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刀下去,好了,就不再拖累家人了;要是要了命,也就不用再拖累家人了?!?3歲的重慶農婦吳遠碧無錢就醫做手術,賭命揮刀自剖放出腹部積水。這是當前進城農民工因病陷入絕望的極端案例。所幸其揮刀自剖的驚世行為啟動了時下底層百姓遇到困境獲得救助的一般模式(媒體報道 領導重視 職能部門積極行動),目前得到了救治。但該事件背后的體制缺陷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5月23日《華商報》)
網友:這不是農婦之痛,而是社會之痛。
網友:“圖省錢省事不入醫?!笨峙虏皇侵饕脑颍r村合作醫療生個小病小災還可以治治,生個大病也沒辦法,因為老百姓沒錢。
網友:在一些地方,農村的新農合是“新農禍”,醫院大肆開藥過度治療,一個普通感冒十元即可治好,但醫院多管齊下,動輒上千元,雖然國家報幾百元,但患者還得水漲船高多掏幾百元。新農合使醫院一個蘿卜兩頭切,挖了財政,坑了患者,富了醫院!請有關部門切實改變以藥養醫的醫療體制,真正為百姓做實事。
媒體論道:
“剖腹自醫”:保障缺位的悲愴自救
無錢看病,剖腹自醫。悲情元素的混雜勾勒出“看病貴、病不起”的社會病灶,令人扼腕。五旬農婦的“剖腹自醫”,在公共救濟缺位的語境下,儼然是“開胸驗肺”式的權利自救,“刮骨療傷”的悲壯中飽含著對制度保障“短板”的憤懣。
若非走投無路,誰會劍走偏鋒?農婦吳遠碧揮刀自剖,緣于生活所迫,純屬無奈之舉:捉襟見肘的家境,著實不菲的醫療費,都像是凜冽刺骨的寒風,侵襲著貧弱之軀,也讓生存的步履更為艱難。吳遠碧的個體際遇,跳不出“因窮懼病、因病致窮”的循環怪圈。貧苦之刃,削減著她的抵御力,在突如其來的“怪病”面前,“弱不禁風”刻畫著她的生存之艱。
制度保障無疑是驅散生活陰霾的外力“屏障”。在現代文明里,醫療保障是托起“病有所醫”的根本,也是壓倒重病的那根“救命稻草”。若保障到位,吳遠碧或許能在制度化人文關懷下免于“有病難醫”的厄境,權利的干涸也能得到制度“甘霖”的滋潤。遺憾的是,因為她是進城的農民工,沒有暫住證所以不能辦醫保,當地又稱她不屬于“大病救助”范疇,昂貴的手術費是一個外來農婦不可承受之重,在權利訴求和現實門檻的錯位下,公共救濟的陽光最終沒能照到吳遠碧身上。用菜刀代替手術刀“剖腹自醫”,自己給自己“做手術”,成了極端又無奈的自救。
吳遠碧忍下劇痛、冒著危險決意自行醫治,跟保障機制的紕漏撇不清干系:首先,她沒有參保。每年120元的參保費,對節衣縮食的農民工而言,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在“短視性”的利益權衡下,許多人寧可承受“飛來病禍”的風險,也不愿背上經濟重荷。其次,保障資源的短缺,衍生出“大病救助”難敵“大病來襲”的局面。
“剖腹自醫”與“開胸驗肺”別無二致:身逢劫難,卻都遭遇社會救濟乏力,草莽自救,維系著生存的最后一絲光亮。若參保門檻對弱勢群體更低甚至為零,若保障資源充沛、救濟之手“主動出擊”,弱者還會揮刀自剖么?制度的善意與溫情,從來都是消弭黯淡、規避悲劇的良方。能否用制度保障撐起人的尊嚴、讓無力者有力,衡量著社會文明的長短?!捌矢棺葬t”的悲愴映襯出公共救濟的破陋,它無關智慧勇氣,卻關乎權利救贖。
“剖腹自醫”背后是多重貧困
這的確是件悲哀的事,那些生活本就窘困的人,對外界的認知也有限,他們本著最個人的生活經驗對未來作出預判,他們很難跟上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接受各種新事物。對待社會保障也是這樣,他們心疼錢,僥幸以為不會生什么病,甚至真生病了,他們也多以聽天由命的態度進行對抗。這樣的表現讓人心痛、心急,這樣的表現也反映了醫保宣傳的必要,以及信息引導的必要。如果沒有這種必要的引導,沒有觀念的轉變,悲劇還有可能再發生。
當然,農婦剖腹自醫背后還有一種貧困需要重視,那就是作為特殊群體的權利貧困。雖然,這位外來務工人員可以辦理暫住證,可以辦理城鄉醫療保險,但一個繞不過的問題是,不辦理暫住證便無醫??赡?,不辦理暫住證就無法獲得相應的權利。這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權利上的貧困:作為外來進城人員,他們與城市居民的待遇是不相同的,若想享用相同的待遇必須有相應的附加條件。所以,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還有一些不得不說的社會問題當權利貧困存在時,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會被明顯地放大出來,一些脆弱的群體就可能產生問題。
對于這樣的群體,社會應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不僅僅是當成個案去傳播,還應考慮到如何去消除這些群體背后的多重貧困。只有這樣,這些群體才能遠離悲劇。
農婦剖腹自醫讓新醫保蒙羞
就是這樣的病情,當地的有關部門竟然判定吳遠碧的病情竟然”不屬于大病救助”范圍,讓人感到農村新醫保成為當地政府的一塊遮羞布!
