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來了!”7月9日18時40分,離直播還有10分鐘,靜候的觀眾席響起一片掌聲。楊洪濤揮手走上臺前,和點評嘉賓握手后,又向臺上拱手致意。
接下來的75分鐘里,這位剛上任半年的山東省德州市市長直面了一場并不輕松的“考試”:五段記者暗訪短片“活生生”曝光了德州營商環境的種種問題,直面短片,這位市長不時面色凝重,兩次舉起話筒直言“非常震驚”,更是坦陳“要做檢討”。
“很尷尬、很沉重”。結束直播后,楊洪濤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坦言,“但我們歡迎這樣的監督節目,讓問題曬一曬,晾一晾,更進一步推動問題解決,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楊洪濤是第五位走進《問政山東》節目現場的山東地市市長。從6月4日起,每周一期,山東十六市市長將依次在這檔節目上接受電視問政,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自2005年蘭州市電視臺《“一把手”上電視》節目首創,旨在建立官民溝通對話渠道的電視問政迄今已走過15個年頭。2019年3月面世以來的《問政山東》異軍突起,再次將電視問政拉回人們的視野,歷經問政省直部門和專題問政后,眼下,開始直面問政十六市市長。
實錄實拍、“硬核”問題、直擊要害……山東各級官員一一亮相,原生態現場回應整改,引發高收視率與高關注度。輿論品評發端于屏幕的這場“刀刃向內”的改革將怎樣重塑這一東部大省新形象?公眾更有理由期待,公開、透明、高效的官民互動機制也許將比問政現場走得更遠。
問政臺上市長們“坐不住了”
“準確地說,這不僅是一個電視節目,現在已被嵌入山東省工作新格局,成為省委省政府開展工作的一項有力手段。”山東廣播電視臺輿論監督部主任劉忠國如此定位《問政山東》。
節目內容下沉至地市,民生堵點、難點、痛點密集,干部作風、擔當作為充分展現,更可見各項政策落地情況,在該節目特邀觀察員、濟南大學法學教授袁曙光看來,“這一階段的問政尤為關鍵”。
“看、問、評”形式穿插于每期節目始終,即每段暗訪短片結束后,市長及相關部門負責人接受提問,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群眾代表現場投票發言,再由特邀觀察員即時點評。
盡管問政過34位廳長的《問政山東》節目已過了新生期,但第一次在直播現場接受民意“大考”的市長們仍捏著一把汗。
上臺前最后一分鐘,有市長特意向工作人員要了一大杯濃咖啡一飲而盡;有市長在直播結束后坦言,節目中“有三四次實在是坐不住了”;袁曙光注意到,坐在對面的市長不止一位“滿臉忐忑”。
“可以說既緊張又不緊張。說緊張,是生怕自己的工作沒做好,讓老百姓失望。電視問政像一次送上門的體檢,幫我們找出問題、改正問題,是一件大好事,從這個角度講,又無需緊張。”7月2日晚直播結束后,日照市市長李永紅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整體上壓力非常大”。
問政現場,面對各種問題拷問,不少市長坦言“坐不住”。
短片中,一輛輛滿載沙石的大貨車闖紅燈呼嘯而過,一輛涉嫌嚴重超載的大貨車竟然從閃著燈的警車旁疾馳而過,記者報警后等候多時卻未見警察前來執法……面對這驚心一幕,青島市市長焦急中帶著山東方言脫口而出:“看得非常上火!”他當場表態,“對所涉及的企業、執法人員當晚要徹底調查?!?/p>
“非常生氣!”面對群眾審車貴、辦養豬場卻遭部門推諉現象,菏澤市市長陳平直言:“這是典型的官僚主義作風,絕不能容忍,必須嚴肅處理!”
投資5000萬元的智慧臨沂商城5年只換來一個“睡眠網頁”,臨沂市市長孟慶斌痛陳:“我們一些工作人員和部門麻木到了令人氣憤的地步!”
不只是在直播中表態,更有市長當場檢討——“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地方,說明自己的工作不全面、不深入,沒有及時發現問題”。面對巨資投入的海洋生物產業園被閑置現象,李永紅并不諱言。
看完群眾跑了多趟卻遭遇辦證難的短片,楊洪濤在直播現場向全市各級干部急切喊話:“我們文件下了,動員會也開了,而且在會上提出要求,各個區的領導都到大廳走一走、看一看、走一下流程,不知道大家去了沒有,走了沒有?這么差的營商環境大家還有什么臉面去招商引資?”
