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宿遷市近日召開的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推進會議上,市委書記繆瑞林說:“宿遷將建設一家三級甲等公立醫院。”這意味著,當年把所有公立醫院改制成民營醫院的宿遷,又有了新思路。
宿遷醫改是在翻燒餅、走回頭路嗎?為何要重新建設公立醫院?與當初公立改民營一樣,重建公立醫院的構想引起了紛紛議論。
2/3公立醫院發不出工資,改民營“是被逼出來的”
2000年,宿遷以賣公立醫院開始衛生改革。2003年,該市最大的公立醫院宿遷市人民醫院成為民營醫院后,宿遷成為全國僅有的全是民營醫療機構的地級市。
談起當初的改革,宿遷市衛生局局長葛志健給記者看了一份該市醫療衛生改革發展的情況匯報:“2000年,宿遷可用財力6.8億元,財政供養11萬人,拖欠教師、公務員工資現象普遍存在。政府財力主要保開門、保吃飯、保政府運轉,無力投入社會事業,多數鄉鎮衛生院處于‘投入少—運轉難—服務差—收入少—運轉更難’的境況。全市擁有醫療衛生資產總額4.95億元,人均衛生資產為99.1元,不到全省的33%。千人擁有床位數只有1.06張,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3.1%。”
同時,醫院的境況也很艱難。葛志健說,宿遷市衛生局做過調查,改制前,全市2/3的醫院運營困難,職工工資都發不上,而大醫院又擁擠不堪,導致看病困難。
葛志健說,宿遷當時的問題來自于供需失衡。宿遷醫療資源嚴重缺乏,要解決老百姓就醫難的問題,就要增加醫療資源供方的能力。
因此,宿遷醫改的總體思路是,凡是老百姓需要、社會資本愿意干的、有積極性有能力干的,盡量讓社會資本干,實現辦醫投入主體多元化。
1999年,宿遷下轄的沭陽縣開啟了醫改的大幕,主導方針是“管辦分開、醫防分設、醫衛分策”。2000年,宿遷市出臺了“歡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辦醫”的政策。
2006年4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醫療衛生改革課題組對宿遷醫改進行調研,課題組負責人李玲認為,由于醫療行業的壟斷性和信息高度不對稱性等特性,以利潤為導向的市場化必然導致醫療價格一路飆升。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魏鳳春認為,“宿遷和周邊地區比較起來,它的價格還是比較低的,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宿遷經濟比較落后,另一方面競爭使它沒法把價格提高很多。”
對于截然不同的調研結果,宿遷市表示“很淡定”。葛志健列出了一組數據,以證明宿遷醫改這些年,500多萬老百姓都在改革中得到了實惠:
1999年(醫改前),宿遷衛生資產總額是4.95億元,2010年(醫改后)是41.86億元,增長了7倍多,遠高于江蘇省的醫療資源增幅;1999年,宿遷財政對衛生的投入是0.32億元,2010年是3.16億元,增長了8倍,而江蘇全省財政對衛生的投入增幅是2.4倍;其他如衛生總人員、病床數的增長均高于江蘇全省和蘇北五市的平均水平,而門診人均費用、每床日平均費用、出院病人平均費用3個指標的增幅又全部低于全省增幅。
建公立醫院為解決優質醫療資源短缺
葛志健說,經過調研分析,老百姓需求發生了變化,2000年前是總量問題,供給不足,現在是質量問題,優質資源不足。今后5年,宿遷的衛生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已經作了調整,由總量擴張為主階段逐步轉移到以質量提升為主,總量擴張為輔,“從看得上醫生到看得上好醫生”。
這可能正是宿遷規劃建立三甲公立醫院的初衷——在基本解決了看病難這個難題后,隨著改革的深入,宿遷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優質醫療資源依然稀缺。
葛志健給記者描述了這所醫院的藍圖輪廓:這是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新型三級甲等公立醫院。“所謂新型,體制上是全新的,要建立現代醫院制度,法人治理結構,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所有醫務人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進行績效考核。”
葛志健的描述中,這個公立醫院還是個醫教研中心。“宿遷在基本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后,還需要提高辦醫層次,而這需要龍頭帶動。我們的目標是辦一個市級醫療、教學、研究中心,加強對基層衛生事業的指導服務,為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培訓人才,開展醫療科研活動,解決大病和疑難雜癥治療問題。”
