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湖南省發布《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時間:2020-11-02 14:57:42  來源:城市化網 

  城市化網訊  10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對外發布《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成為中部地區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群。長株潭區域是湖南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兩兩相距不足50公里。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經歷幾十年探索,已成為湖南現代化建設和全方位開放的戰略支撐。

  規劃綱要從科創產業融合度、經濟人口承載力、一體化體制機制等方面設定了發展目標。規劃綱要提出,長株潭區域要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通過共建科技創新大平臺、聯合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先進制造技術、能源技術等創新科技前沿布局,共同營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生態。同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著力培育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海工裝備為主的世界級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到202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9500億元以上,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5%。

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南時提出,湖南要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以下統稱“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抓住產業梯度轉移和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加快形成結構合理、方式優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長株潭區域是湖南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株潭三市(以下簡稱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兩兩相距不足50公里。從1984年正式提出建設長株潭經濟區方案,到1997年實施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戰略,再到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下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經歷了幾十年的有效探索,已成為全省現代化建設和全方位開放的戰略支撐。新時代加快推動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是進一步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的客觀需要,也是進一步增強區域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的必然要求,對引領全省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的決策部署,編制本規劃綱要。

  規劃范圍包括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全域,面積2.8萬平方公里。以三市中心城區、長沙縣全域以及湘潭縣易俗河鎮為中心區(總面積約6600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株潭區域創新發展。以長株潭生態綠心為核心(總面積528.32平方公里),聯動周邊大托、暮云、跳馬、云龍、昭山等區域融合發展,建設長株潭生態綠色融合發展示范區。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長株潭三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長株潭區域一體化加快推進,區域競爭力、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在更高起點上推動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區位交通優勢凸顯。長株潭位于京廣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京廣、滬昆、渝長廈高鐵動脈交匯,城際鐵路全線貫通,依托湘江航道聯通長江“黃金水道”實現通江達海,以長沙為中心的“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初步形成,已形成高鐵、城鐵、高速、城際快速道、高等級航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立體交通網絡。

  經濟實力全省領先。長株潭以全省1/7的國土面積、22%的人口,創造了40%以上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2017年,長沙市地區生產總值跨越萬億元。2019年,長株潭地區生產總值1.6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2.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66.61億元,占全省總額的42.1 %;規模工業增加值5242億元,比上年增長8.8%;進出口總額243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640.5億元,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合作關系,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長期落戶長沙。

  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長株潭聚集9個國家級園區、19個省級園區,形成3個萬億級產業、11個千億級產業和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為代表的工程機械產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1/4以上。以中車株機為代表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位列全國首位,電力機車產品市場份額全球第一。以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為基地的“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享譽全球,長沙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創新動能日趨強勁。資本、技術及人才等高端發展要素加速聚集,全省60%以上的創業平臺、7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80%以上的高校科研機構、85%以上的科研成果匯聚長株潭。2019年,長株潭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8%,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稻、磁懸浮技術、“海牛號”深海鉆機等一批世界先進科技成果先后涌現,長沙麓谷創新谷、株洲中國動力谷、湘潭智造谷成為中國制造新名片。

  生態質量持續改善。湘江保護和治理行動扎實推進,區域內湘江及其支流地表水達標率達99.7%,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大氣監測監控網絡體系不斷完善,涉氣排污企業污染治理不斷加強,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以上。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成效明顯,《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率先獲國務院批復。長株潭生態綠心全面完成違規項目整改和工業項目退出,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順利驗收。

  城市魅力不斷彰顯。湖湘文化底蘊深厚,山水洲城形象凸顯,城市活力、吸引力不斷提升,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019年,長株潭常住人口1530.45萬人,比2018年增加26.25萬人,城鎮化率達7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4.8%。社會保障更加健全,教育、醫療、旅游等公共服務共享領域不斷擴大,三市通信同號、同城同費、“一卡通”應用不斷拓展。長沙連續11年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

第二節 機遇挑戰

  重要機遇。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經濟優化升級交匯融合,為長株潭區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全方位參與國際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城鎮化發展格局迎來重大變革,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將成為經濟和人口主要承載空間;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建設,為新時代加快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注入了新能量。

  主要挑戰。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經濟全球化趨勢放緩,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蔓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長株潭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同時區域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三市行政主體職責邊界和一體化共同目標未完全一致,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產業融合協同不足,這些都給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較大挑戰。

第三節 重大意義

  長株潭區域是湖南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也是湖南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重要支撐。推進長株潭區域一體化,有利于加快構建創新發展的動力系統,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品質城市群,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湖南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有利于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為全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提供示范。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湖南“一帶一部”區位優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長株潭“五位一體”建設,著力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著力推動產業發展協力協同,著力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著力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著力擴大高水平開放,著力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高標準建設長株潭生態綠色融合發展示范區,引領全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協同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促進人才和科研資源共享,整合創新資源,實現高效配置,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推進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堅持協調發展。強化長沙龍頭帶動作用,提升株洲、湘潭比較優勢,優化區域功能布局,加強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獨具特色的協調融合發展格局。