對于市長們的問政表現,袁曙光給出了“良好以上”的評分。他解釋說,“作為一市之長,不可能做到事無巨細了解到各種情況,建立一套發揮作用的長效監督機制顯得很關鍵”。
令袁曙光感到不舒服的是,在回答督辦員問題時,仍有個別市長“打太極”,稱事情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這種敷衍推諉的態度無法滿足百姓期待。面對問題官員要勇于表態,知恥而后進。”
“對市長們而言,這是一次真正的‘趕考’”。袁曙光強調,“人民政府要對人民負責,人民是閱卷人,人民也是監督者,尤其是信息化時代,借助電視鏡頭,政府工作成色幾何,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其實,走上問政臺的市長們,都被提了“要求”。
在每位市長上臺前,都會收到這樣一張明白紙,上面寫道:“參與問政直播回答問題時,請貫徹落實省委領導同志指示精神‘回答不磨嘰、不說套話、不說錯話、不說形式主義的話’,要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回答問題時不要出現‘一、二、三、四……’”
臺下,也絕非看客,而是實打實的監督員。每期節目,觀眾席中除了20名被問政的地市各部門、區縣負責人,會有一位山東省委常委到場觀看。此外,山東省委組織部、山東省委政法委、山東省紀委監委每場必派人到場。對山東組織部門而言,這一節目所釋放出的種種信息,成為考察各級干部的重要窗口。
“辣字當頭” 問政不是清談會
“辣字當頭”、一“辣”到底——《問政現場》講究一個“辣”字?!皢栒^不是清談會”,在劉忠國看來,只要真問、敢問就一定會有“辣”味,才會使各級官員真正“紅臉出汗”,直面問題癥結,切實推動解決,避免節目成為領導干部變相擺政績的“秀場”。
是不是關注民生呼聲、聚焦百姓真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問政效果和節目成敗。欄目組下足力氣搜集素材,線索來源五花八門,有領導留言板、熱線電話、網民留言……編導還一字一句摳當地政府工作報告,為政府部門工作落實中的“軟肋”和“短板”號脈。
“最初做這檔節目時,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找出既有地域特點、又有百姓期待,同時還關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量級線索?!薄秵栒綎|》制片人田進說。
由此出發,每一地市的問政內容避免雷同,各有著重。
處于山東經濟社會發展龍頭地位的青島市,密集出臺多項吸引人才的“黃金”政策,引來人才卻缺乏基本配套服務,遲遲未能解決一處人才公寓的實際區劃。
近年來舉全市之力打造牡丹特色支柱產業的菏澤市,因銷售渠道受阻,一些地方政府引進的油用牡丹卻遭遇大片鏟除,不僅如此,牡丹企業的大數據臺賬缺乏,相關部門跟蹤服務幾乎沒有。
曾是紅色文化誕生地,近年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目標的臨沂市,因3個部門間相互推諉,被列入全市校舍建設“雙百工程”的一處鄉村幼兒園竟成為爛尾樓,3個村的孩子只能擠在村委會騰出來的平房里上課。
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將旅游富市作為發展戰略的日照市,曾作為重點招商項目的溫泉小鎮被荒廢、全市多處旅游景點軟環境建設亟待完善。
剛開完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動員大會不到兩周的德州市,卻被曝出貨運車輛通行難、“一鏈辦理”卻讓百姓多跑腿等問題。
“很服氣”“被點穴一樣”“一次問政勝過一摞文件”……市長們對這些“硬核”問題的反應,如出一轍。
雖然“辣”味十足,但此前在問政節目中出現的主持人大聲喝斥、官員語無倫次的尷尬場面,并未在《問政山東》出現,以至于有觀眾質疑:“是不是給市長們留足了面子?”
“打個比方,我們是在做一道川菜”。山東廣播電視臺輿論監督部副主任原寶國強調,“但‘辣’度是適中的”。
原寶國舉例,問政德州現場中,夏津縣交通運輸局局長現場生硬回復打算辦理網約車許可證當事人:“考慮一個市場配置的問題,就是不給你許可了。”
“如果我們把這位局長請到現場,由主持人配合發問,一定能達到足夠‘辣’的現場效果,但是然后呢?”原寶國說,在節目組內部,究竟要不要請來這位局長,大家爭議了半天,達成一致:“我們做的工作不是打臉官員,而是進行建設性監督,最終促進問題解決?!?/p>
這種建設性監督的底色融入到現場問題的打磨中。面對700畝土地被閑置8年的情形,督辦員現場發問楊洪濤:“德州市工業建設用地指標富余嗎?”
