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0-26 19:39:10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陳紅艷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這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入海口考察時語重心長的說,“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是前提,要有始有終、鍥而不舍抓好黃河生態保護工作。”
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他再次強調,新時代,我們要把保護治理母親河這篇文章繼續做好。沿黃河省區要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養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每次談及黃河,習近平總書記都會提到“保護”二字。他一再強調,沿黃河開發建設必須守住生態保護這條紅線。
那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體現在哪?
生態優先“量水而行”
九曲黃河十八彎,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橫跨東中西部,全長5464公里。作為僅次于長江的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流域西接昆侖、北抵陰山、南倚秦嶺、東臨渤海,覆蓋范圍廣闊。
《綱要》在水資源方面著墨最多,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維持黃河生命健康。
黃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嚴重的河流之一,歷史上曾“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洪澇災害波及范圍北達天津、南抵江淮。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時期“瓠子堵口”到清康熙帝時期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游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新中國成立至今,70年不決口,20年不斷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一直“體弱多病”,生態本底差,沿黃各省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為突出,正如《綱要》所概括的,黃河還存在五個“最大”:
1.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
2.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脆弱。
3.黃河流域最大的威脅是洪水。
4.黃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質量發展不充分。
5.黃河流域最大的弱項是民生發展不足。
黃河流域與長江經濟帶流經多個富庶地區、且坐擁黃金航道不同,黃河流域受地理條件等制約,沿黃各省區經濟聯系度歷來不高。
因此,在定位上,與其他國家戰略有著明顯區別。京津冀、大灣區、長三角作為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主要聚焦于高質量發展,經濟和創新是第一位的。而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則將生態優先放在第一位。
黃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生態建設重點各有不同,從各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
《綱要》指出:做強糧食和能源基地,因地施策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極,打造開放通道樞紐,帶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顯然,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促進沿黃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具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戰略意義。
更關鍵的是,作為橫貫中國9個省區的黃河流域國家戰略,不僅關乎生態安全,也關乎“縮小南北方發展差距、促進民生改善的戰略需要”,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一軸兩區五極”
如何促進黃河流域經濟發展?
根據《綱要》,構建形成黃河流域“一軸兩區五極”的發展動力格局,促進地區間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一軸”:是指依托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大通道,串聯上中下游和新型城市群,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以創新為主要動能的現代化經濟廊道,是黃河流域參與全國及國際經濟分工的主體。
“兩區”:是指以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為主要載體的糧食主產區。山西、鄂爾多斯盆地為主的能源富集區,加快農業、能源現代化發展。
“五極”:是指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黃河“幾”字彎都市圈、蘭州-西寧城市群等,是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和黃河流域人口、生產力布局的主要載體。
從《綱要》看,“兩區”是糧食主產區、能源富集區。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基地和能源基地。糧食和肉類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左右。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儲量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與此同時,內蒙古、山西作為能源大省的重要性得到凸顯。
這里著重看一下“五極”的未來發展。
