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出門打“騾的” 因小說《駱駝祥子》的巨大成功,老北京的人力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事實上,人力車清末才傳入中國,又稱“東洋車”,最早在上海流行,老北京第一輛人力車是日本贈給慈禧的禮物。 據記載,該車“車制絕精美。其把手處盤以金龍二,作昂首遐觀狀。二輪為橡皮所制,輕快流利,得未曾有。一宮監在前曳之,又有一宮監則在后向前而推。太后坐其中,極以為快”。 大內本有各國贈送的10多輛轎車,但慈禧卻沒法坐,因司機非跪姿,屬大不敬,且司機如有異心,無法防御。慈禧本人很想嘗試,但宮中反復議論,誰也不敢擔責,終于不了了之。一度曾嘗試過改裝汽車,讓司機跪著開,但反復試驗,沒能成功。 所以,慈禧太后多乘人力車出游,這開了風氣之先,老北京遂大量仿造洋車,只是橡膠難得,故初期都是鐵輪,顛簸異常,民國后才改用充氣輪胎。 由此可見,北京人坐人力車的歷史并不長,那么此前坐什么? 其實,老北京坐“騾的”的歷史要悠久得多,騾子力量大,性格溫和,辛亥革命前,騾車是北京主要交通工具,外地稱為“京車”。 “騾的”分官用和民用,官用車輪高,為防止顛覆,車軸更長,俗稱“陜西腳”,因騾子多從陜西來。老北京只有土路,雨后一片泥濘,容易翻車,所以“騾的”輪子沉重無比,以降低全車重心。官家“騾的”需三人駕馭,車夫只能在地上牽行。 “京車”制作精良,尤其在軸的制作上有絕活,跑起來聲音悅耳,猶如戲臺上的響板,別處的工藝達不到這個水平。此外駕馭“騾的”也需技術,老北京街道都很窄,人車不分流,但兩車高速對行,卻能保證互不刮蹭,亦不傷人。 老北京民用的“騾的”都有“站口”,相當于出租車公司,使用時可以直接向他們租賃。 在古代其他城市,驢車往往更流行,為什么老北京要用“騾的”呢?因為老北京城大,此外相對繁榮,人們的乘車需求大。驢車速度慢,此外驢的力量不足, 乘客一多,便有翻車可能,還常把乘客顛下去。此外,驢的形象猥瑣,不如騾子氣派。所以老北京驢車多用來拉貨,即使拉腳,也只面向中下層平民,價格異常便 宜。 然而,“騾的”成本高,速度慢,在人力車的競爭下,漸漸失去市場。其實人力車也沒繁榮多久,在三輪車、自行車的競爭下,上世紀五十年代便銷聲匿跡。 有趣的是,三輪車也來自日本,北京第一輛三輪車是抗戰時日本人送給漢奸江朝宗的禮物,上世紀30年代開始流行,因在生活中用處頗大,被老北京人親切地稱為 “板車”。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