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時代中小城市發展機遇和對策
時間:2011-08-08 16:28:02
繼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三大浪潮之后,隨著化石能源的緊缺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已經興起,我們迎來了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發展浪潮——低碳化浪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時代已經到來,這個嶄新時代的到來給中小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中小城市作為我國基層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我國中小城市數目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群和城市系統已逐步形成,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城市發展過快,又缺乏建設環境的合理規劃和質量控制,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沒有得到及時、充分的處理,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造成了環境質量的不斷下降。生活在城鎮的人們,也逐漸失去了青山綠水、淡泊寧靜的生活,也如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們一樣,因城市環境的喧囂和擁擠日感不安,環境保護迫在眉睫。
環境問題接踵而至,一次次地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中小城市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走大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倡導低碳生活,造就低碳產業,發展低碳經濟,創建低碳城市,推動人類社會向著文明、生態、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中小城市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中小城市發展的優勢和機遇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憑借其強大的行政控制能力、立體化的交通樞紐地位和更為完善的基礎設施等環境條件,發揮著中樞調控作用。但是,中小城市也有許多優勢和機遇,是大城市難以望其項背的,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資源優勢明顯。中小城市由于人口較少,與大城市相比,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社會資源,都具有更豐富的人均資源優勢,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優勢,對中小城市的發展十分有利。
2、環境壓力較小。中小城市的工業化發展不如大城市迅猛,帶來的環境影響也相對較小,大部分中小城市山青水美,景色宜人,更適宜建設生態宜居城市,與低碳時代對城市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
3、文化背景較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歷史都比較悠久,名勝古跡和文化遺產較多,由于沒有像大城市一樣迅猛發展和盲目擴張,對歷史遺跡的保護相對較好,為發展旅游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符合低碳化的根本要求。
4、勞動力價格偏低。相對于大城市,大多數中小城市的經濟欠發達,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導致勞動力價格也相對較低,城市的單位發展成本遠低于大城市。
5、經濟靈活度高。船小好掉頭,一旦經濟形勢產生變化,中小城市受經濟危機的沖擊比大城市小,而且其恢復力穩定性也較大城市強,經濟發展相對靈活,產業轉型也比較容易。
6、城鄉聯系緊密。中小城市作為城鄉聯系的紐帶,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支點。無論是農村對大城市的支持,還是大城市對農村的反哺,中小城市都能從中獲益。
(二)中小城市發展的劣勢和挑戰
1、規劃不統一,內部矛盾很突出。我們從前的各項規劃是分離的,產業規劃只管產業布局,土地利用規劃只管土地利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不同規劃之間的矛盾。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龍頭,規劃之間有矛盾就猶如群龍無首,最好的結局是停滯不前,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城市建設雜亂無章,不但得不到發展,反而會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2、經濟無特色,產業布局不合理。中小城市發展不起來,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經濟缺乏特色。走有特色的城市經濟發展之路,是充分發揮城市優勢,決定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關鍵。而根據城市特點,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是發展特色城市經濟的基礎和重要體現。產業布局要從以“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指向”、“原料指向”和“勞動力指向”為主,向以“消費市場指向”和“高科技指向”為主轉變。
3、勞動力較少,勞動者素質偏低。大部分中小城市勞動人口相對較少,特別是我國西部地區表現尤為突出。勞動力少直接影響到城市生產規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城市發展的投資積累水平,而后兩者又反過來通過消費和投資的減少影響城市生產規模,如此惡性循環,必然影響城市的發展進步。此外,中小城市由于教育和科技相對落后,人才培養不如大城市好,再加上中小城市發展空間小、人才留不住等原因,勞動者素質偏低,這就必然導致勞動效率低、產品技術含量低,其創造的經濟價值也就相應較低。
4、科技條件差,技術更新較緩慢。技術進步可以擴大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和深度,減少城市發展對非地產資源的依賴程度,推動城市經濟結構多樣化,為城市勞動就業開辟廣闊的出路,對城市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中小城市由于研究與開發人員少、經費少,導致科研條件差、技術更新慢,高技術產業發展緩慢。而傳統產業的產值明顯低于高技術產業,使得中小城市與大城市之間出現“剪刀差”現象,制約了中小城市的發展。
二、低碳時代中小城市和諧穩定發展的對策
中小城市在低碳時代的大背景下,既面臨著優勢和機遇,又面臨著劣勢和挑戰,中小城市該如何趨利避害,在低碳化的浪潮中脫穎而出,走出一條城市化、信息化、低碳化齊頭并進的發展之路呢?
