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建設 服務民生
時間:2011-06-27 10:02:48
來源:重慶日報
民生,民與生。
如果把近年來重慶城鄉建設的發展喻為一本書,翻開這本記載城建歷史的每一頁,一個最令人感動的詞匯應然而出:民生。
無論是直轄以來重慶在“打基礎、建平臺”階段實施的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還是近年來隆重推出的“五個重慶”建設和“民生十條”措施,改善民生都被市委、市政府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加以推進。
以人為本,心系群眾。我市城鄉建設系統全體人士用心建設,推動重慶城建工作步入了以民生為導向的塑造環境、提升形象新時期。
民生城市,成為重慶建設領域最具時代特色的個性。
以民生為導向
破解城市建設難題
“每3個月就要更換1次地圖”,重慶被外國媒體譽為未來之城。
2009年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認為,在國際化城市排行榜上,中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最快的國家,而重慶則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城市。
重慶建設的發展速度到底有多快?按照國務院批復的《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重慶將建設成為國家級特大城市。2020年,重慶的主城區建成區將擴大到1000多平方公里,同時容納1000萬人口。
對任何城市來說,如此大規模的城區發展,都是難得一遇的歷史機會。在如此快速的發展背景下,“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并存的重慶,城市建設無可避免地面臨兩大矛盾:一方面是直轄之初,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建設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增長狀態,城市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另一方面,市民改變家鄉的渴望,特別是對森林、暢通、健康、平安和宜居重慶等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快速擴張的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兼顧“重慶速度”和“重慶品質”,成為重慶建設系統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
“城鄉建設質量關系著民生改善質量。”市城鄉建委主任程志毅認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城市,搞開發、抓改造的終極目標,就是讓群眾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對于重慶而言,城市建設只有與民生貼得越近、連得更緊,建設工作才能更好地體現自身價值,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源泉。
以民生為導向,成為重慶破解城市建設難題的關鍵。
圍繞“宜居”和“暢通”
民生工程頻頻推出
2008年7月,日新月異的重慶迎來了又一次加快發展的機會。
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上,建設“五個重慶”被濃墨重彩地推出,成為重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
對于市城鄉建委來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重擔。“宜居重慶”建設目標提出,2012年,重慶要建設成為西部最宜居的城市之一。2017年,重慶將建成全國最宜居的城市。也就是說,要在現有基礎上,按照小康標準,力爭在住房品質、房屋配套、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4個方面得到大幅提升。
“暢通重慶”建設任務同樣繁重。市城鄉建委面臨的壓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建成大西南綜合交通樞紐。到2012年實現高速公路市內4小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8小時通達;2015年實現鐵路周邊省會城市4小時通達,長三角、珠三角、東南亞8小時通達;江北機場成為國際性空港。二是建成“半小時主城”。到2012年,主城核心區(內環高速以內)任意兩點間的平均通行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以內,主城拓展區(繞城高速與內環高速圍合區域)任意一點到核心區的平均通行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以內。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任務?市城鄉建委以黨建為抓手,打造一支能征善戰的建筑大軍;同時以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工作條件為切入點,推動城市環境上檔升級。
在市城鄉建委牽頭,各相關部門有力配合下,圍繞“宜居重慶”和“暢通重慶”兩條主線,我市開展了公租房建設、危舊房改造、道路橋隧、軌道交通、主干道環境綜合改造、城鄉公共設施、城市廣場和雕塑建設、舊小區改造、遠郊區縣社會事業項目建設等一系列服務民生的重大行動。
變“安居”為“宜居”
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經過精心建設,重慶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空間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居住更舒適、出行更便捷、環境更靚麗、空間更開敞、設施更完善、服務更優質”,成為重慶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短短3年間,主城區危舊房拆遷改造完成1218萬平方米,購置安置房509.67萬平方米,15萬戶、45萬名群眾告別了空間小、配套差、安全隱患突出的居住環境。大規模公租房建設在全國首開先河,截至目前,開工建設1900萬平方米……
隨著主城城市道路快速建設,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成倍增長,橋梁建設多次刷新紀錄,主城城市道路總里程突破3000公里,路網密度提高到6.4公里/平方公里,主城干道高峰小時車速高于其他直轄市……
自2010年4月以來,主城區實施了79段、185.4公里主干道環境綜合改造,完工41段、74.2公里,遠郊區縣實施了113段247公里主干道環境綜合改造,完工41段82公里。長期存在的城市環境“臟、亂、差”現象得到明顯改觀……
截至目前,主城建成城市廣場44個、93.7萬平方米,人均廣場面積達0.21平方米,數量和面積較2008年均實現翻番。寬闊的廣場和綠地,成為城市的“大客廳”、群眾的“大舞臺”……
推進文化、娛樂、體育、醫療設施等重點工程建設,在主城區建成投用重慶大劇院、川劇院、圖書館、科技館等一批重大社會事業公共項目;在遠郊區縣,一批公共基礎設施得到完善,長期缺失的區縣城功能日臻完備……
圍繞提高行業管理效能、方便群眾和基層單位辦事,市城鄉建委先后在建設設計、驗收環節進行“五段式”并聯為特征的行政審批改革試點;開展“一講二評三公示”、“三進三同”,拉近黨員干部和群眾關系;組建市工程建設招標投標交易中心,搭建起公開規范、高效便捷的集中交易平臺……
城鄉統籌是重慶的發展特色和階段訴求。以關注農民工、保障建筑業從業人員安全為抓手,我市建設系統實現了社會和諧、民生促進。2008年初,市委、市政府決定連續5年每年給予31個遠郊區縣城社會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用于學校、醫院、圖書館、影劇院、體育場館、商業街等“幾大件”建設。市級財政已落實遠郊區縣社會事業發展專項補助資金24.8億元,完成投資93.8億元,實施項目154個。以長壽體育中心、云陽龍脊嶺生態文化長廊等為代表的112個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已建成投用,正在發揮良好的社會效應。
“十二五”期間,市城鄉建委將繼續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推動市民生活從“安居”向“宜居”跨越。
具體來說,我市將以綠色低碳建筑為抓手,全面提升建筑節能減排貢獻率,力爭全市新建城鎮建筑竣工驗收階段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99%以上,新建綠色建筑1000萬平方米,建立低碳建筑評價體系,實現既有建筑節能改造350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450萬平方米。到“十二五”期末,累計形成年節能446萬噸標煤,減排當量二氧化碳1016萬噸的能力。
當城市建設源源不斷地為3200萬市民的城市夢想與幸福生活提供保障時,重慶將成為國人眼中與上海、香港等國際大都市比肩的“中國最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