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流行病發生時,世界上基本沒有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由于該疾病無處不在,因此即使各國關閉了與受影響國家的邊界,這一舉動也不再有意義。
當地時間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總部的新聞發布會上稱,WHO經過評估后認為新冠肺炎可被認定為“大流行病”(pandemic)。
譚德塞稱:“WHO一直在持續地評估疫情,我們為令人吃驚的傳播范圍和嚴重程度而感到憂慮,也為令人吃驚的不作為程度而感到憂慮。我們因此做出了新冠肺炎可以被認為是大流行病的評估決定。”
在過去的兩周中,中國境外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增加了13倍,受感染的國家數量擴大了三倍。目前全球114個國家出現超過11.8萬個病例,4291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譚德塞稱,在未來幾天或數周內,我們認為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數量、死亡數量和受影響的國家數量都會繼續攀升。
第一起由冠狀病毒引發的大流行病
譚德塞警告稱,“大流行病”并非可被輕易或隨便使用的詞語,一旦被濫用,就會造成不合情理的恐懼,或使人們無端認為戰斗已經結束,從而導致不必要的痛苦和死亡。而將現在的情況形容為“大流行病”,并不能改變WHO對新冠病毒所造成的威脅的評估,也不改變WHO所做的事情和各國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從未見過由冠狀病毒引發的大流行病,這是第一起由冠狀病毒造成的大流行病。與此同時,我們也從未見過可控的大流行病。” 譚德塞稱,“自從我們被報告第一起病例開始,WHO就已經進入充分響應的模式。”
譚德塞重申,僅看病例數和受影響國家的數目并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在114個國家報告的11.8萬病例中,超過90%的病例集中在四個國家,其中中國和韓國的疫情已經顯著降溫。81個國家至今未出現病例,57個國家報告的病例不超過10例。
“我們必須大聲、清晰、重復地說:所有國家仍然可以改變這一大流行病的軌道。” 譚德塞建議,“如果各國發現、檢測、治療、隔離、追蹤病例并動員其人民進行應對,那么出現零星病例的國家可以防止其升級為集群,集群性病例也不會升級為社區傳播。即使是出現社區傳播或大集群性病例的國家也可以扭轉這種病毒的大勢。”
“這是一場將觸及所有部門的危機”
譚德賽強調,一些國家已經證明新冠病毒可以被抑制和控制,而對于正在對付大型集群性病例或社區傳播的國家而言,重點并非能否做到,而是有沒有意愿去做。
“我們對伊朗、意大利和韓國正在采取的減慢和控制病毒傳播的措施而心存感激,我們知道,這些措施會給社會和經濟造成沉重打擊,正如在中國的那樣。” 譚德塞稱,“所有國家都必須在守衛健康、最小化經濟和社會損失以及尊重人權之間取得平衡。”
譚德塞稱,雖然WHO的使命是公共衛生。但其正與各行各業的伙伴合作,以減輕這種大流行病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后果。這不僅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也是一場將觸及每個部門的危機,因此每個部門和每個人都必須參與這場戰斗。
譚德塞表示:“我從一開始就說過,各國必須采取全社會和政府上下一致應對的方針,建立一個阻止傳染、拯救生命和減少影響的全面戰略。”
他總結出四個各國應當遵循的關鍵領域:一是開始準備并做好準備;二是發現、保護和治療病人;三是減少傳播;四是創新和學習。
譚德塞稱,他呼吁所有國家激活并擴大其應急機制,告知民眾有關風險以及保護自身的方法,因為這關乎每個人。此外,各國應當尋找、隔離、檢測并治療每個病例,追蹤每個密切接觸者,讓醫院做好準備,保護并訓練醫護工作者。
大流行病的語境下沒有旁觀者
根據《流行病學詞典》,大流行是指“一種發生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病,或者跨越非常大的區域,跨越了國際邊界并且通常會影響很多人。”
而這一定義意味著,“大流行”取決于世界上有多少地方正在應對急速上升的發病率,而不絕對強調該病的嚴重程度。譬如在2009年,H1N1流感被認為是大流行病。當時全世界有20%的人感染了這種疾病,但總死亡率僅有0.02%,因此社會影響很有限。
此外,雖然冠狀病毒很危險,但正如譚德塞所說,此前并未出現過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大流行病。譬如,2003年爆發的SARS,其死亡率約為10%,但這種疾病迅速得到了控制。同樣,致死率約為35%的MERS的傳播也很有限,絕大多集中在中東地區,沒有在世界范圍內流行。
但也存在最壞的情況,即這種疾病既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又具非常強的傳播能力,最終成為大流行病。最典型的例子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影響了全球大約5億人,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對社會和經濟造成巨大創傷。
關鍵問題是,如果“大流行病”和流行病之間的區別并非前者有多嚴重,那定義大流行病意義何在?其區別在于,大流行病必須從國際層面上聯手應對,這與普通流行病截然不同。
據美國科普性媒體VOX稱,當世界上一個地區發生流行病時,世界其他地區通常處于觀望狀態。他們可能會關閉對受災地區的邊界,或給該地區送去支援。他們可能會開始做準備,以防疾病影響到自己。但當大流行病發生時時,世界上基本沒有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由于該疾病無處不在,因此即使各國關閉了與受影響國家的邊界,這一舉動也不再有意義。
因此,WHO的建議是盡可能減少新冠病毒在各國內部的傳播,而不是讓各國努力將其完全排除在國境線之外。但是,當受災地區遍布全球時,對其的支援就更加困難。在對抗大流行病的世界中,重點不是圍堵某一處,而是減少對自己國家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