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貴陽約兩個半小時車程的黔南州獨山縣“火”了。
在@觀視頻工作室近日發布的一段視頻中,充斥著21世紀加工水平的古風博物館、空無一人的“獨山·香港科學城”、魔幻到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天下第一水司樓”等(爛尾)建筑,直觀地告訴外界“獨山縣是怎么燒掉400億的”。
7月14日,獨山縣官方稱,2019年以來,新一任領導班子針對此前因盲目舉債、亂鋪攤子遺留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爛尾工程問題,“通過續建、緩建、轉建和壓縮建設規模等方式,分類分批推進整改”,同時強調將“嚴格項目審批,堅決杜絕新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目前,400億元債務的“始作俑者”,獨山縣委原書記潘志立因涉嫌受賄罪、濫用職權罪已被提起公訴,“因案情重大復雜”,法庭將擇期宣判。而他留下的這些“宏大建筑”還能被盤活嗎?更多發展中的縣城,又應該從中悟到點什么?
年財政收入不到10億
獨山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政府官網介紹稱獨山地理位置優越,“東守兩廣、西望滇黔、南控東盟、北至天府”;全縣總面積2442.2平方公里,現轄二城六區和8個鎮,總人口36萬人。
今年3月,貴州發布2019年度2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公示,獨山在列。但即便如此,并沒有改變其“底子薄”的現實。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5.7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3%,增速居黔南州第八位;財政總收入完成8.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6%,增速居全州第九位。
經濟總量百億上下、財政收入不到10億元,這樣的小縣城的居民錢袋子自然也“薄”。2019年,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164元和11759元。
本應把重心放在脫貧上的獨山縣,為什么會背上400億債務?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去年8月報道,獨山縣委原書記潘志立罔顧獨山縣每年財政收入不足10個億的實際,盲目舉債近2億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樓”“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潘志立被免職時,獨山縣債務高達400多億元,絕大多數融資成本超過10%。
貴州省紀委監委網站還披露,在潘志立眼中,脫貧攻堅費時費力出不了成績,只有搞項目建設才能彰顯政績。
在部分貧困村還沒有產業扶貧項目落地的情況下,為凸顯自己的“政績”,潘志立安排獨山縣8個鄉鎮每2個月輪流舉辦一次項目觀摩會,每次觀摩花費在60萬至100萬元。而被稱為“天下第一水司樓”的水司府堂,是凈心谷景區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建筑面積達到6萬平方米。
7月14日,獨山縣官方表示,對社會關注的“水司樓”(凈心谷大酒店)項目,“通過努力,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簽訂合作協議,將于近期進場施工”。
公開報道顯示,2015年啟動建設的凈心谷景區,以“凈心”為開發理念,旨在打造一處“修身養性的勝地”,是獨山縣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支撐項目。
招商引資不及預期
放在十年前,誰也不會想到一名從發達地區來的干部,會給貴州小縣城帶來如此大的“包袱”。
2010~2011年,貴州分兩批從江蘇、浙江、山東、河北、重慶5省(市)引進12名優秀干部擔任縣委書記。《人民日報》報道稱,在一個全省88個縣中半數以上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的欠發達省份,一下子拿出12個縣級“一把手”崗位來引進外省干部,這樣的勇氣和力度,在貴州數頭一回,在全國亦不多見。
2010年7月,作為第一批引進干部,潘志立從家鄉江蘇海安“空降”到發展邊貿經濟有優勢、具備一定工業基礎的獨山縣。彼時,他曾表示,到獨山工作,人生像是“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貴州現在走的道路,正是沿海一帶十幾年前的發展道路,“既然來了,就要讓當地的發展快走好路、少走彎路,培育一些已經成熟的發展模式”。
到任后,潘志立即開始力推改革:建產業園、立大學城,還要“以最大的優惠、最優的服務和最實在的作風”迎接各方投資。
《黔南日報》曾在一篇關于獨山縣“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亮點綜述中寫道:2010年末,以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規劃建設為目標的“一城六區”格局構建強力拉開序幕。經開區、麻尾工業園區、高新區、基長新區、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城鄉統籌改革實驗區及大學城先后成立或提質擴容。
2013年,更一舉完成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并率先在全省實行“區鎮合一、以區為主”管理體制,將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富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地人士曾向媒體表示,潘志立剛到獨山時,發展思路還比較務實,“但后來招商不順利,一些過來的企業也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更有評價認為,他的沿海理念,在獨山這種山區不接地氣,“脫離了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獨山大學城是貴州省第一座縣級大學城,2013年落戶,“占地1.5萬余畝,規劃容納10所大學,在校學生8萬至10萬人,總投資概算約135億元”。
在獨山的計劃中,入駐大學城的高校不僅要有本土的,還要有“國際”的。但根據@觀視頻工作室的實地探訪,學生、學校均不達預期。
融資漏洞層出
地方發展,需要解決兩個問題:“錢從哪來?”和“人從哪來?”而成立國有融資平臺公司是“找錢”的一種慣用方式。
西部某縣縣委負責人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其到任前,當地有10余家平臺類公司,他在一月之內“砍”成了4家。一方面是希望地方國企走專業化道路,不能只做平臺公司,同時也是因為縣一級招不到更多人才來“掌舵”。
再看獨山,懂經濟的潘志立,當然懂借債“技巧”,并且只要他認定的事,就是命令和指揮,到哪里調研認為要修一條路,就必須得修,不然就是不稱職。
該縣新聞傳媒中心2017年的一篇報道披露,全縣共有融資平臺公司36家,其中,總資產規模達到60億元以上的5家、30億至60億元4家、10億至30億元10家、10億元以下16家。
《貴州日報》撰文稱:“很多項目設計、預算、審計都沒搞,只要他(潘志立)拍板就開工建設,導致獨山縣違法違規占地達2.8萬畝,國有資產損失上十億元,幾年間,獨山縣因違法違規占地被處分的干部達26人之多。”
當地此前項目上馬過程中,暴露的問題還不少。據央視去年1月報道,獨山縣下司鎮一個名為“古韻布依·水上下司”項目,總投資近6億元,建設周期2年,但開工不到5個月就停了下來,其間融資多處違規。比如,未對融資公司背景進行調查,“只是在網上看了一下,有執照”;融資期限之所以能從三年“變”成一年,是因為當時保管公章的財務看了幾份合同沒問題,“因為懷孕身體不舒服就叫他自己蓋了”。
原本是發展旅游業的“大手筆”,最終成為“大筆債”,漏洞層出背后,無疑讓人對縣城的發展捏把汗。
不久前,人民智庫的一項調查顯示,16~40歲的“小鎮青年”中,有近八成的人表示自己身邊的同齡人“一半以上選擇去大城市發展”;仍留在當地的小鎮青年,超九成的人打算去大城市發展。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早前表示,一直被忽視的縣城,同樣是中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我們的腦袋里,往往除了中心城市就是都市圈,而忽視了真正與農民進城生活聯系最緊密的縣城和一部分小城鎮。”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提出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
截至2019年底,貴州有3622.95萬常住人口,其中51%仍住在鄉村。對于縣城而言,“補短板強弱項”做好了,才是機會。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