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如何在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上有所作為,不斷推動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 人民網-人民日報今日刊登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的署名文章:奮力譜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新篇章。以下為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以扎實工作和優良業績奮力譜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新篇章。
進一步增強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要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工業和信息化事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擘畫了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藍圖,為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總體規模、創新能力、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202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26.59萬億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網絡和4G網絡,5G商用邁出堅實步伐,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重點領域創新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技術創新加快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持續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層出不窮,發展動力活力顯著增強。這些成績的取得,為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我國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部署加快落地,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都為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注入強勁動力。同時也應看到,國際國內環境依然嚴峻復雜,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國際競爭更趨激烈。我國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依然很多。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科學分析形勢、把握發展大勢,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信息化是現代化的戰略引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工業和信息化戰線要深刻認識肩負的重大使命和時代責任,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增強機遇意識,強化底線思維,著力辦好自己的事,不斷推動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
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強對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統籌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對規劃“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闡明了關系我國發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強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統籌謀劃,把準方向、找準定位,更好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推動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向著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前列目標邁進。要認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深刻認識黨領導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的偉大歷程和輝煌成就,立足新的歷史方位,正確看待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增強前瞻性、把握主動權。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主戰場,推動工業和信息化事業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選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供給體系韌性,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和內在要求。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精心謀劃,找準定位和著力點、突破口,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促進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行穩致遠。
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形勢嚴峻復雜,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
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工業和信息化工作點多線長面廣、新情況新問題多,更要強調系統觀念,加強產業發展統籌,加強資源力量整合,充分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把系統觀念作為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充分發揮各方面作用和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狠抓重點工作任務落實,開創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新局面
《規劃綱要》明確了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要認真落實《規劃綱要》部署,主動對表對標,堅持目標引領、問題導向,細化完善舉措,強化創新驅動、改革推動、融合帶動,以更大力度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這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有效應對風險挑戰的關鍵所在。要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工程,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推動重點技術和產品生態體系建設。鼓勵支持創新,不僅要創造更多單項技術和產品,更要大力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深入推進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共性技術供給。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保障產業安全的必然要求。要全面系統梳理我國制造業發展狀況,探索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分行業做好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突出現有產業集群功能,挖掘產業存量的潛力,布局新興產業鏈。實施制造業強鏈補鏈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工業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關鍵瓶頸,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持續增強高鐵、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
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這是順應世界經濟數字化發展大勢、催生發展新動能的必然選擇。要推進產業數字化,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為基礎,推進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行動,對制造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有序推動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的建設部署和創新應用,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增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提高產業整體素質、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狠下功夫,繼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任務,全面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努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認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部署,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嚴控重化工業新增產能規模,加快節能低碳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提升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具有生態主導力、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這是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激發產業發展動力活力的重要保障。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增強制造業對各類資源要素的吸引力,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拓展國際化視野、增強國際化思維,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對外開放水平。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加強產業鏈國際合作,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利益共同體,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