我不知道什么樣的病屬于大病,屬于救治的范圍。我只知道,領導哪怕是打個噴嚏,也會圍上一大堆醫生,送醫送藥,床前也能堆滿了鮮花水果營養品。而那位揮刀剖腹的農婦,連呻吟的力量都不具備,直接痛昏過去了!
據媒體消息,當地領導認為吳遠碧沒有辦理城鄉醫療保險,城鄉醫保一年只需要交120元,患大病可有60%左右的報銷。話聽起來有理,但是算起來依然讓人懷疑其可信度。就算是辦了城鄉醫療保險如何?5萬元的治療費去掉60%以外,也還有2萬元沒法報,況且這60%里面,還要剔除不少是不在報銷的費用。即便納入大病救助,也只能從民政部門多領
5000元錢,其他的資金缺口依然無法彌補。
新醫保制度實行以來,確實幫助農民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依然弊端多多。一是報銷金額受限。目前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都有“門檻費”和封頂線,農民患了重病大病,花費超過封頂線以外的部分,只能由自己承擔。二是報銷醫院受限。縣外醫院及市級以上醫院就醫報銷比例相對較低。沒有與縣農合局簽訂協議的醫院報銷比例更低甚至不予報銷。目前,大部分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和醫療設備達不到縣級或省、市級的水平,如果說農民患上大病需要手術時,鄉鎮醫院的條件和水平很難達到要求,就必須到縣級或者是市級醫療條件相對較好的醫院進行診治、住院,患者在花費高額的費用時,報銷的比例卻是相對較低甚至不能報銷。三是醫院借機提價。有村民反映如果在一般的藥店買藥比在能刷卡的藥店平均一次便宜4、5元,如果是住院那就更不得了,如果醫院知道你是新農合能報銷,醫院平均每天會給你加50-100元不等,到結果是患者得不償失,比不用新農合的錢還多。以筆者所在的縣城為例,沒實行新醫保前,農民患膽結石做次手術只需花2400元,新農合實行后,立即漲到了4000元一例。農民出院一算帳,開支反而比實行新農合政策之前高出了許多。
幸虧媒體報道,引起了有關領導的重視,不然,吳遠碧即便再破剖三次腹,恐怕也根治不了自己的病。只是,在現行的醫療體制、醫保體制下,難道所有的貧窮患者都要走上剖腹自醫的路子,才能引起有關領導的重視,妥善解決問題嗎?如果真是這樣,醫保對于那些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特困病人群體,還有什么意義呢?
剖腹自醫,是對醫改深化的一種呼吁
這又是一起“非常態”的愛心救助行動。事件前期的慘烈程度和后期愛心的火熱程度成正比。這里面暗含一種非??膳碌倪壿嫛?如果你沒有得到救助,原因可能是你的遭遇還不夠慘烈。這樣的暗示意義是很可怕的。但遺憾的是,這種“非常態”處置困境的辦法,目前還是我們社會最常用的對待邊緣弱勢人群和外來人口困境的常態方式。
這種模式的一般流程,通常是某人遭遇到靠自身和親戚之力無法解決的困境和麻煩,然后求諸于媒體和社會力量,媒體報道后,引起領導和社會人群的關注,并最終促成問題的徹底解決。應該承認,這樣的模式,也曾經幫助許多人走出過困境,并上演了許多感人的愛心故事。而這種模式的短板就在于,它終究不是一種長效的可持續的放之于所有人身上都有用的救助模式。它至多只能是一種補充,而不可能是一種主流。因為媒體與醫療衛生和民政救助體系,都有各自完全不一樣的屬性和關注點。而將關注點放在媒體的興趣點上,必然出現偏頗的后果,甚至出現救助的機會只與媒體影響有關,而與受助者的實際狀態無關。必需的被營救,變成了可能的營救,而可能的營救,其中就具有了巨大的運氣成分。這與醫療救助的普適性和平等性是矛盾的。而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面對困難的人,在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媒體,并指望能讓自己的身世和病情被媒體 “相中”,形成所謂的“新聞性”。
筆者不敢斷言吳遠碧女士有這樣的“媒體意識”,但她客觀上卻進入到這樣的一套邏輯流程中。如果她因此得到救助,并化險為夷,她應該感謝的除了幫助過她的人們之外,更應該感謝的其實是她的“運氣”。寫到這句時,我內心有一種滴血的感覺,因為在筆者近二十年的新聞從業生涯中,看到了太多與她命運相似的人的經歷,甚至為了提高他們的被救助幾率,而想方設法對他們的遭遇給予新聞專業的指導甚至籌劃。從新聞操守上,我是有遺憾的,但在人性與人心的道德感上卻是無愧的。因為,是某種機制的不完善,才讓大家都陷入到這樣一種悖論中去的。
我們知道,我國當下的醫療保障體系,是人類迄今為止覆蓋人數最多的一種醫療保障體系,但就像中國的其他一些事一樣,任何東西,經過十三億這個分母一除,就變得單薄和簡陋了。這種單薄和簡陋,表現在人均醫療保障的供應不足,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表現在覆蓋區域和人群的不全面,表現在外來人口參保障礙和兌現的困難,表現在醫保結算方式和體系的不完善造成的“醫保不過縣”的壁壘,表現在人們急劇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與供給相對不足,以及醫療費用過高引發的醫患關系緊張等。
這些問題,都是糾結著錯綜復雜的矛盾,每解決一個,都是一個大戰役。而我們目光所及的幾年時間里,包括新農村合作醫療在內的各種政策措施,也正在日拱一卒式地向前推進著。但它的速度還需要提高。因為有些東西可以等待,唯獨病這個東西,卻沒法容我們慢慢道來。
吳遠碧的剖腹自醫,就是一種迫不及待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