“十四五”規劃布局了19個國家級城市群,在黃河流域戰略內就有5個: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黃河“幾”字彎都市圈、蘭州-西寧城市群。
從《綱要》來看,在戰略布局中提出“五極”的同時,在“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部分,還明確要構建濟南經鄭州至西安、蘭州、西寧的“一字型”東西向大通道。其中,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西安、鄭州,以及GDP萬億城市濟南,最有競爭力的“種子選手”。
對其未來發展的描繪《綱要》中筆墨頗多:
1、增強鄭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功能。
2、加快西安國際航空樞紐和鄭州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建設,提升濟南、呼和浩特、太原、銀川、蘭州、西寧等區域樞紐機場功能。
3、支持蘭州新區、西咸新區等國家級新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做精做強主導產業。
4、推動西寧至成都、西安至十堰、重慶至西安等鐵路重大項目實施。
5、支持西安、洛陽、開封、大同等城市保護和完善歷史風貌特色。
6、培育西安、鄭州等中歐班列樞紐城市,發展依托班列的外向型經濟。
7、支持西安、鄭州、濟南等沿黃大城市建立對接國際規則標準,建設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
8、深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經濟協作,建設鄭州、洛陽、西安高質量發展合作帶。
在《綱要》中,西安被提及12次,鄭州9次,濟南4次。這份25000余字的《綱要》,明確提出要“培育經濟增長極,打造開放通道樞紐,帶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多圈發展
從上游進入中游,黃河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等地如弓般拉出一個全長830公里的“幾”字彎。黃河九曲,這一最大的“幾”字彎物阜民豐,文化燦爛,經濟總量占內蒙古自治區六成以上。
黃河“幾”字彎即黃河流經甘寧蒙陜晉五省區所形成的“幾”字彎”地帶,包括白銀、慶陽、吳忠、中衛、銀川、石嘴山、烏海、巴彥淖爾、阿拉善、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二連浩特、榆林、延安、大同、朔州、忻州、呂梁、臨汾20盟市及寧東能源化工基地。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在這一戰略下,黃河“幾”字彎都市圈概念列入“五極”之中。
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包括寧夏沿黃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太原、呼和浩特、銀川,三個省會城市鼎足而立“幾”字彎外,和彎內的榆林、鄂爾多斯撐起都市群。其中,呼和浩特、包頭位于正北方向,還有巴彥淖爾、烏海等城市眾星拱月。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9 年,黃河“幾”字彎區域GDP年均增長率雖然達到8. 77%,但是四個核心城市——太原、呼和浩特、包頭、銀川的GDP占比卻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太原主要輻射朔州、忻州、呂梁,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互為輻射。銀川輻射吳忠、中衛、石嘴山、烏海。現階段黃河“幾”字彎核心城市規模小,輻射作用有限,基本就在本省。
而且,黃河“幾”字彎區域的產業結構以傳統資源密集型為主,呈現明顯的重化工傾向。第二產業占比較高,主導產業同質化強。
2008年-2019 年,二產和三產增加值從6368. 84億元、3980. 59億元分別增加到13263. 27億元、12930. 85億元,名義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6. 90%、11. 31%。各地都將能源和化工特別是煤化工作為產業轉型重點,以鄂爾多斯、包頭、烏海、大同、忻州、呂梁、臨汾、榆林、延安、慶陽、吳忠、石嘴山12座典型資源型城市為例來看,2013-2018年化工產品產量由1.1億噸增長到1.6億噸,增長45%。
由于黃河“幾”字彎多為半干旱、干旱和極端干旱地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敏感。對此,有學者提出圍繞中心城市構建梯次漸進發展格局。
1、“幾”字彎區域亟需培育太原都市圈和呼包鄂榆都市圈,優先發揮銀川、榆林、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5個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構建“多圈聯動”格局。漸次培育延安、臨汾、呂梁、大同、朔州5個次中心城市。
2、加快資源型經濟轉型,建設老工業基地轉型示范區。
3、逐步完善各類城市功能,形成核心城市與中小城市利益合作共享。
對“幾”字彎的發展,中旅聯執行總裁吳瓊也表達了自己的看,黃河“幾”字灣都市圈在兼顧生態保護的同時,也需要差異化發展,可以依托黃河“幾”字彎的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通過旅游帶動三產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實際上,黃河“幾”字彎的文化資源更為豐富。
在“幾”字彎頂部的巴彥淖爾市,既能看到郁郁蔥蔥的良田,又能欣賞流金溢彩的向日葵花海。
5省區既有以黃河文化、伏羲文化和河洛文化等文化血脈為代表的中華五千年文明,以黃河景觀為代表的自然文化景觀,又有以延安精神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和以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代表的現代都市文明。
“幾”字彎是黃河的中間段,作為黃河主干和脊梁,它的作用、貢獻、重要性離不開整條黃河,同樣其開發利用也離不開黃河上中下游。
在《綱要》中有這樣的闡述:強化黃河“幾”字彎地區至北京、天津大通道建設,推進雄安至忻州、天津至濰坊(煙臺)等鐵路建設,快捷連通黃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區。加強黃河流域與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互聯互通。
可見,黃河“幾”字彎區域的高質量發展對于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