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5-08 10:00:10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馬慶斌
城市發展建設要服務于中國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高水平的需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需要。城市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城市發展上要更好實現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建設更加符合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包容、活力的城市。
建設格局富有彈性的城市。城市的發展避免“攤大餅”式的發展,堅持組團式、網絡化發展。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條件,科學確定開發邊界、人口規模、用地規模、開發強度。
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城市。堅持集約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宜居性。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控城鎮開發邊界,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加強各類規劃空間控制線的充分銜接,形成規模適度、空間有序、用地節約集約的城鄉發展新格局。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等“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建設更加有品位品質的城市。既要規范加大餐飲、酒店等生活性服務業的建設。也要加快建設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等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產品和精神產品高品位追求。
建設讓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更強的城市。更加重視街區安全,讓城市街區成為群眾悠然自得閑庭信步的地方。構建校園到家園的安全通道體系,強化法律、安保等制度性建設,建設街道、學校、家庭、社區協同的“街道眼”,守護學生安全,建設“零風險”青少年保護體系。口袋公園、微型廣場等公共空間建設,構建鄰里和睦的社區環境。
建設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的城市。推進高質量就業體系建設,支持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探索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新機制,加快構建以促進健康為導向的創新型醫保制度。支鼓勵利用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現醫保政務服務一體化辦理。持完善普惠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推動優質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布局,盡快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在都市圈內推動公共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規模掛鉤機制,改變原有公共服務按行政等級配置的狀況。
建設更加健康的城市發展體系。分地區分類型制定更為健康的城市發展規模體系。打造引領中國經濟全球競爭力提升的特大超大城市,提升流動人口返鄉后創業定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聚集能力和吸引力,完善就地就近城鎮化政策。加大對都市圈、城市群內部交通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提高都市圈、城市群內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引導東部城市群之間協調發展機制,打造東部沿海世界級都市連綿帶,增強中部城市群承接現代產業的能力,引導西部和東北地區城市打造精致精美城市。構建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中小城市發展的良性機制,形成群星伴月的網絡化發展模式。
打造更加韌性的城市。以中心城市為關鍵節點的新型區域生產綜合體,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既要強調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產業專業化,又要考慮區域糧食、生態、應急等多重目標,在產業市場化和服務區域急難險重任務的公益性之間實現平衡。加強城市與城鄉間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完善民生服務供給體制,創新醫療服務體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建設更加智慧的城市。運用物聯網、互聯網、數字經濟等新技術、新設施建設。提高政府決策、規劃、養老照護、交通、生態治理等領域的智慧化水平。
打造更加低成本落戶的城市。降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市間人口流動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繼續堅持土地指標、轉移支付等與農業轉移人口的掛鉤政策。加大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的銜接和互認。在保障住房、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等方面加大覆蓋力度,在更大力度上對醫療、教育等公共產品加大投入力度,降低城鎮居民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支出,激活交通、旅游、藝術品等方面的消費潛力。研究并制定農村宅基地、耕地、集體建設用地等“退出機制”與農民進城落戶的社保、就業、購房等“進入機制”的政策。
加快培育區域性活力中心城市。打造更加具有區域意義和全國意義的活力中心城市,通過更加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現代立體交通物流體系,將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貫穿起來,形成南北經濟共舞的新態勢。
(作者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