“我們也可以換個問法:市長,土地這樣被閑置是不是一種浪費?”原寶國說,“如果這樣問,會有越位之嫌。不辣就會溫吞,太辣則失去建設性監督的初衷,一盤川菜辣得剛剛好才最有味道?!?/p>
節目中,除市長外,該市主要政府部門負責人都要到直播現場接受提問,所轄縣市區在當地設立分會場,部分縣市區長接受現場連線問政。這一由點到面、由上到下的聯合問政形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辣”味的濃度。
直播臺上,每場4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現場評說同樣津津“辣”道。
問政視頻中,菏澤市一座50年歷史的公路橋搖搖欲墜,這座危橋至今仍是周邊十幾個村莊百姓的必經之路,由于兩個縣之間相互扯皮,一直得不到修繕。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山東省人大代表薛鳳軍高舉“不滿意”牌,犀利發問:“我長這么大從沒有見過這么危險的橋,如果領導們每天從橋上過,橋是不是還會這樣?”
“為什么只辦一家?為什么不讓市場充分競爭起來?縣政府和已經批過的網約車公司到底有沒有私下交易,建議你們好好查一查。”問政德州現場,山東省政協委員苑嗣文的發言讓人直呼“過癮”。事后,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當時完全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作為政協委員,我們不是光去鼓掌叫好的,更要依法履職,建言獻策”。
節目中暴露出的種種基層治理亂象,更讓苑嗣文思索:“《問政山東》的暗訪,讓一些平時不易察覺的問題曝了光?!痹谒磥?,“暴露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由此才能真正促進依法行政”。
作為節目“辣味擔當”的特邀觀察員,袁曙光三次光臨現場,數度向市長們發問:問初心、問政策、問民生。他對自己角色的解讀是:以輿論監督助力政務監督。
在袁曙光看來,問政臺上,不論是各級官員還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特邀觀察員,要“不怕問,問不怕,怕不問”,只有經過這樣的檢驗,才能真正提高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
刮起一場場整改問責風暴
雷厲風行,毫不手軟——現場問政如同序曲,隨之而來的是刮起一場場整改問責風暴,以此破除“問到哪兒,才落實到哪兒”的現實困局。
問政倒逼整改。一些市領導等不到第二天,有的在直播結束當晚,就在電視臺辦公樓找間會議室,研究部署整改事項。更有市委書記、市長帶頭的市級領導分別趕赴問政短片曝光的問題現場,具體研究解決方案。
被問政地市的整改落實情況在下期問政節目開始前播放。山東省委辦公廳督查室、省政府辦公廳督查室對節目曝光的問題全流程跟進,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實”。
問政效果可謂立竿見影,久拖無果的民生問題一一有了答案。
危橋在節目播出第二天即被拆除,新的設計施工圖很快完成,施工隊伍進場,當地承諾兩個月內完工;爛尾多年的鄉村幼兒園加固維修工程已經重啟,按照計劃,孩子們秋季學期就可順利入園;拖了6年之久的人才公寓行政區劃順利解決,67戶居民拿到了新的戶口簿……
之前被相關工作人員稱之為“不可能”的政策“腸梗阻”被打通。
從省到市再到商戶個人,一項針對疫情出臺的房租減免應急惠民政策竟足足走了3個月還未落實,被現場曝光后,部分商戶領到了直接返還的租金;之前不能網上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一夜之間全部實現網上辦理……
整改加速度,問責同樣迅速。節目播出后,青島查處超載超限貨車違法上路中不作為的公職人員被停職;日照海洋生物產業園區廠房內涉嫌非法洗砂,因監管不力,8名公職人員被問責;德州公安紀檢部門迅速介入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懶政、怠政問題等等。
雖然問題不斷得到解決,而反思并未停止。
“難道《問政山東》問到哪兒,我們的政策才能落實到哪兒嗎?”節目特邀觀察員、山東省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王玉亮曾在節目現場反問。
“問政顯然不是目的,問政是揭示問題、直面問題,更關鍵的是找到解決問題的良藥。當地政府如何以點帶面,舉一反三,真正考驗的是地方政府的責任與擔當。”袁曙光打比喻說:如果將市委市政府圍繞省里工作比作“公轉”的話,那么,如何形成市里各個部門的“自轉”,落實好各項政策,同樣重要。
“目前山東的現狀是‘上熱中溫下冷’,一些部門‘自轉’能力不夠,撥一撥、轉一轉,對自己的要求僅限于完成上級任務,卻不考慮如何真正為百姓服務,如何擔當作為,這些亟須改進?!痹锕獠豢蜌獾仄饰?。
袁曙光期待走出演播室的市長們真正把身子撲到基層,把基層百姓的期待、困難、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擺上臺面,力促力改,只有這樣才能破除“問到哪,才落實到哪”的頑疾。
目前,已有山東地市提出“先于《問政山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乏片子還沒拍出來當地一些問題已整改完畢。
劉忠國稱,“用‘無政可問’形容我們的愿景可能太理想化,更希望借這方問政臺對一些帶有普遍性問題進行有效監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推進行政領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