  堅持綠色低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廣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開創綠色發展新局面。

  堅持開放合作。全面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打造高水平內陸開放平臺,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營造市場統一、規則互認、要素自由的發展環境,構筑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開放發展新機制。

  堅持民生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在發展中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節 戰略定位

  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依托產業、科技、金融、創新、綜合交通區位等優勢資源,以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為目標,構建世界級優勢產業集群和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形成開放、包容、合作、共享的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全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深化區域協同合作,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整合資源要素,加快形成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率先實現長株潭區域規劃融合、交通共建、產業協同、民生共享、環境共治,優化共商共建共享機制,共同推動一體化縱深發展,建設長江中游最具活力的城市群,為全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發揮示范作用。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突出長株潭生態綠心和綠色湘江的品牌效應,保護山水資源,修復生態系統,建設生態家園,發展綠色產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循環轉變,實現“兩型”示范向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的跨越,樹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樣板。

第四節 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到2025年,長株潭區域競爭實力、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高水平基礎設施、現代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領域一體化取得重大進展,融城融合發展格局全面形成。

  經濟人口承載力更強。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區域經濟活力持續增強。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萬億元,年均增長8%左右,人均GDP達到16.5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8萬元;城鎮人口達到130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0%,創建國家中心城市。

  科創產業融合度更深。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信息技術及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到2025年,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9500億元以上,占地區生產總值35%。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市政領域重大工程,以“三干兩軌四連線”為骨干支撐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成功構建,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到2025年,中心區路網密度達到7公里/平方公里,“半小時通勤圈”全面形成。

  生態環境質量更加優良。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機制高效運轉,跨界水污染、大氣復合污染等問題明顯改善。到2025年,細微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低于40ug/m3,森林覆蓋率達56.8%,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5%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單位GDP能耗較2019年下降10%以上。

  基本公共服務更加便利。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險、全民健身、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共享便捷、均等、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到2025年,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2萬元,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9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7%以上,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8歲。

  一體化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區域政策協調,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要素自主有序流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誠信社會建設成效明顯,市場主體活力全面激發。

  遠期目標:到2035年,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生活更為富裕,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成為中部地區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群。

第三章 構筑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進一步優化長株潭空間布局,強化長沙龍頭帶動作用,發揮株洲、湘潭比較優勢,共同構筑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格局。

第一節 構建區域新型空間結構

  以湘江為紐帶,以長株潭生態綠心為核心,依托區域內重大交通干線,加快三市空間緊密融通與同城化,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城鎮體系,形成“一軸一心,三帶多組團”的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新型空間結構。

  一軸:串聯三市主城區的湘江發展軸。依托湘江沿岸科創、產業等優勢資源,構建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走廊、現代服務業發展走廊和高品質人居家園三大功能的湘江發展軸。湘江東岸,依托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聯動金霞經開區、長沙經開區、湘潭高新區、岳塘經開區、株洲經開區、淥口經開區等區域,重點集聚裝備制造、新材料、數據信息、現代物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商務會展、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湘江西岸,依托湘江沿岸教育科創資源,高水平建設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聯動望城經開區、長沙高新區、湘潭經開區、株洲高新區、雨湖工業集中區、天易經開區等區域,重點集聚新一代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文旅科創產業,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湘江教育創新帶和協同創新中心。加快湘江風光帶和濱江地區規劃建設,打造長株潭“百里濱水走廊”。

  一心:長株潭生態綠心。嚴格落實長株潭生態綠心法治化保護,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優化生態空間結構,建設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生態綠心。探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以長株潭生態綠心為主體,聯動周邊大托、暮云、跳馬、云龍、昭山等區域,大力發展科創研發、信息技術、數字經濟、設計創意、醫養健康、文體旅游等綠色創新產業,共建長株潭生態綠色融合發展示范區。

  三帶:長株潭中部(京廣)發展帶、北部(渝長廈)發展帶和南部(滬昆)發展帶。中部(京廣)發展帶,依托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以長沙經開區、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株洲高新區、天易經開區為空間支撐,聚聯空港—高鐵新城、雨花經開區、云龍新城、淥口經開區等區域,輻射帶動岳陽等周邊市和湘陰等相關縣市,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聯動衡陽、郴州,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現代物流、臨空經濟、商務會展等產業。北部(渝長廈)發展帶,依托渝長廈高鐵、杭長高速、長張高速,以長沙高新區、寧鄉經開區、長沙經開區、望城經開區、瀏陽經開區為空間支撐,重點發展先進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食品輕工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輻射帶動湘西北發展。南部(滬昆)發展帶,依托滬昆高速,以湘潭經開區、湘潭高新區、岳塘經開區、株洲經開區、醴陵經開區為空間支撐,聚聯湘鄉、韶山、醴陵等區域,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航空科技、新能源裝備、海洋裝備、新材料產業,輻射帶動湘中、湘東、湘西發展。

