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不應成為城市化的“短板”
時間:2011-08-23 09:20:44
來源:城市化網
處在加速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問題和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高房價導致民眾怨聲載道、治安問題、侵權事件、腐敗問題、造假以及道德淪喪問題、環境惡化以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問題每天都充斥在各大新聞媒體的報道中。誠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在此,我們大聲疾呼:社會建設不應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短板”!
社會建設:要“善政”更須“善治”
社會建設創新的關鍵在于構建以社會公正為核心的現代社會治理模式。社會公正的本質就是讓更多的人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要實現社會公正就要通過社會建設推動政府轉型,實現三個轉型目標。
從“善政”到“善治”的轉型。從一個好的政府轉變為一種好的治理模式。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預內容。這包括干預的范圍應當縮小,從“無所不管”轉向“有限領域”,從“過度干預”轉向“適度干預”,從公共服務的“缺少干預”轉向“加強干預”;干預手段要轉變,從計劃、行政手段為主轉向經濟、法律手段為主,從直接控制為主轉向間接控制為主,干預由基于“人治”轉向“法治”,干預本身也要接受法律監督和法律制約;提高干預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各類挑戰;提高干預的透明度,減少干預過程中的“尋租”現象。
從“發展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轉型。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公正上。從經濟層面上說,政府存在是為了糾正“市場失靈”,確保市場競爭的有效性。政府不應該直接作為微觀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或者壟斷特權與民爭利;從政治層面上說,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政府要確保為社會各階層,包括弱勢群體提供一個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環境;從社會層面上說,政府要從社會長遠發展出發,提供穩定的就業、義務教育和社會保障,調節貧富差距,打擊違法犯罪等,確保社會健康發展。
從“大政府”到“大社會”的轉型。依法限制政府權力,不斷擴大公眾參與,實現“社會共同治理”。在政治層面上,要確保國家與社會相對應的政治地位。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應該確保兩者獨立且對應的社會地位。共同治理中的另一個主體是社會,包括各種社會組織和市場組織,他們既是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互相聯系的橋梁,又是新的公共治理模式中的重要主體。實現政府與社會管理的分離,其根本途徑就是發展壯大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其溝通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各種關系的作用,推動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與發展。
中國當前社會建設的三大困境
從全國各地看,各級領導干部對社會建設工作都極為重視,人民群眾也得到了不少實惠。但應當承認,社會建設成效離人民群眾的要求仍有相當距離。現實生活中,不但出現了媒體熱議、人民群眾普遍反感的“就業難、就醫難、上學難”等情況,而且住房、交通、物價上漲等新問題層出不窮。其原因十分復雜。筆者認為,應當認真分析當前社會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普遍性困難,并著力加以解決,才能保證社會建設各項事業不斷推進。
一、普遍出現了“小馬拉大車”現象。社會建設工作內容廣泛、牽涉面大,但涉及部門和單位的工作具有獨立性,各自分別對當地政府或上級主管機關負責,很難形成合力。比如,對低收入群體的關心和保護,幾乎納入了各類黨組織和政府工作的范疇。但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研究、保護和幫助卻幾乎是個空白,形成了對不同群體關心愛護旱澇不均的情況。為了統籌各項社會建設事務,2007年北京市建立了社會工作委員會和社會建設辦公室,2009年上海建立了相應機構,2010年成都等地也建立了相應機構。但是,作為一個地方政府的組成部門,其功能定位受到很大限制,基本是分了一部分機構的職責,難以對整個社會建設工作進行宏觀統籌協調。其次,從中央到地方都以五年為期進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雖然涉及社會發展內容,但整個規劃的邏輯服從于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某些重要方面處于缺乏指導性文件的尷尬處境。第三,雖然正式文件將各項相關事業和工作用社會建設這個“筐”裝了起來,但彼此不搭界、無關聯。目前一個更為突出的現象是,管理部門為了掌握基本信息、實現“數字管理”,但各級系統多數信息不共享、內容不兼容,形成了極大的軟硬件重復配置浪費和信息采集重復工作。
二、普遍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現象。即,雖然從概念上接受了“社會建設”這個新詞,但思路上重權力擴張,輕社會發育;做法上,重管理、管控,輕服務、培育。在處理與群眾關系上,重物質、福利給予,輕精神、文化培養。當前,中央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強調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各地在實踐中都采取大量措施,從就業、消除貧富差距、健全公共服務、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等多個方面,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但福利水平的提高沒有讓群眾感恩戴德,除了因為福利特征就是“給的越多越不滿足”外,還應當承認,社會建設太偏重物質、福利的給予,大大忽視了民眾精神層面的滿足和文化氣質的培養。
三、普遍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現象。即,社會建設似乎只是黨和政府一廂情愿的事情,群眾對此表現淡然,參與積極性不高,甚至“用腳投票”廢了主管機關的項目。以衛生部門改革為例,管理部門費了很大力氣,做了大量工作,卻難以擺平醫院、藥廠、患者間的關系,使得衛生改革遲遲不能向前,群眾意見很大。各級部門設計了花樣繁多的公共服務項目,根據報道,我國目前財政的2/3用于社會建設和民生事業,但由于管理部門制度設計不合理、程序不科學、服務不到位,群眾評價滿意度低。
社會建設,時不我待
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肯定不和諧,不健康。我國社會目前的狀況就如此:經濟建設一條腿長,社會建設一條腿短。怎么衡量社會建設現狀?短到什么程度?社會秩序、社會制度、教育、衛生、文化(道德水平、價值觀)、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感、職工的合法權益和收入水平,這些都屬于社會建設的范疇。
從國家的角度,投入到教育上的國民生產總值還沒有達到國際上公認的現代化的基本標準—4%,國家財政投入到國民醫療上的經費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剛性維穩的成本竟然比社會保障的投入還要多,這就意味著,政府維護政權穩固的成本過大。貪官攜款外逃所卷走的錢比工人們創造的剩余價值還要多。
從普通公民的角度,各階層的人幸福指數都有問題。在有些經濟水平比較高的地區,社會治安狀況、幸福感狀況反倒越差。在任何一個地區,官民矛盾都很突出,地方政府與民爭利。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工人狀況是社會建設薄弱的一種典型。低工資,準軍事化管理,原子化的個人,不罵不說話的管理方式,深層內幕鮮為人知。自殺或被自殺是早晚的事情。工人缺少正當的維護自己權益的渠道,沒有合法的訴求通道。工會在關鍵的工人維權問題上三緘其口。富士康事件應該成為政府反思社會建設瓶頸性問題的突破口。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旗幟鮮明地維護大陸員工的合法權利,使政府致力于社會建設的戰略努力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讓民眾看得見摸得著,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政府應該把握住機會。
社會學家陸學藝先生對當前我國狀況作了一個精辟的概括:“經濟快速發展,政治基本穩定,社會矛盾突出,文化繁而不榮”。他還對經濟、社會的矛盾作了具體的說明:經濟結構方面,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但是,社會結構方面,我們處于工業化的發展初期。他指出,我國很多問題的根源都在于此。
社會矛盾如果不解決,會妨礙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也會危及社會的長治久安,更會加重民眾的不滿情緒。賦民以自主權,給公民以平等的參與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空間和條件,抑制權利控制、滲透到社會領域、生活空間的趨勢,是社會建設必須呼吁的緊迫問題。權利結構壁壘無法突破,讓新的、多維的權力空間生長,也不失為一種亡羊補牢的方法。
總之,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的最大瓶頸性問題就是社會建設:社會建設,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