不過,這個由政府投入的三級甲等醫院的成立,也讓很多民營醫院感到很有壓力。“這是不是宿遷對之前改革的一種反思,宿遷以后會不會回購民營醫院?”有縣級醫院的董事長向記者說出了這樣的困惑。
另一家二級醫院的董事長則有另外的擔心:“這幾年宿遷醫療機構競爭已經白熱化,大家都在購買先進儀器,欠了很多債,如果這家三級甲等公立醫院一出現,我們這些設備和技術就顯得太落伍了,很多投資可能就白花了。”
為了消除民營醫療機構的擔心,宿遷市召集了所有縣(區)黨委書記、縣(區)長、分管副縣(區)長、鄉鎮黨委書記、所有民營醫療機構董事長共860多人,召開了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推進會議。在會上,市委書記繆瑞林說:“其他地方對一些民營醫院實行回購,因此有人擔心我們的醫改是不是要走回頭路,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宿遷醫改不走回頭路,不翻燒餅,不瞎折騰,已改制的醫院不收回,繼續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辦醫療,而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探索解決公共財政如何投到民營醫院難題
宿遷市下發的《對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辦法(試行)》,已經在8月1日起正式實行。
在全國其它地方都已實施的基本藥物制度,對于宿遷來說,一直是個制度性問題。“宿遷的醫院都是民營的,不存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的條件。”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宿遷。
從《宿遷市對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辦法(試行)》來看,采取的是“補需方”的辦法,適用于全市范圍內所有基層一級及一級以下非公立醫療機構。這個《辦法》要求,患者享受的基本藥物政府補助由醫療機構現場予以墊付,醫療機構按月與市、縣衛生行政部門進行結算。
宿遷市衛生局經過調研測算,并參照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周邊地區的補助總額,提出了按戶籍人口人均每年45元的補償標準。初步打算這筆錢將由省、市、縣(區)財政分級負擔。葛志健說:“以民營醫療機構為主的宿遷,一直在探索公共財政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補償投入機制。而這次對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辦法正是這樣的一次嘗試。”
在日前的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推進會上,宿遷市還對17家醫療機構予以表彰獎勵。宿遷市代市長藍紹敏說,獎勵資金用于醫療機構的建設和發展。
政府如何加大對醫療機構的投入?對于其它地方而言,這不是個問題,但對于只有民營醫院的宿遷來說,這是個難題。宿遷目前的主要辦法是“以獎代投”,由市衛生局和市財政局組織專家,對市區門診部以上醫療機構及縣區二級醫院進行綜合考評,對先進單位予以獎勵。
按照國家《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各級政府在3年內將為醫改投入8500億元。這些資金的投向有3個,新農合和城鎮醫保補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及公共衛生領域投資。
公共財政的錢該如何花到民營醫院上?宿遷市的辦法是建立醫療衛生事業投資管理中心。葛志健介紹,衛投中心設在宿遷市衛生局之下,屬于事業單位,負責非公辦醫療衛生機構國有資產的管理和監督,保證政府投入權益。
2010年2月21日,宿遷市政府下文,明確規定政府資金通過衛投中心采取借款、參股、租賃等形式投入到民營醫療機構。
葛志健說:“是借款、參股或租賃,我們尊重辦醫主體的意見,由他們自己選。”按照規定,借款雖是免息,但要在5年內全部還給政府。但目前宿遷21家已經拿到75萬元上級扶持資金的鄉鎮中心醫院,全部采取了“借款”形式。
宿豫區王官集中心醫院院長王先恒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之所以采取借款的方式,是考慮到若政府參股,日常經營中麻煩比較多。”還有一些鄉鎮中心醫院則擔心——國有資本的進入可能會稀釋原股東的股權,“政府參股后,投入和股份逐年增加,醫院今后還是不是自己的?”
對于醫改一直走在另一條路上的宿遷來說,類似這樣的疑問和困惑,還將長期伴隨;而要解答這樣的問題,更需要宿遷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