  多組團:立足全域統籌、城鄉一體,圍繞長株潭中心區,打造若干重要功能組團。寧鄉城鎮組團,依托寧鄉主城區、金洲新城、黃材、灰湯、花明樓等重要節點,打造工程機械智造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及精深加工基地、區域性旅游集散地。瀏陽城鎮組團,依托瀏陽主城區、金陽新城、大瑤、社港、鎮頭、沿溪、柏加等重要節點,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煙花、生態休閑旅游、花卉苗木等產業。韶山—湘鄉組團,立足紅色旅游資源和產業基礎,打造紅色文化研學旅游目的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和綠色建材、電器設備等制造基地。醴陵—攸縣組團,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以中國陶瓷為代表的文創產業,大力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等產業。茶陵—炎陵組團,依托紅色文化、綠色資源和產業基礎,重點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新材料、電子信息、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

第二節 促進中心區協調發展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進一步強化長沙中心地位、龍頭作用和集聚功能,加快打造國家級智能制造、創新創意、交通物流中心及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增強極化帶動效應,引領長株潭整體發展再上新臺階。充分發揮株洲、湘潭比較優勢,協同打造湘江灣智能制造產業走廊和科創走廊,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

  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加快三市規劃融合發展和片區功能重組,統籌推進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充分釋放城市發展空間。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完善配套設施,強化中心城區高端服務、現代商貿、創新創意、總部經濟等集聚功能,吸引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提升發展質量。

  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長株潭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湘南地區、湘西地區的深層次合作,帶動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等周邊城市協同發展,促進區域間相互融通補充。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武漢城市圈、大南昌都市圈等地區的合作交流,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推進新型城鎮化

  以培育節點城鎮為重點,建設一批特色小鎮,形成多中心、多層次的城鎮體系,推動各類要素在城鄉雙向流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提質中心城區。推廣應用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經驗,降低城市落戶門檻,加快農業人口轉移。健全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推進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鄉鎮延伸。引導產業園、城市新區向城市復合功能轉型,完善產城融合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繼續實施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老城區功能和城市形象。推進城市綠道和“公園綠地15分鐘服務圈”建設,構建城鄉一體的綠地系統格局。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街區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加快縣城建設。加強縣級市和縣城擴容提質,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增強人口經濟集聚能力,提升城鄉綜合服務功能和城市品質。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發展思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打造特色小鎮。強化規劃引導、市場運作,培育建設一批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商貿物流、優勢產業等領域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加強與中心區的規劃統籌、功能配套,有效分擔城市功能。完善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承擔服務鄉村的綜合性功能,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探索長株潭三市融合地段建設融城小鎮,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區。

第四節 引領鄉村振興

  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加快產業振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精細農業和高效農業,建設長株潭都市設施農業圈,重點建設蔬菜、經濟林果、花卉、設施育苗和園藝栽培等方面的設施園藝示范基地,促進文化創意、健康養老與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融合發展。著力培育農業品牌,建設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提升“湘贛紅”區域公共品牌。實施質量興農綠色發展行動,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統一的綠色農產品市場準入標準。

  建設美麗鄉村。加快農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培育建設中心村,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加快推進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城鄉居民一體的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著力發展特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增強內生活力。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扶持培育一批鄉村工匠和農業領軍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融合發展,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樹立文明鄉風。

第四章 推動產業發展協力協同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托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搭建協同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要素,加大產業創新力度,建立產業協同機制,完善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一體化現代產業體系,促進長株潭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共建科技創新大平臺。推進重大科研平臺和大型試驗設施開放共享,共同爭取國家布局建設協同創新中心、集成攻關大平臺、前沿科學中心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圍繞計算領域尖端技術前瞻與產業化發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推動計算產業在長株潭形成集聚效應。以5G、人工智能、北斗導航、車聯網等領域為重點,完善長株潭電子信息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平臺體系。推進工程機械、集成電路、航空航天領域的科研布局,創建生物特征識別等領域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強化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人類干細胞研究中心、亞歐水資源中心、國家計量檢測研究院長沙分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功能,加快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岳麓山實驗室、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區、湖南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資源利用等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及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研發高地。

  聯合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先進制造技術、能源技術等科技創新前沿布局和資源共享,集中突破Wi-Fi6芯片、超高溫特種電纜、難熔金屬基復合材料等一批“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共同營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生態。制定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導產業、先導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集成資源積極承接“核高基”、傳染病防治、新藥創制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針對超高產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軌道動力控制系統、中低速磁浮和IGBT芯片、人工智能及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先技術,開展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和國產化替代研究。

