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蔡繼明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就我國現有的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增長潛力而言,特別是就我國還處于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而言,我國目前真實的城市化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十四五”期間我國城鎮化率將繼續提升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
蔡繼明解釋,“十三五”期間前四年(除去受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13個百分點,從56.1%提高到60.6%,表面上看已經高于2017年世界平均水平的54.8%,但仍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66%、高收入國家的81%的平均水平。
蔡繼明告訴記者,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總體上已經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仍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談到如何在“十四五”時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時,蔡繼明表示,在推進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改善和提升居民的市民化程度,從而使我國真實的城市化水平達到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們需要關注和努力的是,如何加快從醫療、就業、教育、社會保障以及住房等方面逐步提高非戶籍城鎮常住人口的市民化程度。”
縣城城市化和補短板強弱項不能一刀切
縣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空間、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縣城是我國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以及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蔡繼明表示,2019 年縣城及縣級市城區 GDP 占全國 GDP 的近 1/4,縣城和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分別為 1.55 億、0.9 億人左右,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 30%。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城建設日新月異,但不少縣城的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環境衛生設施缺口較大,市政公用設施承載能力有限,產業培育設施比較薄弱,對擴大內需的支撐作用不強,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承載能力較弱。
蔡繼明表示,我國人口增長放慢和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規律,決定了有些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縣城可能面臨萎縮或在某些方面減量發展,建議把補短板、強弱項的有限資源在不同類型的縣城中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