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答復:如果不是好奇而又眼尖的外地游客提出疑問,相信許多濟南人也是第一次聽說。不知這名游客有沒有游覽趵突泉,是否發現泉池的石碑上“趵突泉”的“突”字其實也少了兩點呢?
關于這兩處一多一少的石碑,民間傳說是因為古時趵突泉噴泉之水高達數丈,幾次立碑都被沖倒了,于是明朝時濟南府請山東巡撫胡纘宗書寫立碑,因為胡巡撫是甘肅天水之人,又是山東大吏,想以他之筆,標趵突泉之名,并壓住這洶涌不息的趵突泉水。胡擅書大楷,字寫成后,濟南石匠選上好石材刻碑。端午這天,知府官吏把刻有“趵突泉”的石碑豎立在趵突泉源頭。不久卻發現,“突”字上的兩點被騰空的泉水沖走了,都說沖到大明湖去了,其中一點留在了“明”上。
大明湖公園的工作人員說,“大明湖”三字是從清嘉慶大明湖碑上拓下來的,碑則為嘉慶書法家登州人于書佃創作,這“目月”組成的明是帖寫的寫法,并不是錯字,使用哪種寫法是書家的創作自由。
濟南民俗專家張繼平說,像趵突泉的泉水將趵突泉的“點”沖入大明湖的說法只是民間戲說,“明”之所以寫成“目月”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清朝書法家為了避諱明朝的“明”而多寫了一筆,尤其是在“大”字之后,否則寫“大明”有可能遭到文字獄,而趵突泉的“突”字則可能是書法家的藝術需要。
山東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院張同秀先生說,在書法藝術中,為了字體結構平衡或者美感,經常會有加筆和減筆的情況。古人這兩處名字的寫法,不能說是錯誤,只是書法藝術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