  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完善湖南省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網絡平臺,建設集展示、共享、交易、咨詢、合作為一體的一站式、全流程、專業化網上技術交易服務體系,支持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和高等院校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發展,著力建設電力牽引軌道機車車輛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能源機動車檢測中心株洲分中心、湘潭院士創新產業園、油茶科創谷、港澳科創園等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促進創新能力提升。探索建立全國性的技術貿易區,定期發布科技成果目錄信息,建立以企業新產品開發需求為導向的成果信息服務系統和成果轉化促進機制。設立技術孵化轉化發展基金,推進成果轉化項目資金共同投入、技術共同轉化、利益共同分享,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統籌運用政府采購、首臺(套)政策、技術標準等政策工具,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優化協同創新機制。發揮長株潭區域內重點高校科創資源優勢,推動與國內外知名高校聯合共建新型研究機構,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和原始創新高地。加強“校地、校企、校產”合作,采用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新模式,共建以技術研發和轉化為主的新型創新研究院(所)。促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支持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參與承擔國防科技計劃任務,支持軍用研究開發機構承擔民用科技項目。完善創新服務體系,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落實科研人員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加強中國(長沙)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對長株潭區域知識產權的快速協同保護,推行知識產權快速維權、確權、審查“一站式”窗口服務。

第二節 共建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

  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著力培育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海工裝備為主的世界級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以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顯示功能新材料、先進硬質材料、先進儲能材料為主的世界領先高科技新材料產業集群,以現代傳媒、設計咨詢、高端會展、特色旅游為主的世界一流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加快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契機,培育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依托電子信息技術創新,培育發展5G關聯制造、信息技術、軟件應用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增材制造、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加快航空航天、智能裝備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實現商業開發和產業化。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支持長沙創建國家生物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湖南)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國家(湖南)農產品交易平臺、中部農產品集散中心、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中心、亞熱帶經濟作物生物學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支持株洲創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支持湘潭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機裝備智能制造集聚區。支持隆平高科技園打造立足湖南、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中國種業硅谷”。

  引導產業合理分工布局。制定區域產業發展引導目錄,通過規劃、土地、財政等手段,統籌三市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加快推動長沙市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升株洲市、湘潭市制造業規模化、特色化、集群化水平,做大做強產業園區,著力建設長沙麓谷創新谷、株洲中國動力谷、湘潭智造谷,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支持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建設大型互聯網數據中心,打造集數據存儲、傳輸、處理、應用等為一體的數字經濟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國家工業互聯網重要節點和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加快文化創意設計產業發展,支持工程設計拓展國際市場,提升綜合設計能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中心。創新發展金融業態,大力培育引進金融機構,拓展融資渠道,打造中部金融中心。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加快消費擴容提質,促進產業消費“雙升級”。

第三節 促進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

  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依托變流技術、粉末冶金、人類干細胞、先進儲能材料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高速鐵路建造技術、難冶有色金屬資源高效利用等國家工程實驗室,推進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工程等領域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加快基礎軟件硬件適配中心、公共檢測平臺、產業研發公共平臺、共享中心、新技術應用場景、“萬企上云”建設,補齊產業鏈突出短板。支持石化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形成新的市場競爭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瞄準科技前沿、把握創新趨勢、順應產業需求,開展原創性創新,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建立統一的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共建區域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創業孵化、金融服務等高水平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繼續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整合公共服務資源,不斷完善創業輔導、信息咨詢、技術支持、融資擔保、成果交易、檢驗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體系。探索建立政府引導、中介服務、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公共服務模式,聯合打造一批創新創業服務品牌。

第五章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堅持優化提升、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提升長株潭在全國交通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一節 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

  建設軌道上的長株潭。加快長株潭干線鐵路(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加快建設渝長廈高鐵,建設長沙西—湘潭北—株洲西、長沙南—黃花機場聯絡線,串通渝長廈、滬昆和武廣三大高鐵動脈。實行長株潭城際鐵路“高密度、小編組、公交化”運營,加快建設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規劃建設長沙南—株洲大豐站—株洲西、湘潭北—湘潭站—株洲西等城際軌道和長沙—寧鄉、株洲—醴陵等城市軌道交通,推動從“城市”邁向“區域”,從“多網”邁向“融合”,實現互通互聯、換乘便捷、多城一網、一票通達。

  構建“半小時通勤圈”“一小時經濟圈”。加快芙蓉南路、洞株公路、潭州大道“三干”快速化改造,推動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及長沙南—株洲大豐站—株洲西、湘潭北—湘潭站—株洲西城際軌道“兩軌”建設,加快建設湘潭昭云大道—株洲云峰大道、長沙瀟湘大道—湘潭濱江路、長沙新韶山路—湘潭昭山大道、湘潭大道—株洲銅霞路“四連線”,打通市際交界處“斷頭路”“瓶頸路”,加密市際路網密度,在三市中心城區形成“半小時通勤圈”。強化對外和過境通道建設,提升京港澳、滬昆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以高速為主構成長株潭外環線,構建三市中心城區帶動周邊組團聯動發展的“一小時經濟圈”。

