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伴隨著諸多“城市病”的頻發,如暴雨導致交通癱瘓、不合格設備引發安全事故發生、劣質食品藥品導致人員傷亡等,面對殘酷事實,我們必須思考這些問題的根源,尋求解決問題之策。
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應對突發事件的有益經驗。美國在卡特里娜颶風之后,總結了經驗教訓,認為在應急過程中需改進的地方:一是要高度重視預測預警工作;二是各機構的應急資源要進行有效地整合與協調;三是要更重視和加強城市應急平臺的建設,以及借助應急平臺進行突發事件模擬和仿真工作等。日本的災害應急系統包括災害信息系統、災害評價系統以及應急對策支持系統等,其應急系統的信息獲取和傳輸覆蓋了從首相官邸、到內閣府、到都道府縣的行政機關和消防本部、到基層的村莊。
在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城市公共安全所面臨的問題,應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首先,著力落實城市不安全因素排查管理工作,加強風險分析。
《左傳》有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
防患于未然,是應對城市安全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的先期排查,并針對不同情況的預測分析以及采取的應對措施,將突發事件發生概率降到最低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第二十條至第二十五條明確了先期應急準備的內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與其做到亡羊補牢,不如先行未雨綢繆。
再者,進一步完善預案編制更新,切實做好培訓演練工作。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基本完善的預案體系,但預案的可操作性差,培訓演練不夠。
深刻領會應急預案內涵及要素,深化預案要素分類,優化預案結構,區別細化不同預案要素,提高預案可操作性。同時,加強應急預案的培訓演練,制定針對不同事件類型、不同模式、不同對象的應急預案培訓與演練流程及內容,檢驗預案在處置突發事件中的效果。
深入宣傳應急預案與應急知識常識,開展形式多樣、內容靈活的預案、應急知識常識宣傳教育活動,把預案、應急知識常識切實與提高公眾安全認知、增強全民自救互救本領有機結合。
第三,全面推進監測預警工作,提升科學應對災害能力。
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監測預警主要包含監測監控、預測和預警三項主要任務。通過預測城市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以及突發事件可能帶來的后果,為預警和提前做好防控提供服務。通過預測,掌握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持續時間,影響人口、經濟等情況,為預警分級提供支持,對于應急管理者把握突發事件應對處置的全局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應充分應用3S(GIS、GPS與RS)技術、災害監測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手段,提高監測監控準確性與可靠性。深入研究單一事件預測分析模型和次生衍生多事件耦合預測分析模型,提高科學預測水平。
第四,加快城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2006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把“推進國家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列為“加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設”的首要工作。
應急平臺是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術為支撐,軟硬件相結合的突發事件應急保障技術系統,是實施應急預案的工具;具備風險分析、監測監控、預測預警、動態決策、綜合協調、應急聯動與總結評估等功能。應急平臺建設主要內容是:應急指揮場所、基礎支撐系統(應急通信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圖像接入系統、視頻會議系統、安全支撐系統和容災備份系統等)、綜合應用系統和數據庫系統、移動應急平臺等。加快城市應急平臺的建設步伐,積極開展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救援裝備、檢測檢驗關鍵設備等研發,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同時加強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包括應急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增強實戰能力。全面提升應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