從產業革命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得到一個重要啟示:能源、資源的緊張必然帶來新的能源革命;這種新的能源革命必然帶來新的產業革命;而新的產業革命則必然帶來新的生活方式革命。低碳時代的到來也一樣,化石能源的緊張和環境的破壞帶來了新的能源革命,也就是低碳、環保、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代替高碳、污染、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革命,而這次能源革命必將帶來新的產業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且這三大革命必然會成為未來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低碳產業在此次浪潮中得到飛速發展和人類的生活方式向低碳方向轉變是歷史的必然。那么,哪個城市能首先抓住這三大革命的機遇,適應低碳時代的新要求,重新進行城市規劃和產業布局,哪個城市就必然會有大的發展,在低碳化的浪潮中脫穎而出。
針對中小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五規合一,盡快做好低碳規劃
所謂“低碳規劃”,就是把人口規劃、產業規劃、空間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規劃五個規劃整合在一起,在低碳經濟框架下形成城市總體規劃,將五個規劃在內容上進行統籌協調,做到“統一目標、統一口徑、統一管制、統一數據、統一政策”,以減少各類規劃之間的矛盾,保證城市規劃可以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實。必要時,也可以對相關規劃部門進行整合,同時加強規劃編制體系、協調機制、標準體系、法規體系等方面的建設,以適應低碳時代對城市規劃的更高要求。
(二)資金重組,擴大主導產業規模
中小城市的實際情況與大城市不同,其發展模式也應該區別于大城市,與大城市一樣追求“高、大、全”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的,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是中小城市發展的最佳出路,也是最符合低碳化浪潮要求的發展模式。中小城市應該以周邊的大城市為依托,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一至兩個具有高創新率、高速增長能力和高擴散效應,且低碳環保的產業,作為本市的主導產業,把重頭資金投入主導產業中,逐步增強主導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首位度,不斷增強主導產業的影響力,產生規模效益。比如美國發展比較好的小城鎮,其共同特點就是主導產業十分鮮明,離西雅圖市18公里的林頓鎮,飛機制造業提供的產值和就業占30%以上;舊金山附近的帕洛·阿爾托是一個只有5.6萬人的小城鎮,依托毗鄰斯坦福大學的優勢,以電子、軟件、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產業,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小鎮之一。
中小城市要有大的發展,一方面要根據自己城市的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主導產業,并且達到一定的規模,至少在省域范圍內要有重大影響,產生規模效益;另一方面要與大城市形成密切的產業鏈,成為大城市向外輻射的衛星城,與大城市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進而與大城市共同構成城市群、城市帶,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把自身發展和在大城市的帶動下共同發展這兩方面結合起來,中小城市必將成為中國城市化發展中的亮點。
(三)政策扶持,大力發展低碳產業
在低碳時代,傳統的勞動力優勢和資源優勢已經逐步弱化,低碳環保優勢被逐步強化。要想適應低碳時代對產業的要求,就必須大力發展低碳產業、環保產業。政府在產業扶持上,應該轉變政策導向,由過去的基礎設施建設、石化能源、房地產等領域,向生態產業、節能技術、新能源領域給予政策傾斜,這些新興產業符合低碳時代對產業的要求,必然會成為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引擎。各市可以根據本市實際,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在建立低碳生態城市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符合城市客觀條件的前提下,如果可以把低碳產業作為城市的主導產業,那更會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就離我們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更進一步。
例如,鄂爾多斯、大興安嶺地區,分別以蒙古草原和東北林帶的獨特地理特征成為創意城市的重要資本,體現了濃厚的地域特征和鮮明的品牌風格;云南大理、河北承德等市,均以其悠長的歷史文化構成了超強的城市軟實力,大力發展旅游業,彰顯了深厚的歷史文脈和文化內涵;海南三亞開發區,以其獨特的海島風光和城市親和力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營造了怡人的城市環境和城市空間。
(四)產業升級,提升第三產業比重
很多中小城市,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由于長期被這些傳統優勢所限制,跳不出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窠臼,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資源的消耗,成為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原料產地和初級產品加工廠,出現了嚴重的“剪刀差”現象。為防止“剪刀差”現象的進一步惡化,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勢在必行。所謂產業升級,其最重要表現就是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進程,以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替代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從而實現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所謂產業優化,不僅包括對三大產業之間比重的調整,還包括對各產業內部結構的完善,如制造業要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由低加工深度向高加工深度轉變,由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導向生產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為主導轉變。通過產業優化升級,構建以服務業為先導的低碳產業結構體系。
(五)人才培養,增加教育科研投入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城市的發展也一樣,重視教育和科技,出好“教育興市”、“科技強市”這兩張牌,才能把城市建設好、發展好。沒有良好的科技團隊做支撐,就創造不出高科技的儀器設備和生產方法;沒有良好的教育做保障,即使通過技術引進獲得了高科技的儀器,由于勞動者素質不提高,先進的儀器和方法不會用,也只能望洋興嘆。由于科技和教育的制約,就只能發展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就始終處于產業鏈的下游,無法創造高產值的產品,與發達城市之間的“剪刀差”會日益擴大,城市經濟的發展必然陷入窘境。即使省市領導同志一心想搞產業優化調整,也會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中小城市的振興,必須要用科技和教育這兩條腿走路,而且二者要協調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也是行不通的。重視教育和科技創新,加大教育和科研投資,改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環境,對在教育和科研戰線上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進行必要的獎勵,才能為中小城市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城市的發展才能有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