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周末引發輿論熱潮的“47號公告”,并未隨著國稅總局15日的辟謠聲明而被輕易地扔進碎紙機。媒體的追問已經展開,民眾的質疑也廣泛見諸各個網絡論壇和微博平臺。
盡管國稅總局看上去也是受害者,和廣大納稅人一樣讓迄今為止不知姓名的某個人戲弄了一把,但澄清事實的效率低下,卻是不容回避的硬傷。 “47號公告”最早于8月11日出現在網上,13日,經由廣州某報率先刊發新聞,包括央視和新華社在內的眾多媒體旋即大規模跟進報道。讓如此重大的謠言散播多日,直至15日方才發布聲明,國稅總局之淡定,可見一斑。
為什么那么晚才回應?媒體和公眾當然要問。事實上,早在13日,記者的電話就打到了國稅總局,但找不到人。而解釋是常見的:雙休日在休息。多么冠冕堂皇,多么于法有據。在我們國家法定的雙休日里,白領可能跑去公司加班,警察可能有執勤任務,學生可能忙著補課,運動員難免照常訓練,演藝明星興許有場子要趕,更不用說媒體的記者編輯了……是的,這些都不是“法定”的,但事實證明,我們的社會并不會在雙休日完全變成靜態。而再看看我們國稅總局的雇員們,休息得多么徹底!偌大一個正部級單位,竟然沒有人值班!作為納稅人,我們可不可以請求你們哪怕安排一名總機人員接接電話——萬一哪個頑皮的孩子從對面樓里玩彈弓把貴單位的窗玻璃打破了呢?
退一步說,即便國稅總局大樓在雙休日呈現真空狀態,局里上上下下,難道沒有一個人上網、看報紙、看電視?信息傳播如此發達的今時今日,真的,想不看見“47號公告”都難。國稅總局全員配發雙休日安眠藥的可能性應該不大,那么,何以解釋此次“集體無意識”?國稅總局到底有沒有一套內部管理的值班制度乃至應急機制?如果有,為何沒有啟動?是認為“法定”的寶貴休息時間不容侵占,還是覺得事情不太緊要,完全可以“上班再說”?
依據現代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和通則,任何一個政府部門都應當時刻心系于民,致力于及時回應民眾訴求、盡力解答民眾疑惑,為民眾咨詢辦事提供必要的便利,而不是高高在上,慢慢悠悠,拿腔拿調,一副“衙門做派”。就在國稅總局辟謠的同一天,最高法就政府信息公開的一些相關事宜發布了司法解釋,這其實也是從司法機關的角度督促行政部門更加切實地進行信息公開。雖然這次烏龍事件與信息公開在本質上有一些區別,但沒能及時回應謠言、澄清事實,也可視作在信息公開方面存在疏漏。正是這種疏漏,客觀上導致了媒體大范圍傳謠,而傳謠,相信絕不是大多數媒體的本意。
圍繞“47號公告”展開的各種情狀是如此吊詭,以至于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懷疑其中是否有別的隱情——一些政府部門在出臺某些政策之前采取“投石問路”的伎倆,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風放出去,試探一下媒體和公眾的反應,再據此確定對自身最有利的方案。盡管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國稅總局此番同樣玩了一招戲弄民眾的手段,但在迷霧散盡之前,坊間的種種揣測也并非都適宜用“胡說八道”來定義。
國稅總局可能認為,一則辟謠聲明已足以自證清白,但我們需要提醒的是,事情還沒有結束。既然國稅總局聲稱將 “依法行使追究偽造公文者法律責任的權力”,那么,一方面我們會翹首等待公安機關的調查結果 (前提是國稅總局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另一方面,本著政府信息公開的行政原則,我們希望國稅總局能夠主動及時地公布與此事件相關的所有后續情況——當然也包括廣大納稅人無比關切的個稅計算方法到底會不會調整,怎么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