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關乎城市和諧與幸福
時間:2021-08-12 10:52:21
在城市這座高速運轉的機器中,“針頭線腦”“小修小補”類服務攤點也在支撐著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所需,它們同樣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修拉鏈、配鑰匙這類“小修小補”的生活服務攤點越來越少,這事受到媒體關注——據8月9日《人民日報》報道,前不久,商務部、住建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內,建設可以滿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的多業態集聚的社區商圈,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場、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維修點,滿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車、配鑰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補”的便民服務。
工人日報發表評論認為,修拉鏈、釘鞋掌、改衣服、配鑰匙……長期以來,這些小攤點曾大大方便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然而,隨著近年來城市規劃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的不斷推進,不少地方的街道整潔了、環境漂亮了,但“小修小補”類攤點卻越來越少甚至難覓蹤影,這給民眾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原本修一修、改一改的鞋子、衣褲還能穿,若找不到這樣的服務,往往只能扔掉;原本街角拐彎處就能給自行車打氣、補胎,當攤點消失后,有需求的人幾乎束手無策。
在城市這座高速運轉的機器中,不同于大型商超滿足著大多數百姓絕大部分日常生活需要,“針頭線腦”“小修小補”類服務攤點也在支撐著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所需,它們同樣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類便民服務攤點往往藏著城市生活的煙火氣,藏著百姓生活的和諧與幸福。不僅如此,這類攤點的從業者多是外來務工人員、低保戶、殘障人士等,這些星星點點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服務攤點,也撐起了他們的生活和夢想。曾有報道說,一個縫紉攤兒供出了3個大學生。
評論指出,時下,很多人習慣了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沉浸在線上下單、移動支付的服務模式中。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場景的某些生活需求,并不是互聯網都能夠解決的——修個拉鏈,難道還要坐等網絡平臺派單給家政阿姨上門?事實上,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也是多元的,有人愿意在網上購買刀剪套裝,也有人習慣于“出門拐彎磨把菜刀”。
這就給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更精細化要求,“一刻鐘便民服務”的意義也正在于此。在老舊小區改造、新社區建設與管理、商業網點的規劃布局中,應該關照到百姓日常瑣碎卻現實的需求,在租金、稅收、布局等方面對“小修小補”類便民服務做出一些特殊設計。比如,一些地方在菜市場、超市、食堂等場所為流動維修攤設置“社區工坊”,實行公益性免租等,就是有益的嘗試。同時,更應看到并體諒小眾群體就業、創業的艱難,對那些不具備規模的“小修小補”攤點的從業者,給予必要的呵護。
城市生活的煙火氣,本該包括那些在社區角落里的小型服務攤點,方便周邊百姓花幾元錢就能在這些攤點解決日常生活難題。期待更多地方充分考慮民眾對部分傳統服務的需求,盡可能利用社區的邊邊角角接納這些“小修小補”類服務攤點,讓“一刻鐘便民服務”在更多地方落地,讓更多百姓享受便捷、美好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