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市住建委一名官員回應暴雨淹城質疑時表示:排澇防汛設施不能以極端天氣中的表現來檢驗,南京的排水管道設計符合國家規范。
考生的實際水平如何,不能以高難度的考題來考量,只能以一份中規中矩的平常試卷來判定。這恐怕很難說得通。
遭遇災害,發生事故,不反思總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而是歸咎于發生概率極小的“極端天氣”,這并非個例。入汛以來,從南到北,城市內澇頻繁,武漢、長沙、北京、揚州、成都、合肥等地輪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造成交通癱瘓和人員傷亡,“到××市看海”成為今年網絡流行語。談及原因,“暴雨罕見”、“天氣極端”之說時有所聞,大致可以總結為“不怪市長,怪龍王!”
這些事件中,有些所謂的極端天氣實際上并不極端;夸大天災,不過是為了推卸責任。當然,有的氣象災害確實可算極端,達到了幾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程度,以往并不多見,例如,很多地方近年來出現“要么不下雨、一下就是傾盆大雨”的現象,甚至以往幾個月的降水量,集中在短短數天里傾瀉而下,造成災害。
即便遭遇的真是極端天氣,就可以推卸自己的責任嗎?
實際上,科學家早已發出警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老天爺時常會“不按常理出牌”,極端天氣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強。近些年來,頻繁發生的暴雨、冰雪、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已經多次向人們敲響了警鐘。但一些地方和部門或許以為極端天氣出現概率很小,心存僥幸,重視不夠,準備不足,在極端天氣真的襲來時,手忙腳亂,應對無方,導致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不少遭遇內澇的城市,排澇系統建設標準僅“一年一遇”,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建設加快,人口密度增加,有很多重要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氣候條件,過去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低標準、脆弱性日益凸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氣象災害的分布格局和強度發生重大改變,對原有的較低的防御標準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有必要修訂防御標準,在城市規劃、項目建設中充分開展氣象災害風險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保障群眾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極端天氣不能作為應對不當的主要理由。武漢市的做法值得肯定。武漢6月份連遭特大暴雨,中心城區漬水嚴重,影響民眾出行,因缺乏有效應對措施,水務部門被問責,武漢市水務局局長被給予行政警告處分,另有3位領導被撤職或降職。
近一段時間,全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受到暴雨、龍卷風、干旱等罕見天氣的侵擾。天氣變幻莫測,常走極端,我們防災減災的意識不能松懈,防御標準和措施也要因時而變。
極端天氣是對工作態度、執政能力、發展觀念的一種考驗。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切實負起責任,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把極端情況考慮得更充分些,把防御標準提得更高些,把防災預案準備得更周全些,有備無患,才能在“大考”不期而至時,贏得高分,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