  打造中部國際航空門戶。加快長沙黃花機場改擴建工程建設,培育本土航空公司,推進長沙黃花機場國際化、快線化、樞紐化,構建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輻射全國和東南亞、東亞、南亞部分區域。推動通用航空發展,規劃建設省級樞紐通用機場,完善通用航空網絡。

  協同推進內河水運建設。推動港航資源整合,優化港口布局,打造長沙港、株洲港和湘潭港為整體的區域性港口群。加快建設霞凝港區、銅官港區、銅塘灣港區和鐵牛埠港區等重要港區,實現鐵路進港,提升港口集疏運能力。加快湘江流域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完善旅游客運碼頭布局和建設,進一步提升湘江通航保障能力和水運服務水平。

第二節 加快現代物流協同發展

  共建國家物流樞紐。以長沙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為依托,以區域物流一體化發展為目標,加快推進長株潭國家物流樞紐共建共享。整合區域物流、產業資源,協同培育樞紐運營主體,強化樞紐間功能和業務銜接,優化提升長沙金霞物流樞紐、一力物流園、長沙空港物流園、灣田國際物流園、株洲清水塘綜合國際物流園、蘆淞商貿物流園、京東(湘潭)產業基地、湘潭現代鐵路物流園、荷塘現代綜合物流園等物流設施,引領高附加值的現代物流產業集群發展。

  加快構建城市共同配送體系。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重點商貿物流園區分撥配送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節點等三級網絡建設。強化綜合性鐵路物流園區建設,做大做強長沙北鐵路物流園,加快株洲鐵路貨運樞紐建設,完善中歐班列(長沙)、長沙新港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和株洲、湘潭公鐵聯運等貨運系統,縮短貨物通達時間。依托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整合現有資源,建設城市共同配送共享信息系統。大力推廣綠色貨運配送、城鄉高效配送,推廣應用新能源配送車輛,提升配送車輛標準化、運營規范化、管理智能化水平。

  合作共建物流產業聯盟。充分發揮物流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以資本、信息及業務為紐帶,組建區域、行業物流產業聯盟,推進物流與產業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無車承運人、多式聯運、供應鏈金融等試點,創新物流組織方式和運營模式,促進物流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共同打造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

  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整合三市信息資源,加快5G網絡、長株潭大數據中心、北斗導航、量子通信、車聯網等信息設施建設,構建三市共享大數據、公共服務支撐和人工智能等平臺,提升城市信息化基礎服務能力,夯實長株潭智慧城市發展基礎。

  建設長株潭智慧型產業。加速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構建IP經濟、跨界融合、創意體驗等三大創意經濟應用場景,聯合打造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旅游、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全面促進產業升級與新經濟發展。

  推動民生領域智慧應用。大力推進民生智慧應用,加快建設長株潭“智慧云”,重點開展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家政、智慧就業等應用,著力建成覆蓋城鄉、全民共享的智慧民生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信息化協同和精細化管理水平,滿足人民對高品質智慧生活的需求。

  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完善城市部件和各類物聯網感知終端,建立城市信息模型,構建“城市云腦”,實現城市建設、居住、管理的科學化、可視化、精細化。加快推進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構建污水治理、黑臭水體整治、供水水質、垃圾治理等城鄉環境基礎設施智慧監管平臺,大力推進智慧工地、智慧住房、智慧小區、智慧物業、智能家居等網絡化、智慧化管理,探索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長株潭模式”。

第四節 共建區域能源基礎設施

  統籌油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長株潭區域油氣設施布局,重點推動長嶺—長沙黃花機場航煤輸送管道、樟樹—株洲成品油管道建設,提高油品保供能力。加快推進“氣化湖南工程”建設,強化管網互聯互通;合理規劃布局儲氣設施,提高儲氣能力,進一步完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統籌推進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合理布局車用乙醇汽油配送中心,有序推廣車用燃料乙醇汽油。

  加快智能電網及新能源開發建設。完善電網主干網架結構,提高三市電力交換和供應保障能力,推進電網改造升級和智能化應用。統籌推進三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布點均勻、應用便捷。積極推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清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利用。加快株洲攸縣抽水蓄能電站、“互聯網+”智慧綜合能源示范項目建設。

