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成輿論監督新陣地,讓人百味雜陳,一方面這固然說明微博豐富了民眾的表達渠道,有益于還原民眾的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等權利,另一方面也恰恰驗證了現實渠道之不夠順暢,否則,民眾何需求助微博?何需費盡周折、劍走偏鋒,先在微博上賺取眼球以期媒體關注,最后推動事態進展?
據復旦大學發布的《中國政務微博研究報告》,截至今年3月,實名認證的政務機構微博有1708個,政府官員微博720個。實名開通微博顯然只是第一步,面對微博監督熱炒,相關部門應從兩方面發力:
一是正視微博監督。面對網絡監督事件,面對網友一輪又一輪的提醒和質疑,相關監管部門想捂住耳朵再也不可能了,怎么辦?及時果斷介入,先回應再處理。從故宮錯字到中石化天價酒,從局長調情到郭美美炫富,面對輿論的猛烈譴責,監管部門確實沒有置之不理,這是一大進步。但是我們看到,這些事情的最終落點都是自查自糾,到最后甚至不了了之。由此,便引申出另一方面的命題,如何契合民意、遵循民意?民意咆哮了,官方出面了,安撫了,或者象征性地打幾下責任人的屁股,這遠遠不夠,遠遠凸顯不了微博監督的威力。公眾通過微博監督,目的不是為了曝光,而是要真相,要正義。如果浮皮潦草地應付民意,這與民意期待何其遙遠?
日前,人民日報刊文“微博之力如何撬動現實?”認為政府部門應該積極通過微博平臺了解民意、匯集民智,及早發現問題、處置問題,完全可以構建一個廣泛參與、有序互動的微博輿論新環境,使微博成為社會情緒的“減壓閥”、官民關系的“潤滑劑”。誠然,在現在這樣一個矛盾多發的時代里,要想“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就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就應該順應民意,就不能不昂眼公平正義,面對微博監督的躁動與激烈,再也不能充耳不聞了。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面對不少官員的麻木,筆者覺得,微博成輿論監督新陣地,看上去很美,它是一種必然,卻并沒有什么稀奇的,也不宜放大其效用。在當前,也許只是民意釋放的非制度性的網絡化出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