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祖籍浙江省嘉善縣,1953年4月27日生于遼寧省鞍山市。1978至1988年先后在唐山工學院、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獲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1年赴美國耶魯大學,獲經濟學博士,1993年回國。現任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第195期新浪·長安講壇發表題為“中國三大戰略與規劃———教育、人才與科技”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胡鞍鋼詳盡介紹了過去五年中國在教育、人才與科技方面制定的三大規劃。他表示,當前的世界競爭是科技、人才、教育的競爭,中國通過這三大規劃,將在2020年成功實現從潛在創新國成為現實創新國,從人力資源大國成為人力資源超級強國的轉變。
當前的世界競爭是科技、人才、教育的競爭
胡鞍鋼說,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傳達的信息會引起世界的震驚。中國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2000年是4563萬人,但是過去的十年這個數字翻了一番,達到1 .2億人。如果按國家人口算,都可以排到世界前十。而在中國,大學生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0.12%。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力資本大國。
再看一下中專人口,從2000年的1.4億人,2010年已經達到1.88億人,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94%。而過去十年中國的總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只有0.57%。
上面這兩部分人口合在一起,就是中國將來人才的蓄水池,從2000年的1.86億人上升到3.076億人,接近美國的總人口。
這個數據超出我們的預料。10年之后如果我們再談這個數據,大專以上人口就會超過2億人,高中以上的人口也會超過2.5億人,這可以稱之為人類有史以來超大規模的教育發展。
現在看一下當今討論這個問題的國際背景。進入21世紀,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發展的一個戰略機遇期,但是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不僅是經濟市場的競爭,可能更關鍵的、更長遠的、更深刻的,是三大競爭,就是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競爭。所以無論是歐美日,還是中國、印度,凡是這種大的經濟體都對此發出了信號。
首先是中國在2006年率先發布了2006年到2020年的《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規劃發展綱要》。緊接著在2009年9月,美國政府發布了《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作為它的國家戰略。2010年3月,歐盟提出了2020年歐盟目標,它包括要創造就業,增加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增加成人教育等等。日本本來應該在最近公布2011年到2015年的科技基本計劃,但是由于這次地震、海嘯以及核泄漏的影響而推遲,不過預計也會很快公布。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四大經濟體,都已經發出了信號,要在科技、人才和教育領域進行公開的、激烈的競爭。”胡鞍鋼說。
他表示,就是在這樣的國內外背景下,中國提出了三大規劃,主要目標是追趕歐美日。分析的框架首先是人才概念的提出。人才這個詞在某種意義上實際上是中國的語言,它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者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
其次,怎么來認識人才、教育和科技的關系?有兩個公式,以便使三者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相互關系。
第一個,假定人才生產函數是P,它相當于人才概率t與總人口T的乘積。于是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當t一定的時候,人口越多人才就越多,人才為人口的增函數;另一種情況,提高概率t,顯然人才也會更多。
這里需要確定t是什么決定的。胡鞍鋼認為是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健康、人力市場等。并認為這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只要進行人力資本開發,就會很快形成超大規模的人才隊伍。
第二個公式,人才產出函數如果用Q來定義 ,它是指創造的經濟價值譬 如G D P,科學價值譬如發表的論文,技術價值譬如說專利申請、專利授權,也包括文化價值、生態價值。
人才產出函數Q由兩個參數決定,一個就是前面那個公式中的總人口T,第二個是人才的勞動生產率。這里要討論的是什么決定了人才生產率。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和R & D的投入相關的。
關于人才問題的重要性,中國的領導層早就有所關注。在1980年,鄧小平就指出,中國改革的三個標準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此外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30年之后,在今年4月24號,胡錦濤主席在清華百年校慶大會上講話,判斷世界的基本形勢時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在這種大背景下,各國為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紛紛把深度開發人力資源,以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戰略抉擇。對中國而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
