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發展之需、人民所愿。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推進,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拓展了經濟發展和就業空間,促進了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46.59%,我們只用30年時間就趕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歷程。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副會長陳厚義說,從人口意義上看,城市化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從地理意義上看,城市化則是一個地區的人口在城鎮相對集中的過程。目前,中國已進入城市化率從30%到70%的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形勢喜人,催人奮進。
但是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卻出現了從農村撤離一窩蜂地涌入城市的怪現象。由于城鄉收入、公共基礎設施差距太大,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相比能夠享受到的公共品服務也太少,巨大的城鄉“勢差”只能使農村寶貴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地幾乎是單向地流入到城市,農村失血比造血多,只能越走越脆弱衰落。雖然國家近年來非常重視農村的建設,尤其是05年新農村建設戰略提出以后,每年國家增加近千億的資金投入到農村去,但幾年投入下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單沒有變小,反而在逐步擴大。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吃飯問題是個大問題。歷數一些發達國家發展的成功經驗,他們沒有放棄農業,而是更好地分配了人力、物力和土地資源,實現了科學合理資源配置,從而實現了城市化與農業發展的雙贏局面。農村擔負著解決糧食安全的重任,我們要盡快改變從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確保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農業農村,進而把廣大農村建成山清水秀、民殷財阜的幸福莊園。
在許多人眼里,只要平房變成了樓房,泥濘小道變成了柏油大道,就是城市的象征,就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其實,城市化遠遠不止這些,其說到底是人的市民化,而不是土地的城市化;部分農村土地變成城市用地的過程,更是農民轉變為市民的過程,其真正標志是進城農民有充分的就業和完全的市民權益。但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卻出現了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的現象。當前,我國城鎮化率是46.59%,而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這意味著有13.6%即1.28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沒有真正城市化。許多進城農民并沒有成為真正的市民,還有一些農民坐地被城市化,成了“扛鋤頭的市民”。
“城市化好被子,更需要工業化好里子。”農村問題專家、中央黨校教授曾業松表示,城市化不僅僅是漂亮的外表,而是要有城市化的內涵,要有充分吸納就業的能力,否則就只是一種表面的城市化。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產物,城市化應當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逐步推進,而不應人為拔苗助長。曾業松告訴記者,如果我們的城市化進程漠視工業化水平,如果我們的城市化離開了工業化,就是違背了城市發展規律,到頭來一定會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級政府應該學習英國、日本等國家城市化的經驗做法,在社會公平方面著力,通過對住房、就業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不斷增加城市化的內涵,來逐步實現真正的城市化。
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鴻雁教授分析,未來10—25年是中國城市社會面臨的社會整體變遷期,這期間,中國將有5億—6億的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這將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社會與地理變遷之一。但是,在現實中,一些地方不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或者重發展輕污染治理,盲目地發展城市,使得城市化建設出現了大干快跑的苗頭,必將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大的隱患,值得警醒。如若城市化追求超過現實需要,城市化就失去了其本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就可能變形或者變異成過度的城市化。為此,各級政府要在懷揣城市夢想的同時,切忌急功近利,要真正尊重城市化規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沿著中國城市化的正確方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