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重慶上海,一西一東,一快一慢。 過去幾年里,重慶在諸多方面一直效仿上海。黃奇帆,上世紀90年代開創“浦東開發模式”的靈魂人物之一,自2001年到重慶就任常務副市長以來,復制當年的浦東經驗,利用金融手段盤活了山城沉睡的土地資本,迅速改善了基礎設施,并做大了國有經濟。 然而,真正讓重慶異軍突起的是這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重慶因其“內需主導、統籌兼顧”的“重慶模式”而令海內外矚目,被看成是中國經濟向內需轉型的先驅。 今年,這兩個直轄市都收到了中央的大禮包:1月,國務院出臺國發3號文件,將重慶的改革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賦予重慶西部重要增長極、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擴大對外開發先行區等10多個“黃金定位”。3月底,把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亦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在金融危機中備受打擊的上海經濟轉型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提供政策支持。 上海和重慶,濃縮了危機中中國經濟的復雜現實:上海體現了東部外向型經濟的困境及轉型之痛,而重慶展示了中西部內需型經濟的生命力——重慶逆勢崛起,上海艱難轉身,是為快慢雙城記。 重慶增長:全國保8我沖14 三大原因保增長 (以下根據黃奇帆6月20日在首屆西部金融論壇上的主題演講錄音整理,有刪節) 進入2009年,重慶的GDP逐月增長,一季度從1~2月份的6%上升到9%,1~4月份增加到10.3%,1~5月份繼續增高為11.3%。預計上半年GDP增長12%以上,全年目標是14%。重慶之所以能夠平穩保增長,有三個宏觀原因。 第一,中央保增長的戰略措施在重慶貫徹落實比較好。比如保增長里有投資項目拉動這項內容,在中央的第一批、第二批2200億的財政性撥款投資中,重慶就有70多億,超過重慶的人口在全國的比重與GDP在全國的比重。這70多億可以拉動五六百億的項目群;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計劃,與重慶強相關的有8類,對重慶制造業有普遍的推動性;國家金融寬松政策的推動。 第二,國務院3號文件推動。這個文件有12條重大政策和10項專題政策,這些政策措施不亞于1990年中央給上海浦東開發的十大政策。 第三,重慶政府應對金融危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年4、5月份的時候就出臺了7條對經濟危機有對沖作用的調節措施,去年底又按中央的要求出臺了12條措施,對重慶保增長、保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貸款增速全國第一 1~5月份,重慶貸款余額增長是45%,全國是30%多一點,在31個省份的貸款余額增長率中,央行統計重慶排名全國第一。這跟重慶的金融生態有關。重慶這5年不良資產率下降速度幾乎是全國最快的。2002年時重慶地區的不良資產率還在27%,但是現在的不良資產占全部銀行貸款余額在2%,低于全國平均值,在全國的31個省份里面排名第四位。所以各總行都比較愿意調資金到重慶。 另一方面是及時調整,讓政府和大集團、國家批的大項目發揮作用。 此外,重慶政府過去6年不搞赤字財政,量入為出,到2008年財政收入已近千億,債務余額還控制在500億左右。 加工貿易具備競爭力 黃奇帆說,在啟動內需的總體方略下,重慶依然應該加大對外開放,但怎么開放?除了國家給的政策,比如像保稅區、交通樞紐,各種有助于開放的戰略措施以外,很重要的是我們對加工貿易的理解。 凡是符合三個降低、兩個打平、一個高效的模式的加工貿易就可以來重慶。意思就是說如果重慶能符合以下條件,發展加工貿易就具備競爭力:如果勞動力成本、油電煤運等各種要素成本比沿海低40%~50%,加上西部15%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同時,還必須具備進項和出項兩個物流成本的打平——加工貿易產品所需要的零部件(或者是本地化生產,或者是全球運輸過來)成本,產品做好后要運往市場的成本。 在物流成本方面,如果汽車、火車、輪船運輸,內陸要增加2000公里,重慶沒有優勢,但如果是空運,從重慶飛紐約和從上海飛紐約是一樣的,物流成本也相同。凡是適合空運的,西部可以有效競爭。 按照這個模式,西部可以加工筆記本電腦。中國內陸6個省份和西部12個省到今天為止事實上還沒有筆記本電腦的加工。但因為筆記本主體是航空運輸,那么只要組織得好,就能夠通過高效服務使得筆記本電腦的整機出項物流成本和零部件供應的進項物流成本跟上海一樣。這時候你有另外的三個比沿海低的成本優勢,你就有競爭力,就有可能讓跨國公司把產能基地轉到內陸來。 多元金融解困中小企業 重慶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有重要促進化解意義的一些金融機構平臺進行了推動。 重慶現在已有70多個小額貸款公司,有七八十億的資金借貸到社會上,利息20%以內,它們把典當行、高利貸的那些70%、80%利息給沖擊掉了,實際上是幫助危機當中的中小企業化解了融資難問題。 100多個擔保公司資本金達100億以上,按銀行的規則,100億資本金可以擔保七八百億的貸款。還有像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他們就像啄木鳥,專門對一大批中小企業中的優秀企業進行選擇,通過他們的投資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資本信用,推動了各類銀行金融機構為這些企業放貸,甚至推動他們走上股票市場。另外,信托與租賃也得到發展。去年信托公司發行了200億信托資金,今年繼續發行200多億,主要是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托和租賃。 通過這6種金融機構的發展,促進重慶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今年重慶貸款余額可能8000多億,2012年的時候可能就到15000億,2015年就可能是20000多億貸款。 貸款規模超過GDP一倍以上是金融中心的一個前提條件——上海GDP10000多億,貸款余額有30000多億;北京GDP12000億,貸款余額也有30000多億。要做到這樣,銀行、證券、保險規模要足夠大,6種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平臺金融品種足夠的豐富,同時還要有法律法規、人才支持、比較好的金融生態等。通過這些措施,最終要使重慶成為中國西部地區、長江上游地區的一個金融中心,成為西部發展的突破口、領頭羊、增長極。 上海突圍:新能源上位 相對重慶的崛起,大上海,或許從來都沒有這么艱難過。 一季度,上海的GDP暴跌至3.1%,只相當于全國的一半。相反,此時原來中西部、東北等落后地區,以及與浦東越來越可以相提并論的天津濱海新區,卻在大踏步地飛速發展。 跌入谷底之際,各方開始積極謀變。在5月31日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中,上海提出了新能源、民航制造、先進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等九大產業,希望在2012年把這九大產業的產值提高到1.1萬億。 這一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迥異于上海原來的汽車、鋼鐵、石化等六大支柱產業的定位,最為顯著的是新能源產業首次上位并位居九大產業之首。按上海的規劃,3年后,新能源總產值將達1100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將從目前不到1%提高到3%。 “新能源產業被提升到上海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頭號重點,是對國家新能源戰略的回應和緊密結合。”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這樣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