中國教育規劃提出眾多量化指標優于歐美
胡鞍鋼首先從教育規劃談起。
他說,中國教育發展已經走過了三步:1949到1977年,從文盲充斥的人口大國邁向了初級教育的大國;改革開放之后的20年,從人口大國邁進人力資源大國;進入到20世紀以后,開始從人口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進入21世紀,中國加速發展了高中教育。按照“十五”計劃,到2005年毛入學率應該達到15%,這是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到2010年,中國平均受教育年限大體達到9年,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只有2年。中國在加快教育追趕方面,數據明顯超過了發展中國家,也明顯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的教育規劃,提出了三個核心目標,稱之為“兩個基本、一個進入”:到2020年,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要達到90%以上,至少85%,大學毛入學率達到40%;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其中,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又提出了六項目標,包括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等。
這個規劃中的教育發展事業主要指標與歐美對比,在各個重要領域給出的量化指標,還要優于歐美。如中國當年還有50%的兒童沒有做到學前三年入學,到2011年也還有四分之一。這次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學前一年的毛入園率要達到95%。這基本上與發達國家比較接近了,但是要在農村做到這點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二個就是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因此下一步主要是在兒童學前教育這部分進行強化,需要大量的幼兒教師。
第二個方面,在義務教育上主要是提高鞏固率。這是個世界性問題,就是美國也存在退學的問題。
第三,高中教育達到90%,其中將近一半主要進行高中職業教育,這樣就為培養更多的熟練工人奠定了人力資本基礎。
第四個最重要,高等教育要從現在的將近3000萬人達到3550萬人,增加550萬人。毛入學率從現在的24.2%提高到40%。
胡鞍鋼認為,這里面后兩個指標可能會提前實現。主要因為中國的少兒人口比例在下降,年輕人口比例也在下降,再加上學校在不斷擴招。這也說明現在中國發展教育在數量方面已經沒有什么問題了,主要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
此外很重要的是研究生教育,從現在的在校生140萬人要達到200萬人。
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來看,這次規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以往的教育規劃,不管是五年規劃還是五年計劃,基本上是集中在教育本身的發展上,而這次特別強調人力資源開發和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關系。
具體量化指標包括:2009年,中國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以上的,就是大專三年以上人口是9800萬人,2010年已經達到1.2億人,到2020年要到1.95億人。從目前情況看,到2020年達到2億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從現在的10%提高到20%。這是整個教育規劃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重要舉措。
再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力資本受教育情況要從現在的12.4年提高到2020年的13.5年。美國現在是15.7年。因此到2020年,中國的全國平均數比美國要低一些,但是除掉農村以外的城市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應該已經開始超過美國。
中國現在有大量的農民新進入勞動力隊伍,他們還沒有完全完成高中階段教育。所以這次的規劃強調,新增勞動力中高中以上人口比例要從67%提高到90%。
人才規劃目標: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
在談到人才規劃時,胡鞍鋼說,只有人才興旺,國家才能真正興旺。
中國的現代化是使中國全體人民現代化。而人民的現代化本質是要進行人力資本投資,讓人民成為人才。可以說,過去的60年,社會主義現代化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人口的不斷現代化。
到2010年,中國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9年,相當于1949年的9倍。正是人力資本不斷的提高,才使得中國有了更多的人才。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特別是改革開放,其根本目的就是解放世界最多勞動力的生產力,投資世界最多人口的人力資本,發揮世界最多人才的創造力。
