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和人們生活居住環境的變化,由植物產生的花粉過敏、飛毛飛絮等植源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身體的過敏問題困擾了不少人。有數據表明,中國成人過敏性鼻炎患者高達 1.5 億,兒童過敏性疾病患病率也在逐年攀升。
城市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迪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一個案例:“我收到一個幼兒園的老師求助,這個幼兒園基本上被一圈柏樹所包圍。有學生因為柏樹(花粉)出現鼻塞,呼吸困難,很難受。這個老師自己解決不了,感覺到很無助。”能否把眼前的圓柏挪走呢?該區域的責任規劃師回復,幼兒園山后有上千棵圓柏,所屬園區內還有五百多棵,均于二十年前栽下,挪走幾棵是杯水車薪,只能灑水減弱花粉濃度。隨后,李迪華把求助謹慎發在同行交流群,看到了不能挪動的激烈言辭,他們認為過敏跟環境沒有關系,是個人問題,若是過敏,做好個人防護,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就好了。
李迪華說,這些反對挪樹的專家大多在社會上有發言權,對于城市中種下去的樹,有一種執念,就是只要種下去的樹,那就不能再動。只要動這個樹,那就是在破壞植物,破壞環境,破壞生態。的確,在迫切追求綠化率的年代,楊柳、柏樹等主要樹種,不僅決定一座城市的植被輪廓和綠色天際線高度,還有防風固碳等重要生態價值,生態屏障的建立更是凝聚了幾代城市園林設計者的心血,但誘發過敏的植株可能在多年后才被識別。
研究園林景觀的這些年,李迪華對植物的認知有一個緩慢的過程,被綠色植物保護又被傷害的人的感受,成為他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他把幼兒園、養老院、居民區等場所稱為敏感環境,挪移甚至伐除的,是近距離接觸的個別過敏植物,而非對所有樹種的大規模改造,這是一個反復討論精準施策的過程。
李迪華說:“北大校園是一個百年的老校園了,有大量的百年古樹,包括柏樹。這些樹都是受保護的植物。但是對于十年以前,二十年以前,三十年以前種下去的柏樹,適當做一些置換,我覺得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仍然要有規則,距離樓多少米以內的樹,可以把它移走,把它置換。超出這個距離了,那么就沒有必要了。因為花粉飄落,是有距離衰減的。這里面其實我們可以做一些測算。”
最近,一份他關注已久的移栽法國梧桐征求意見信終于有了結果,這讓李迪華不免有些欣喜,因為這讓他覺得過敏群體的聲音是可以被聽見的。他深有感觸地說:“ 一方面是受害者,另外一方面是城市園林的維護者,為了達成這個事情,當地政府先后組織了三次專家論證會。我希望這件事情具有標志性的意義,這是一個理性社會應該更加重視輿論的言路,一定是各種觀點交鋒,要看到民意。就是老百姓的訴求,應該有非常暢通上達的渠道。開放的輿論環境,永遠是一個健康現代社會的象征。所以在南方的這個城市發生的事情,首先讓我感受到的其實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