第五節 提升一體化水利設施效能

  以湘江為紐帶,以瀏陽河、漣水、淥水、溈水、涓水為骨干河道,以官莊、洮水、酒埠江、黃材、株樹橋、水府廟等水庫為關鍵節點,統籌提升長株潭區域防洪能力。重點加強湘江沿線河道整治、堤防加固及重點堤壩達標提質,實施長沙湘江東岸堤防提標工程、爛泥湖垸堤防加固工程,繼續實施漣水、淥水、涓水堤防加固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加快竹埠港、高沙脊等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和重點區域排澇能力建設,提高主城區排澇防澇能力。統籌提升區域水源保障能力,加快椒花、大壩塘、大頭垅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工程建設,調整提高區域蓄水調水能力,有效保障城鄉供水。加快官莊、韶山、酒埠江、黃材等灌區提質改造,提高農業生產灌溉保障水平。

第六章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完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共護綠水青山,努力建設生態綠色城市群。

第一節 加強區域生態同保共育

  構筑區域生態安全體系。加強對以羅霄山余脈大圍山—連云山—神農峰山脈為構架、以湘江及其支流為脈絡的生態安全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繼續實施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加快推進清水塘改造和竹埠港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湘江岸線管控及洲島、沿岸濕地保護。加強長株潭生態綠心、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濕地、基本農田、森林資源等生態空間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嚴格遵循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強化生態紅線保護和生態修復,嚴控能耗總量和強度、環境準入,保護長株潭可持續發展生命線。

  加強重要水源地及湖庫保護。開展重要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嚴控飲用水水源周邊岸線資源開發,依法清理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筑和排污口,清除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依法取締二級保護區內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加強長株潭第二水源及應急水源建設,提高水庫供水比重,聯合建設優質水庫水源引水工程。加強株樹橋、水府廟等優良湖庫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提高飲用水安全與質量,加強對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監控,全面提高預警能力。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水。

第二節 推進區域環境聯防共治

  聯防聯控大氣復合污染。深化工業污染源治理,推進鋼鐵、水泥行業和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推進工業鍋窯爐和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提高清潔化生產水平。加強面源污染整治,推進餐飲油煙凈化設備全覆蓋,全面完成老舊居民區油煙設施改造。嚴禁垃圾、秸稈露天焚燒,嚴控煙花爆竹燃放,加強揚塵污染治理。強化移動源污染控制,加快綠色交通體系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大老舊車輛淘汰力度,實施國VI排放標準和相應油品標準,推進港口船舶、非道路移動機械大氣污染防治。定期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和應急減排清單,開展長株潭區域PM2.5源解析,提升重污染天氣預警預報時效性和準確性。

  深化水污染聯防聯治。大力推廣工業節水減排技術,強化沿江化工企業整治,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加強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健全雨污分流體系,實施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統籌實施次級河流沿線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加強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持續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水府廟、瀏陽河、撈刀河綜合整治工程。

  共同推進固廢處置與土壤修復。開展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合作,探索建立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處置生態補償機制,提升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和環境風險監管防范能力。提升長沙固廢處理場、灰渣填埋場建設水平,加快推進株洲市區二期、湘潭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繼續實施餐廚垃圾應急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分類推進土壤污染治理,有序開展農用地和污染地塊土壤治理修復,加快推進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關停搬遷企業遺留污染治理,持續推進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污泥處理處置,加快湘潭市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加快鄉鎮垃圾收轉運設施建設,提高垃圾分類回收、運輸、處理一體化運營能力和監管能力。

  強化環境治理聯合監管。完善區域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區域PM2.5、湘江水質、集中式飲用水水質、水土保持等一體化監測、預警和處置機制,健全跨界河流聯合監測與會商機制、水生態文明聯合執法應急和工作機制。加強環境聯合執法,統一執法標準,聯合開展環境執法監督和檢查行動,完善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體系和考核機制,建立一體化環境報告和發布制度。

第七章 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深化公共服務領域合作,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使一體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第一節 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

  建立標準化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長株潭三市統一、有效銜接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優化資源配置、規范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確保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民、兜住底線、均等享有。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等因素,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增加保障項目,提高保障標準。

  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創新公共服務一體化管理機制,推進教育、醫療、社保、養老、就業、戶籍等公共服務一體化,實施公交、健康、社保、圖書館等“一卡通”,加快三市政務服務對接共享。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合作,推動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推進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養老保險信息互通,暢通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實施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推動居民醫療保障同城同結算、同城同定點、同城同年限。推進工傷認定政策統一、結果互認。建立住房公積金異地信息交換和核查機制,推行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異地貸款。

第二節 共享高品質教育醫療資源

  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完善教育科研協作機制,推動區域教育科研、人才建設、成果推廣運用等綜合實力中部領先。開展基礎教育合作,建立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和師資力量交流機制,共建共享名師在線課堂、研學實踐基地,合力打造教育特色品牌和智慧教育示范區。共同發展職業教育,共同創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國家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快湖南(株洲)職教科技園建設。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探索推進同層次大學課程互選及教學資源、實驗設備設施開放共用,布局建設開放共享的高水平專業實驗(實訓)室、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

