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日前就《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舉行發布會,《規劃》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主體功能區,并規定了相應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開發管制原則。這是新中國首部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是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
該《規劃》歷時4年多,共六篇十三章,7萬多字,對主體功能區的內涵和劃分做了闡述。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按層級,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
根據介紹,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是我們國家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這三大地區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0%左右。優化開發區域是經濟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從而應該優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一些所謂限制開發區域,也就是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這些地區的經濟總量是很小的。
焦點1
四功能區考核各有側重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憲平就四類主體功能區的考核原則分別表示,優化開發區域的考核將強化對經濟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科技創新以及對外來人口、公共服務等指標的評價,以優化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考核。
對重點開發區域,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還比較強,還有一些發展空間的地區,主要是實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水平優先的績效考核評價,綜合考核經濟增長、吸納人口、產業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指標。
對于限制開發區域的兩類中的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是強化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對經濟增長收入的考核。對于另一類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是強化它對于生態功能的保護和對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考核。他并解釋,過去認為生態地區不生產產品,但實際上它提供的生態就是一種產品,政府要通過轉移支付來購買。
對于禁止開發的區域,主要是強化對自然文化資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的考核。
徐憲平還介紹:《規劃》明確提出,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結果,要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培訓教育、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如果你不按照主體功能區的要求開發,就會影響到對你的評價。”
焦點2
不同功能區政策差別化
既然全國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全國統一的政策面對不同的功能區進行實施時,也會采取差別化的方式。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專欄)介紹,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確定了“9+1”的政策體系。“9”是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農業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環境政策、應對氣候變化政策。“1”是績效評價考核。
他表示,上述政策必須是差別化的政策。他舉例,目前的產業政策是按照鼓勵、允許、限制、禁止的目錄,在全國是同一個,未來將是按主體功能區來實行,比如現在在全國是鼓勵的,但是未來可能在確定的優化開發區域當中是鼓勵的,在限制開發區域當中就不一定是鼓勵的項目,也可能變成允許或限制的。
焦點3
自然保護區禁止城鎮化
自然保護區在《規劃》當中被確定為禁止開發區域,是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區域。
楊偉民坦言,過去確定自然保護區等區域的時候,有一些區域并沒有完全明確邊界在哪里。
他透露,要在“十二五”期間給現有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定范圍、定功能,定編制,定經費。并且要在“十二五”期間將現有的禁止開發區域的范圍,包括核心區、緩沖區等,把它的范圍界定,此舉有利于重新準確地進行功能定位、保護對象以及管護人員和管護經費,有利于最終實現禁止開發區域所確定的功能定位。
優化開發區域:包括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冀中南地區、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區、哈長地區、東隴海地區、江淮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長江中游地區、北部灣地區、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等18個區域。
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主要包括東北平原主產區、黃淮海平原主產區、長江流域主產區等七大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及其二十三個產業帶。
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等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禁止開發區域:包括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正式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