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京雄城際鐵路四標段中鐵十九局固安制梁場施工現場,高約17米的900噸輪式提梁機搭載著雙線箱梁正式啟動。京津冀協同發展6年來,三地在產業升級轉移、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內外、著眼全局,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城市化委員會委員馬慶斌認為,從國內外實踐來看,不斷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區域間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不僅可以不斷培育新區域增長極,培育動力源,穩定宏觀經濟發展全局,還可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隨著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各區域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重大戰略引領作用持續顯現。
區域經濟持續保持快速發展。2019年中國統計公報顯示,分區域看,全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511161億元,比上年增長6.2%;中部地區生產總值218738億元,增長7.3%;西部地區生產總值205185億元,增長6.7%;東北地區生產總值50249億元,增長4.5%。可供對比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2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僅分別為257億元、146億元、127億元和84億元,到1978年則分別增加至1514億元、750億元、726億元和486億元。
區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黨的十八大以來,按不變價格計算,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領先于東部地區,形成了地區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等作為重要動力源的引領作用強勁。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84580億元,比上年增長6.1%;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457805億元,增長6.9%;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237253億元,增長6.4%。阿里研究院等機構近日發布的《2020粵港澳數字大灣區融合創新發展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正積極搶抓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并持續擔綱國家級經濟增長極,以創新驅動引領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
在馬慶斌看來,中國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過程中,“一帶一路”、自貿區、自由港、灣區、陸海新通道、流域保護等更加符合引領全球經濟新規則新方向的理念,政策落在不同的區域板塊,動力系統不斷優化,更能激發區域發展潛力、增強區域發展韌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思路。”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等,為各地各部門推動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更好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中國經濟更加深入融入全球經濟,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更高水平、更深層面、更廣領域推動改革和開放,更大力度推動創新驅動,中國區域協調戰略的推動已經成為一個實現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和高質量提升的重要舉措。”馬慶斌認為,看待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要用辯證的觀點、發展的眼光、全球的思維。要看到,一些區域板塊“快”是比較優勢發揮好的“快”,一些區域“慢”是主動轉型、自我改革,揚棄舊動力、培育新動力的“慢”。就創新驅動而言,我們可以看到,東部區域已經處于全面引領創新的領頭梯隊,中部、西部和東北等部分省市處于網絡化創新的緊隨梯隊,還有部分區域則處于點狀創新的后發梯隊。如果考慮到不同區域在數字經濟、健康養老、5G和信息中心等新基建方面的潛力則更大,傳統的氣候、資源、交通等約束條件逐步被改革魄力、開放活力、創新能力等新的要素替代。區域經濟協調不斷激發蟄伏的發展潛力,正在形成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