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斷了正常的學校教學。為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降低疫情對學習的影響,各類學校紛紛發力網課,讓老師們變身“主播”。網課是最能兼顧教學和疫情防控的良性安排,通過此“疫”,人們意識到了互聯網能給社會帶來更有效的應變手段。
然而,在多數孩子享受著網課的便利之時,還有一部分孩子為上課費盡周折。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有一戶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為了讓女兒順利上網課,不得不收拾蒙古包全家遷徙找網;在湖北宜昌,一位爺爺拿著手機循信號找遍大山,給孫女搭了一間網課帳篷;在河南洛寧縣,一位高三女生為跟上網課進度,每天都到村委大院蹭網……
或許很多人以為,在智能手機大幅普及的今天,上網已非難事。然而,西部某縣一名干部告訴記者:經排查,僅他們縣因無智能手機、無電腦、無網絡等原因無法上網課的學生,就有2000多名。“如果長時間缺課,再回到學校難免會掉隊,社會應當保障他們的公平受教育權。”
近些年,網絡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數字鴻溝,一些農村學生也能像一線城市學生一樣,便捷獲取各種學習資源、學習機會。但總體而言,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山區的學校,無論師資硬件還是教育水平,與城市學校相比都有較大差距。仍有一些學生因為家庭困難,無法用上智能手機、電腦、網絡。
身處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已成為一種基礎設施,懂網用網則如同識字一樣,是參與社會生活的一項基本能力。一個不懂用網的人,可能會寸步難行。但越是如此,越應該對少數偏遠地區、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多一些關照,不能等“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才開始重視。
在網課已成為解決“停課不停學”主要手段的當下,學校應開展必要的摸底,充分掌握孩子們的具體情況。一定不能因為網課很普遍,就誤以為所有人都有上網課的條件。在布置作業等方面,也要靈活一些,不能“一刀切”。對上網課確有困難的學生,要提供必要的幫助,因為他們比其他學生背負著更大的壓力。
其次,村、社等基層組織對轄區貧困學生的情況比較熟悉,也要有更多積極作為。在偏遠地區、農村地區,培養一個學習苗子非常不容易,不能讓他們的學業被疫情拖累。各地不妨把村委會、村圖書館等場所和電腦設備用起來,為那些上網課有困難的孩子們創造學習條件。
真正讓少數弱勢群體做到“停課不停學”,是疫情防控工作的一個方面,也是對社會治理能力的考驗。目前,已經有一些地方在行動:河南省教育廳發布通知,要求加強特殊困難學生網上學習幫扶指導,為家庭困難的學生建立精準幫扶機制,確保不缺一項、不漏一人;重慶忠縣也對無法上網課的學生進行摸排,并將基層服務中心、圖書館等提供給孩子們上網課。
實際上,教育部也已注意到部分農村學生上網課難的問題。早在2月初,教育部就已經完成“空中課堂”上星傳輸,覆蓋各省(區、市)特別是偏遠農村網絡信號弱或有線電視未通達地區;中國教育電視臺第四頻道2月中旬已開始通過直播衛星平臺向全國用戶傳授學習資源,以照顧農村地區學生。
眼下,盡管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但不少地區開學日期仍未確定。盡快將“停課不停學”落到實處、不留死角,事關教育公平。對不少家庭困難的孩子來說,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務必確保這條通道暢通,片刻的“堵塞”,都可能讓孩子付出前途和命運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