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兩會巡禮
時間:2022-03-14 16:31:17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譚少容
陽春三月,中國進入“兩會時間”,近5000名代表委員齊聚北京,共商國是。
兩場“代表通道”、三場“委員通道”接連開啟 ,40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代表委員講述履職故事,將基層一線心聲帶進人民大會堂。三場新聞發布會和記者會、兩場“部長通道”上,熱點關切得到積極回應,焦點話題得到權威解答。
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在京閉幕。6天緊張密集的會議安排,大會收到提案5979件。其中,立案4979件,并案35件,轉為意見和建議965件。立案的提案中:經濟建設方面提案1911件,占38.4%;政治建設方面提案499件,占10.0%;文化建設方面提案389件,占7.8%;社會建設方面提案1543件,占31.0%;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案613件,占12.3%;其他方面提案24件,占0.5%。這些提案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委員們把深入調研的成果帶上大會,以高質量建言服務高質量發展,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閉幕。代表們提出議案487件,對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議、批評和意見約8000件。經梳理分析,今年代表提出的議案絕大多數為法律案,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緊跟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完善國家治理急需的重要法律制度。代表們提出了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法、糧食安全保障法、能源法以及碳達峰碳中和、數字經濟、大數據、社會信用等方面法律的議案。二是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盼,完善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法律制度。代表們提出了制定學前教育法、社會救助法、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以及托育服務、養老服務等方面法律,修改職業教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的議案,以法治方式推動解決人民群眾反映較多的民生領域突出問題。三是緊密結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要點和立法計劃,推動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代表們提出了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民事強制執行法、黑土地保護法,修改公司法、反壟斷法、企業破產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的議案,這些立法項目都已納入了今年常委會的重點工作安排。此外,代表們還提出了修改刑法、啟動條件成熟領域法典編纂的議案。
代表建議關注比較多的問題主要有: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數字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糧食等農產品供給安全;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完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制度;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違法犯罪行為;加快重點領域立法,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在完成各項議程后,2022年全國兩會圓滿落下帷幕。近5000名代表委員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積極建言獻策、扎實履職盡責,推動億萬人民所思所想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決策部署,奏響了團結奮斗的時代樂章。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過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
過去一年,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加大農村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建設力度;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優撫標準。把更多常見病等門診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率達到60%。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加強養老服務,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
過去一年,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優化經濟布局。落實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出臺新的支持舉措,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強農業生產,保障農資供應,對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200億元補貼。推動鄉村振興,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過去一年,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實施長江十年禁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出臺碳達峰行動方案。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2022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一系列社會政策:
今年,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政府投資更多向民生項目傾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完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辦法;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鼓勵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
今年,提升公共服務,拓寬發展新空間,明確“加大社區養老、托幼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在規劃、用地、用房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發展農村電商和快遞物流配送”;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今年,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加快發展。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經濟困難地區要用好國家支持政策,挖掘自身潛力,努力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市政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老舊建筑和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再開工改造一批城鎮老舊小區,支持加裝電梯等設施,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嚴控撤縣建市設區。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節約集約用地。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今年,還將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比如,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劃足劃實永久基本農田,切實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扎實穩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開展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縣試點。深化供銷社、集體產權、集體林權、國有林區林場、農墾等改革。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嚴格規范村莊撤并,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建設。強化農民工工資拖欠治理,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一定要讓廣大農民有更多務工增收的渠道。
兩會聲音
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仍是“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城鎮化是一個寬泛的話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在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他們暢所欲言,有城市建設,有鄉村振興,有教育、醫療、養老,也有生態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老齡化、疫情防控等。
習近平總書記3月6日下午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首場“部長通道”上說,今年既要抓夏糧,也要立足全年抓好糧食生產。目前我國糧食供應總量是充裕的,人均糧食占有量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不管國際形勢怎么變化,我們有能力保證14億多人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飯碗越端越穩、越吃越好。他還說,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在18億畝,這是底線。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說,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還在深入推進,能源需求也會不可避免繼續增長。“推動‘雙碳’短期內不能放棄傳統化石能源,更不能背離經濟發展這條主線。關鍵是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在首場“部長通道”說,對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充滿信心。“‘十四五’規劃確定的102項重大工程,是個‘大套娃’,目前已分解出2600多個項目,正在穩妥有序地推進實施。”精準把握投資重點,加快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雙碳”、新興產業、老舊設備更新等重點領域建設;重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加強養老、托育、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投資等。
安徽農業大學校長夏濤委員說,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為農業注入科技新動能,從高度依賴化肥、農藥等投入追求高產到依靠科技強農,提高糧食生產質量和效益。
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市政協主席王紅委員說,鄉村產業振興不是照搬城市的工業化進程,也不是把城市的低端產業向農村轉移的過程。
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副市長陳群委員說,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建設關乎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美好生活。
民進中央常委,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代表說,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引領農業現代化,進一步推動農民進城,加快落實農民工住房、養老、醫療保障,完成農業人口到城鎮人口的身份轉變,才能真正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共同富裕。
民盟陜西省委副主委、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陜西省林科院院長昝林森代表建議,從國家層面制定出臺鄉村振興實績考核辦法或指導意見,引導各省區市通過考核工作,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委員說,突破耕地和種子兩大瓶頸,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致公黨上海市副主委、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委員說,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北京史家教育集團總校長王歡委員去年以來通過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新舉措,她明顯感受到了“一個新的教育時代”,她不無感觸地說,守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教育者的使命,要用一生去聆聽孩子們心靈成長花開的聲音。
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院長庹勤慧代表建議,在鄉村醫療衛生設施有限的情況下,要為鄉村培養更多中西醫結合的醫生,保障百姓健康。
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漚江鎮光明村黨支部書記郭小芹代表建議,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吸引人才,要“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要加強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的營商環境,讓人才和產業在鄉村扎根。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偉代表說:“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力度、節奏必須要與能源保供和保障民生的需求相協調,在減排過程中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平穩過渡轉型。”
山西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李晉平代表說:“作為能源大省,山西要保障煤炭穩定供應,同時加快推動煤炭清潔化利用,實現自身綠色低碳轉型。”
關于人們關注的疫情防控,全國人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代表3月7日表示,海外疫情蔓延,新冠病毒的變異趨勢尚難以準確預判,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持精準防控、動態清零的方針不動搖。動態清零不是“絕對清零”,不是說絕對不能有一個病人,而是要堅持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將其落實落細,在科學精準上下功夫,不要層層加碼。要及時救治確診患者,不斷完善疫情防控機制,抓住口岸防人、防物這個重點,守住不讓疫情出現規模性反彈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