在具體的規劃中,中國對人才的建設進行了創新。人才在國外基本上是講專業人員,但是中國不同,具有中國特色。因此在這次設計的時候主要是強調了幾個方面:第一是黨政隊伍,干部隊伍。第二是企業經營管理隊伍,包括企業家,包括管理人才。第三是專業技術領域人才。第四是農村實用型人才,實際上還包括屬于制造業的熟練工人。此外還有社會組織人才。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又是兩個層次:一個是拔尖人才,一個是專業實用人才,這既包括制造業,也包括農村。從具體指標看,黨政人才隊伍基本上穩定,大體上要從700萬人增加到800萬人。主要擴大的是專業人才,要從5000萬人達到8000萬人。包括企業管理人才,從2300萬人達到3500萬人,而且特別強調為躋身于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培養帶頭人。
工程師、教師、醫生等專項的技術人才,到2020年大體要達到7500萬人。R &D人員大體要從2008年的191萬人到2020年達到380萬人,其中工程師和科學家要達到280萬人。這次綱要還提出了人才貢獻率由現在的18.9%提高到35%。
此外,人力資本投資占G D P比重要從現在的10.75%提高到15%。它主要是指三個部分:第一是教育投入,不僅包括政府的投入,也包括非政府的投入,換句話說就是教育總經費支出占G D P的比重;第二項是R & D支出占G D P的比重;第三項是衛生經費總支出占G D P的支出,因為健康也是要靠投入保證的。
總的目標來看,人才規劃目標是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確立國家人才競爭比較優勢,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人才基礎。
2020年中國將從潛在創新國成為創新國
第三個規劃是關于科技。關于科技實力。
這需要先對科技實力進行定義。胡鞍鋼把它界定為:為了追求和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具體說就是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全國和全球范圍內利用各種科學技術資源的能力。具體來說,選用了五個方面的指標,既包括投入也包括產出。
首先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在這個方面,全世界都用在國際刊物發表論文數來衡量。在1980年的時候,中國只全世界的0.2%,沒有地位。但是現在中國在國際發表的論文已經達到世界第二,而且可能會在2013年超過美國。原定目標是2020年要進入前五位,現在已經達到了。
其次看技術創新能力。主要衡量指標是本國居民專利申請量占世界總量比重。中國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才有專利制度 ,到1985年占世界總量比重只有0.6%。現在達到了18.2%。日本第一,美國第二,中國第三。從和美國的差距來看,1985年的時候是16.5倍,現在是1.2倍。根據新的研究,因為日本這幾年經濟零增長,中國可能會在2011年專利數先后超過美國和日本,而且美國將在2013年超過日本。可以說中國早就超過了進入前五名的原定目標。
在國際專利數量方面。中國知道有國際專利是很晚的事,直到現在財政部才直接資助申請國際專利。但是現在中國的國際專利數量在迅速上升。1985年,美國和中國國際專利的數量對比是2600倍,1995年是166倍,現在已經縮小到3 .6倍。由于國家的政策支持,相當多的國內專利轉化為了國際專利。
再次,人力資源。這是一個國家最核心的競爭力。量化標準是胡鞍鋼稱之為全時從事研發工作研究人員的數量,包括科學家和工程師。這一指標在1985年,美國是中國的2.4倍。而后中國迅速發展,到2007年第一是歐盟,第二是美國,第三就是中國。而且按照規劃,2020年要達到280萬人,發展好的話也許會突破300萬人。
再看研發投入。R & D的支出美國長期以來相當于中國的20倍左右。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才開始下降,到2000年降到10倍,現在下降到2.5倍。為什么中國的R & D投入增長快,主要是企業在投入。從全國來看,企業投入占整個R & D的投入超過了70%,美國只有60%多一點。這也表明中國R & D投入的迅速增加主要是市場驅動的,并不是政府投入的。
此外來看一下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科技市場能力。選擇的標準是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在這方面,1980年美國相當于中國的870倍,因為當時盡管中國也在搞,但是什么叫高科技中國還不清楚。主要是因為中國對外開放,迅速地融入了世界,到1985年這一數據對比已經降到了137.5倍,2000年降到5.3倍,2005年降到1倍,現在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國。
胡鞍鋼表示,用以上的這五個方面對上面所定義的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來做一個比較,結果是中國從1980年占世界總量比重的3.8%,提高到2009年的17.4%。中國和美國的相對差距也迅速下降。從1980年的6 .4倍下降到1990年的4 .9倍,到2001年下降為2.7倍,到2009年下降為1.2倍。
他說,科技實力的變化,不同的國家是不一樣的。俄羅斯是下降的,美國是下降的,歐盟是下降的,日本是下降的,這和這些國家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的趨勢是一致的。
為此,規劃制定了2020年的目標,第一個就是要增加對R & D的投入,達到2.5%以上。2.5%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是歐盟提出要達到3%。第二,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這兩個主要指標進入到世界前五位。這個已經實現了。
最后胡鞍鋼總結說,中國成功地走出了一個窮國辦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實現了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三大規劃告訴我們,2020年的中國將從潛在創新國成為創新國,從人力資源大國成為人力資源超級強國。三大規劃將在提高大國間國際競爭的同時,加強雙邊、多邊合作,讓中國為世界帶來更多的正外部性,不僅給中國,也給全世界提供更多人才。
問與答
問:現在許多精英人士移民海外,請問中國政府應采取什么措施留住社會精英?