  引導高端醫療資源功能互補。提升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優化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強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構建長株潭區域醫療聯合體,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湖南健康產業園。鼓勵高水平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醫醫院跨區域設立分院,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共建健康信息平臺和數字化醫療協作系統,強化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決策指揮協同,實現公共衛生、醫療服務保障、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管理等方面信息互通共享,提高區域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第三節 推動文體旅游合作發展

  全面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發揮長沙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優勢,加快建設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在長株潭開展文創版權保護領域區塊鏈技術應用。優化配置文化設施,規劃建設湖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環湘江馬拉松、自行車賽道、湖南圖書館新館等文體場館設施,加強重點文物、博物館、紀念館、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與創新發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便捷化。聯合舉辦大型文化體育活動,打造區域文化品牌。

  全面提升旅游業發展水平。深化區域旅游合作,推動長株潭旅游市場和服務一體化。提升紅色旅游走廊、湖湘文化旅游走廊、湘江旅游走廊、高鐵旅游走廊品質,共同打造極富特色、享譽全球的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促進休閑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推進湘江游艇游輪旅游碼頭和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實行長株潭旅游“一票通”,聯合開展主題旅游推廣活動,共建旅游服務監管平臺。

第四節 共建高效有序社會環境

  共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立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推動社會治理數據互聯互通,建立健全基層社會治理網絡,推廣網格化服務管理。完善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事件預防處置和緊急救援聯動機制,提高防范和處置重特大安全事故效能。深化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禮儀新風,共同提升區域文明程度,建設文明長株潭。

  共同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加快消除制約人力資源流動的政策壁壘,推動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政策銜接、整合發布。統籌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建設,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機制,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培育區域公共創業服務品牌。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協作,強化勞動人事爭議協同處理,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共享和聯動懲戒機制。持續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建立引進高端人才、行業領軍人才和留學歸國人才綠色通道。

  推進社會信用體系一體化。依托長株潭市級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實現信息系統和信用信息的聯通共享。建立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產品質量、旅游等重點領域信用聯合獎懲機制,實行失信行為標準互認、信用信息共享互動、懲戒措施路徑互通。擴展信用應用場景,在登記許可、行政許可、資質認定、政府采購、財政支持、項目審批、項目招投標等社會管理服務重要環節,推廣使用信用報告、信用評級等征信產品。探索開展區域一體化企業征信體系創建試點。

第八章 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

  充分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合作,強化長株潭在全省開放崛起中的擔當作用,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第一節 共建全方位高層次開放平臺

  建設對外開放新平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國家戰略,高水平建設中國(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對標國際先進貿易規則,大力發展跨國公司地區運營管理、訂單中心、結算中心等總部經濟,積極發展臨空經濟、電子商務、數字貿易、金融服務等新型國際貿易,著力打造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內陸高端現代服務業中心、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加強自貿區長沙片區、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與長株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及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動,放大自貿區輻射帶動效應。

  暢通對外開放大通道。積極引進國際航空物流龍頭企業,構筑航空物流平臺,支持至北美洲、歐洲、東亞、東南亞等地全貨班機發展運營。持續推進“暢通湘江”工程、內河船型標準化工程,強化長江水道聯通能力。提升中歐班列(長沙)運載量和運載水平,統籌湘粵桂和湘滇跨境出海大通道國際聯運,打造中歐班列南方樞紐。構建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通達的集疏運體系,建設一批專用鐵路、公路港項目,提升港站集疏運能力和運行效率。

  推進對外開放大通關。充分利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全面推進政府主管部門與港口、海關、稅務、外匯、銀行等“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與企業“信息互享”。深入推進通關一體化改革,實行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推進長株潭口岸與沿海沿邊口岸的通關協作、物流合作與聯動發展,實現與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區域的高效對接。統籌推進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湘潭綜合保稅區、長沙金霞保稅物流中心、株洲銅塘灣保稅物流中心協同發展。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

  提升園區對外開放新高度。提升園區開發建設和管理水平,創新園區管理體制機制,推進市場化運營改革,夯實對外開放基礎。全面落實自貿區已推廣的創新制度,培育和引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優化物流、通關、信保、融資、收匯、退稅等全程外貿供應鏈服務。推進與沿海發達地區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探索建立區域產業轉移、園區合作共建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

第二節 協同推進開放合作

  共同打造對外開放品牌。高水平辦好世界計算機大會、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博覽會、交流會。辦好智能制造峰會、互聯網峰會、軌道交通峰會,積極參與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等區域性展會活動,加強行業間、區域間深度交流合作,提升區域知名度和影響力。

