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0日報道 港媒稱,一項新研究表明,引發新冠肺炎的病毒可能有一個實現最快傳播的最佳溫度。但專家說,人們應避免陷入這樣的陷阱,即認為它像感冒或流感的病原體一樣,對季節變化的反應完全相同。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8日報道,2月發表的這份報告提出,溫度對新冠病毒的行為有重要作用。不過這份報告尚未經過同行評議。
報道稱,這一項研究依據的是1月20日至2月4日期間全球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分析結果顯示,病例數隨著平均氣溫上升而增加,在8.72攝氏度時達到峰值,然后開始下降。研究報告說:“就流行病的發展和控制而言,氣溫……對人們的生活環境有影響……有可能在公共衛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報告說,“這種病毒對高溫高度敏感”,這可以防止它在較溫暖的國家傳播。而在較寒冷的氣候下,情況似乎恰恰相反。
報告還說,氣候可能是新冠病毒在中國中部城市武漢最先暴發的原因之一。
因此,報告建議“氣溫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應采取最嚴格的控制措施”。
還有一些專家,比如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傳染病研究中心的哈桑·扎拉凱特說,與其他病毒病原體一樣,更溫暖、更潮濕的天氣可能會使新冠病毒不穩定,因此更不易傳播。
扎拉凱特說:“我們仍在研究這種病毒,但根據我們對其他冠狀病毒的了解,我們可以抱有希望。”
他說:“隨著氣溫升高,新冠病毒的穩定性可能會下降……如果天氣幫助我們降低病毒的傳播性和環境穩定性,那么我們或許能夠打破傳播鏈。”
報道稱,許多國家的政府和衛生部門寄希望于,隨著天氣變暖新冠病毒會喪失一些威力,就像造成普通感冒和流感的類似病毒一般。
然而,包括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馬克·利普西奇在內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一定的濕度范圍內都可能持續傳播,造成感染病例快速增加,無論是寒冷干燥的地區,還是像新加坡這樣的熱帶地區。
這項研究說:“如果不實施廣泛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單是天氣本身,(比如)北半球進入春季和夏季時溫度和濕度的增高,未必會帶來病例數量減少。”
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計劃處執行主任邁克·瑞安敦促人們不要認定這種流行病會在夏天自動消退。
瑞安說:“我們必須假設病毒將保持傳播力。”
他說:“說它會像流感一樣消失是錯誤的希望……我們不能做這種假設。而且沒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