答:海外留學人員到去年年底已經超過190萬人,不到200萬人。回來的,有33%。所以實際上留學人員三分之二都在海外。主要原因是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吸引他們回國。這并不是中國現象,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在內也是如此。
但是,過去七年間,中國吸引外國留學生人次也在迅速增長,現在已經超過了20萬人,去年大約達到了26萬人。不過中國去年出去的留學生是28萬人,還處在我們說的逆差階段。但是也沒有關系,因為現在有大量的外資企業擁有非常專業的管理人才、工程師、科學家現在到中國來服務。所以說人才是國際化的,中國現在已經實現了有進有出。
問:高考擴招之后人才的標準有何變化?是否有利于通過高等教育來實現對人才的培養?
答:總體上來看,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人才也會水漲船高,也沒有什么統一的標準。就是看我們前面所說的你能不能給社會帶來新增價值。因此高等教育在塑造人力資本方面應當很顯然比中等教育或者職業教育更加具有長遠性。現在的問題是怎么樣按照教育規律和人才發展的規律來改革和推進我們的高等教育,進而提高教育質量。
但是教育質量提高并不等于你會成為人才。我經常給我們的同學講,你在清華大學學習了,從成為人才的角度你的概率是比較高的,但不意味著你一定成為人才。如果你不想對社會做出貢獻,你不會成為真正的人才。
那么怎么來看待高校的擴招呢。我想大家可能不大清楚,就是教育發展是有階段的,我們大體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精英階段,基本上屬于極低收入階段,你連小學的入學率都沒有超過15%,更不要談大學了。第二個階段,就是初等教育驅動階段,那就已經進入到我們說的低收入階段。第三個階段是中等教育驅動階段,已經進入到中等收入階段了。第四個階段是高等教育階段,其實中國雖然從收入水平并沒有達到上中等收入階段,但是從它的文化來看,它有極大的這種高等教育需求。而且除了我們的文化以外,現在比較現實的是一對夫婦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民眾有強烈的動力和愿望希望子女上大學。政府的擴招政策正是順應了這個趨勢。
因此在擴招的過程中,盡管確實存在質量的問題,但是總體上來看,高端人才的數量在迅速增長,最重要的是產出也在迅速增長。當然這里頭的產出不光是人才的產出,還包括其他的方面的產出,但是人才的產出是核心。
問:麥肯錫的報告說中國高校培養的人才,絕大多數不能達到跨國公司的人才標準,你怎么看?
答:不光是中國高校,美國高校也不行。因為麥肯錫所提到的跨國公司基本上是世界五百強公司和上萬個跨國公司。在全世界人才市場上,你就是從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了,是否能夠進入也很難說。
其實我們更鼓勵的是什么?是更多的人才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并不是到跨國公司去。客觀地說,中國算跨國公司多的,現在是世界第二。但是它能容納的人才量就那么點。因此對麥肯錫這個報告,可能還要換一個角度來討論。
問:在高等教育領域方面,關于網絡遠程教育,國家有無鼓勵措施?
答:這一次有一個專門的討論分析。網絡教育和遠程教育也涵蓋在大學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之中。現在提出的基本思路已經比較清楚了,就是把清華北大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拿出來全國共享。
為什么?因為知識是可以被分享的,特別是這些好的大學,能夠通過網絡遠程教育來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