  高水平“引進來”。爭取外交部支持,在長株潭區域設立外國駐湘領事機構,爭取更多國際機構在長株潭設立分支機構。充分發揮全球湘商大會、湖南異地商會等平臺的橋梁紐帶作用,結合滬洽周、港洽周等活動,開展長株潭三市聯合招商。全面對接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營500強企業,開展差別化、產業鏈招商,積極吸引國內外企業運營中心、物流中心、分撥中心、銷售中心入駐,引進一批聚集度高的龍頭企業和關聯度大的配套企業。

  高質量“走出去”。支持長株潭區域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領域優勢企業“抱團出海”,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公路、鐵路、港口、能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商貿物流、電子商務、供應鏈外貿企業向外拓展貿易空間,支持出口企業建立海外倉、體驗店,培育自有品牌,拓展營銷渠道。加大國際出口品牌建設培育工作,大力培育區域性、行業性品牌。

  深化國際國內人文合作。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支持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知名企業在長株潭設立或聯合組建技術轉移中心和研發機構。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引進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和境外優質教育資源,提升長株潭高校影響力和知名度。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依托湖南廣電、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金鷹藝術節等平臺,開展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本土文化創意企業、體育企業國際化發展。

第三節 合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創新投資服務管理體制。共同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施,完善外商投資信息報告制度和外商投資信息公示平臺,提升外商投資管理和服務水平。完善境外投資發展規劃和重點領域、區域、國別規劃體系,健全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境外投資管理體制。共同打造一流市場環境。全面對接國際國內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平等享受政策,協同推進企業投資、商事登記等領域審查審核和資質互認,共建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深化外商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和效率。強化市場協同監管,建立跨行業跨部門綜合監管和執法體系。加強市場主體保護,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

第九章 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建立運行有效的一體化合作體系,建設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大市場,為長株潭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第一節 建立運行有效的合作體系

  健全政策制定協同機制。健全長株潭一體化議事協調機制和日常工作制度,加快推進建立制度統一、規則一致、執行同步的協同發展機制。區域重大行政決策實行聯合聽證、專家咨詢和公眾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探索建立區域一體化發展專項支持基金,協同制定出臺土地、財政、投資等激勵政策措施。

  建立一體化發展評估體系。建立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發布區域一體化發展指數,科學客觀評價一體化發展進程,為區域政策制定和調整提供參考。探索實施引入第三方力量的政策評估監督模式。

  推動公共事務協同治理。加強城市安全發展和區域應急管理合作,強化風險評估和管控處置,共建食品安全、綜合防災減災和安全生產等保障體系。建立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及災害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合作聯動機制。推動行業協會、金融組織、社會團體等非政府組織同城化發展,共同構建一體化進程中區域公共事務協同治理機制。

第二節 加快建設統一開放大市場

  推進金融市場一體化。深入推進長株潭城市群金融專項改革試點,全面落實各項試點任務,推進形成金融機構合理聚集、功能互補、資源共享、配置高效的區域金融產業布局。推進金融產品與服務同城化,實現區域內企業授信標準統一、授信額度共享、信貸產品通用,協力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推進金融配套同城化,統一三市土地、房地產抵(質)押登記等辦理流程與收費標準。強化區域金融合作交流,推進預警聯防、宣教聯動、案件聯辦和維穩聯合,共同維護區域金融發展安全。

  推動技術市場一體化。支持長株潭聯合建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實現知識產權信息共享互動、技術成果交易及金融服務無縫對接。探索建立企業需求聯合發布機制和財政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共享機制。建立長株潭區域技術交易市場聯盟,共同促進技術轉移轉化,構建多層次知識產權交易體系。加強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共同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推進土地市場一體化。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能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建立健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和存量建設用地退出機制。完善長株潭范圍內閑置土地清理、調整機制。

  加快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加快長株潭區域人力資源協作,推動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整合發布。規范人才招引政策,探索區域內高端人才、緊缺型技術人才的戶籍互認,享受同等公共服務待遇。積極探索政府部門、用人單位、高校機構三方合作模式,引導高層次人才向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集聚。加快建設“中國長沙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第十章 推進規劃實施

  加強黨對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領導,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確保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和完善推動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領導機制,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長株潭區域一體化戰略實施,研究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重點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等部門牽頭負責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國土空間、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對外開放等一體化專項工作。

第二節 強化責任分工

  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作為推進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責任主體,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和專項推進方案,確保規劃綱要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組織編制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國土空間、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對外開放等領域一體化專項規劃,研究出臺配套支持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形成規劃統籌、政策配套、項目支撐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工作體系,形成橫向聯動、縱向協調的長效機制和強大合力。

第三節 抓好督促落實

  加強規劃綱要實施的跟蹤分析、綜合協調,全面掌握規劃綱要實施情況和效果,適時組織開展評估,協調解決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長株潭區域一體化建設工作列入績效評估重點內容,按照時間節點及時督辦、考核。完善規劃實施公眾參與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長株潭區域一體化建設,形成市場化、社會化推進機制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