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立:堅持推進改革是中國道路的關鍵
時間:2011-06-30 11:31:02
來源:學習時報
2009年,周天勇教授用了一年的時間,寫了 一部《中國向何處去》,在書中,他論述了中國前30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及其原因,也談到了中國過去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失誤和問題,未來面臨的風險和陷阱,并且,還比較了中國、印度、拉美和東亞日韓等四種發展的模式和道路。我看了他的稿樣后,很有收獲,為書作了序。一年多以后,他的另一本《中國夢與中國道路》樣稿放在我的案頭,回答了前一本書中提出的向何處去,包括未來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等難題如何解決問題。40余萬字看下來,從提出“中國夢”,到討論中國道路,再到轉變發展模式和調整結構,協調人口資源生態環境關系,防止兩極分化和縮小貧富差距,推進資源價格、財政稅收、土地制度、金融體系、國有經濟等等改革,最后提出了中國道路路線圖和時間表。周天勇教授實際做了一項考慮未來30年中國發展、改革和民生綜合、宏大和長遠的戰略和方案,是一本未來30年中國具體怎么辦的書。也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中國國策論著中,頂尖級水平的一部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開創了新的境界。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我們抓住了機遇,戰勝了種種困難,實現了化危為機,做到了科學發展,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展望“十二五”時期,乃至未來更長一段時期的發展,中國經濟實現快速增長,中國經濟實現崛起,是世界上任何一種力量也阻擋不了的,這是一個歷史的趨勢。但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經濟領域問題與社會民生問題、體制改革問題和發展問題相互交織,增加了解決的難度。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明年將要召開黨的十八大。在這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對過去的發展成績、經驗,以及未來的發展道路進行理性系統地思考,應是學界、政界、產業界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我相信,本書的出版必將進一步推動和引領更多學者,積極投身關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研究。
在轉型的關鍵時期,面對未來的發展,需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更具有凝聚力、更給人希望、更具有競爭力的發展共識。這個發展共識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目標的具體化。讓老百姓通過辛勤勞動,擺脫饑餓、貧窮和勤勞致富,成為 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重要社會共識。也正是這一社會共識,成為老百姓相信、響應和參與改革開放的思想基礎。在目前的轉型時期,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居民過上了新的生活,老百姓的利益訴求發生較大的改變。準確把握老百姓利益訴求的變化,尊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總結和提煉新的社會發展共識,是制定正確發展戰略和形成新的發展動力的基礎。周天勇教授提出了“中國夢”,并較為系統地對其內涵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夢”主要包括進城夢、安居和樂業夢、社會保障夢、平等的公共服務夢、生態環境優美和家庭平安夢、精神生活夢等。這些方面,總體上體現了過上小康生活的老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體現了社會變革和進步的主要方向,體現了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民生問題。
發展實踐表明,選擇正確的發展道理,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因素。目前國內外對中國過去30年來改革開放的發展道理和發展模式大都持肯定、贊同的態度。事實上,過去30多年來,我們強調發展生產力,改革國有和集體經濟體制,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實施對外開放戰略等,我國走了一條富有成效的發展道路,國民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居民生活不斷改善,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從發展的眼光看,過去的發展道路還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經濟結構過度扭曲,城市化相對滯后,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資源環境消耗過大等等。面對新的發展環境、新的發展任務,特別是老百姓新的利益訴求,發展道路應該及時作出新的調整。向什么方向調整,如何調整,特別是如何破除已有的利益格局對調整的掣肘,是一個涉及面廣、關系錯綜復雜的重大課題。周天勇教授在該書中,在總結過去發展道路成績、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對中國道路的調整和完善思路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發展道路的選擇要重點調整城鄉結構,走人口自由居住和遷移、城市所有人口享受同一公共服務、遷移人口有體面安居住房的城市化發展道路;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擴張第三產業;重點調整企業結構,大力發展小企業;實施科技趕超戰略,提升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改革是選擇走中國道路的最大動力。為此,堅決推進改革是中國道路的關鍵。最緊迫改革的是放寬創業就業的改革。最核心改革的是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這是第二次改革的重點。
實現“中國夢”,不僅需要經濟繼續發展,而且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持續進步。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環境的約束和縮小貧富差距日益成為影響中國道理選擇的關鍵因素。周天勇教授認為,我國發展模式不轉型,資源環境方面無路可走。要通過技術進步、調整城鄉及產業結構與生活消費方式,建立合理利用資源和環境的市場機制與治理體制等多種手段,來化解資源和環境對發展的約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消除兩極分化與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實現共同富裕不能走老路,要從“公要多一些,私要少一些”、“計劃要多一些,市場要少一些”等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科學和全面地認識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原因,從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變動、地區人口流動等這樣一些經濟規律和趨勢的大的角度和大的格局去思考問題,鼓勵創業、增加就業、調整結構,防止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和城市社會轉型過程中基尼系數的攀升,積極調動社會自我平衡收入分配的機制和力量,促進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周天勇教授多年來以學者的良心和責任感、巨大的學術勇氣、堅實的理論功底和持續的高強度投入,對中國發展戰略的一些重大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提出很多對決策制定產生重要影響的觀點,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我們經常強調,術業要有專攻。其實,研究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這樣的宏大課題,沒有寬廣的研究視野,扎實的理論知識,專注的研究投入,是很難駕馭這一課題研究的。看完樣稿后,我覺得,這樣一本書,僅僅熟悉經濟學理論,是完不成的;對中國發展、改革和民生的實踐熟悉,但沒有深厚的經濟學功底,包括不掌握許多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情況,也難以成此大著。我相信,周天勇教授的這部著作,不僅會給決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參考,其精神和研究方法也會給當前的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并且也是所有關心中國未來30年命運和前景的人們值得一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