“女媧,你看又下雨了,快把天補一下。”“女媧,我的衣服破了個洞,回去肯定被我媽罵,你用五彩石給我補一下嘛!”“女媧,你收下我做徒弟吧,我以后也補天。”每每說起這種玩笑,總是惹得身旁的人一片笑聲。
不過對于名字賦予的涵義,補天一開始并未特別在意。可就在讀高一時,一次他所在的班級參加籃球比賽。由于他發揮不好,影響了團隊表現,最終慘敗。賽后,籃球隊隊長有些不高興,揶揄道:“補天,你連天都能補,還干不好這點小事啊。”在生活中,父親有時也愛用這樣的話來激勵他,讓補天開始思考自己名字所承載的期望。
2007年,補天進入成都一所高等專科院校就讀3年高中加兩年專科的工程造價專業。對于夢想成為音樂家的補天來說,這當然不是他樂意的選擇。但母親和他反復溝通后,他接受了母親的安排。開始學習之后,他發現這個專業很有意思,也大有可為。“‘補天’只是一句玩笑話,我先從小事開始,踏踏實實做好。”90后補天這樣要求自己。
“補”姓氏的淵源查到有三
補天也曾好奇地問過父親:“我們為什么姓‘補’呢,這么少見。”對此,父親也不清楚。補天的爺爺去世早,對于家譜、姓氏這些講得不多,補天只知道,他們一家是在爺爺輩時從遂寧搬到成都的。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父親結識了另一位補姓叔叔,因為同是姓補,兩人親如兄弟般。從補叔叔那,他才聽到一些關于姓氏來歷的故事。補叔叔說,“補”這個姓是在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從兩廣一帶遷移過來的。幾年前,補叔叔的奶奶還在世時,曾經給兒孫輩講過一些。據說,當時姓補的親兄弟倆來到遂寧一帶,就約定一個人在山的這頭安居,一個人在山的那頭安居。其中一支發展成后來補叔叔的老家———遂寧白馬鎮大石鄉的補姓家族。但補天一家是否出自這一支,目前還不清楚。
記者搜索“百度百科”查到,“補”用作姓氏讀音為第四聲,姓氏淵源有三:一、出自炎帝時期的補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補,姓氏。”二、出自春秋時期,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鄭國境內有一名為“補”的地名,曾被分封給一位功臣作為食邑,這位功臣的后代以食邑的名稱為姓氏,成為補姓的另一支來源。三、在苗族等少數民族中也有以“補”為姓氏者。如今,在重慶市,湖南省的懷化市、芷江縣,四川省的遂寧市,廣東省的陽江市,江蘇省常州市,都有補氏族人分布。
故事二
為感恩先先生改姓仙
報答救命恩人,有許多方式。68歲的仙詩倫選擇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方式,將自己的姓改了。正因為他這個非同尋常的做法,使他成為成都為數不多的仙姓。11月6日,成都商報記者來到了邛崍市桑園鎮童橋村14組,找到了仙詩倫及其家人,聽他講述仙姓的來歷及其淵源。
仙姓原本是先姓
從仙詩倫起才開始姓仙,至今已有三代了。仙詩倫說,此前他家姓先,住在邛崍市大同鎮。他爺爺那一代,先家香火不旺。奶奶生下多個子女,都因各種原因夭折了。按照當地習俗,仙詩倫的爺爺拜一個和尚為師,成了一名俗家弟子。此后,仙詩倫的奶奶生下了多個兒女,都健健康康,得以長大成人。到了仙詩倫的爸爸這一代,先家又遭遇命運磨難。于是,仙詩倫的爸爸就把他送到桑園鎮一個尼姑庵寄養。經過尼姑庵的師父細心照顧,原本命懸一線的仙詩倫活了下來。
后來仙詩倫的爸爸將他送去讀書,初中畢業后,為了報恩,仙詩倫返回桑園鎮當上了一名會計。后來,尼姑庵荒廢了,僅留下了一個石碑。為了祭奠恩人,仙詩倫將先姓改成了仙姓。
先姓最早來自戰國
據先家人講述和史料記載,先氏來源有三:一、來自商末諸侯先侯。位于今陜西省東南和河南省西北之間。二、出自姬姓,先氏本出姬姓,為晉國宗室的一個分支。《國語·晉語四》記載:文公剛即位時,“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以上十一個家族為晉國舊姓,也是文公政權的支柱。先氏的具體淵源已不可考。三、周大夫杜伯的兒子在晉國做官,被封在先邑,他的子孫于是以邑為姓,稱為先姓。
春秋晉國有先丹木、先友為兩位將軍,先丹木之子先軫為中軍元帥,居蒲城,字子載。《辭海》條目云:“先軫(?-公元前627年)春秋晉國執政,采邑在原(今河南濟原西北),也稱原軫。初為下軍之佐,后升中軍元帥,職掌國政。”先軫曾經率領晉軍在崤山一帶打敗秦軍,他的兒子先且居后來繼位中軍元帥,在彭衙再一次打敗秦軍。且居有子曰克、孫彀等,相繼輔佐晉襄、靈、成、景諸君。后因故遭滅族,其后各有流散。今甘肅正寧、四川合江等地有后,亦有以且居名字中的“居”字作為姓氏的,稱為居氏,世代相傳。先字作為姓氏時念[xián],與賢音相同。
據先姓人回憶,他們最早應該是從四川合江遷移過來駐守邛崍,后來逐漸壯大,成了現在大同鎮的大姓。也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大同鎮有個先山,因此就地名取姓,于是有了先姓。
好好活著就行了
仙詩倫說,最初他的名字叫仙詩論,他認為這個名字富有詩意,意思是談論詩歌。不料在錄入時記錄員將這個名字寫成了“仙詩倫”,他也只有將錯就錯了。
仙詩倫和他妻子周國英一共有4個兒女,大女兒為仙雪峰;二女兒仙丹;三女兒仙俊和小兒子仙錦成。作為仙詩倫香火的延續,仙錦成顯然沒有考慮宗族的事情。對于仙錦成來說,過上好日子才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仙錦成只有一個女兒仙敏。按照當地的習俗,若干年后仙敏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其子女將不再姓仙。換句話說,這一脈仙姓將不再延續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種傳統觀念,連仙詩倫也不再奉為必須完成的大事。仙詩倫如此自我開導自己:“我收了不少干兒子,他們也跟著姓仙……不會強求兒子再生一個兒子,時代在變,觀念也要跟著變。斷不斷香火,現在都不重要了。活著的人,好好活就行了。既然改姓是為了感恩,我記了她這么多年,也算是一種回報。”成都商報記者袁勇實習記者徐群冠一報道
姓氏趣味
成都姓氏無奇不有
成都姓氏,包羅萬象,無奇不有。成都范圍內有“問題姓名”5045個。比如:卡通型有小林優花、小澤郎等。姐妹型有瓦英姐、二八姐、妹妹等;地名型有高新、龍泉、蒲江、華陽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只有一人使用的姓氏有1409個,只有兩個人使用的姓氏有850個。不少“問題姓氏”疑為登記、輸入時出錯造成。這次清查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核對這些所謂的怪異姓氏是否是輸入有誤或網絡出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