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多年來,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日趨成熟,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鞏固。中國的繁榮發展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一個強勁的推動力量,也是它相對于亞洲其它新型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優勢所在。
當前,香港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成為香港和內地監管層、學者和市場人士熱議的話題,也引起了廣泛的國際關注。
中國金融國際化的“緩沖區”和“過渡區”
國際金融中心是聚集了大量金融機構和相關服務產業,全面集中地開展國際資本借貸、債券發行、外匯交易、保險等金融服務業的城市或地區。金融市場齊全、服務業高度密集、對周邊地區甚至全球具有輻射影響力,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
目前,公認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是倫敦、紐約。除此之外,世界上還存在著許多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歐洲的法蘭克福、蘇黎世、巴黎,亞洲的香港、新加坡和東京等。
凡是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或者城市,其基本的相同點是自由兌換的貨幣與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也就是說,不受外部不利因素影響的較為獨立的法律體制。
在香港完善的法律體制保護下,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有一個相對比較好的法律精神,參與者能夠相信、認同法律規定并且自覺地遵守規定;另一方面,香港是國外資本最便捷買到人民幣資產的市場,有可能保證巨額資金的實時流動,因此是國外資本的首選。
此外,國內大量的資本對全球投資欲望一樣強烈,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的市場,又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是國內資本試水海外投資的第一站,地位同樣不言而喻。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投資理念的資金在香港這個市場碰撞、交流,形成了香港獨一無二的金融環境。
中國的金融市場必須進一步開放,否則與世界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但內部的很多問題短期內又較難解決。因此,既要滿足中國金融國際化的迫切需求,又要避免金融市場開放對國內金融體系產生過度沖擊,就必須充分利用香港作為吸收和減弱市場變化的“緩沖區”和“過渡區”,進一步鞏固其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
在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必要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證券市場的不斷成熟和開放程度的增加,中國需要建設自己的金融中心。在這種背景下,香港證券市場作為亞太地區重要金融中心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香港的金融體系,在風險管理、市場機制及運作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其金融架構穩健規范,貨幣支付體系可靠,金融監管制度成熟,且為國際認可。此外,香港具有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府,自由流動的資金和信息,都是其優勢所在。
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有助于隔離國際金融波動對于國內市場的沖擊;同時,可以利用離岸市場的優勢,彌補國內金融市場在法律和市場設施方面的發展中的時間差。在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不但可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可以防止國際資金對人民幣的直接沖擊。通過兩地金融市場的連接,促進中國金融體系國際化,逐步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
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條件是自由兌換的貨幣與完善的法律體系。中國國內當前的法律體系還不能完全達到這樣的標準,因此即使國內資本市場的市值規模和上市公司數量超過香港,但也與國際金融中心的標準有一定差距。
進一步說,中國政府對于經濟金融等方面的管制越多,香港的獨特作用越明顯,其地位越高,就有越多的投資者到自由的香港市場投資,這也就是上海在現有條件下無法超越香港的原因。
香港金融市場具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香港背靠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最快、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國大陸,與中國大陸的緊密關系不言而喻。同時又由于其一國兩制的政治安排以及長期殖民的歷史,使得其與世界真正的金融中心有更多的相似之處,這體現在資金流動的自由,監管制度的國際化等方面。
同時,香港在人民幣匯率改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際上形成了離岸金融市場。人民幣在這里可以自由兌換,香港政府和交易所也推進人民幣外匯交易、離岸金融業務、人民幣計價的證券的發展。截至2010年12月底,香港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額已達3149億元,跨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匯款總額超過千億元,達1009億元。
為推動香港離岸金融市場向縱深發展,香港離岸市場目前已形成債券市場、保險產品市場、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結構化票據市場和其他人民幣金融產品的離岸金融市場體系??梢哉f,在香港的人民幣是自由的人民幣,其價值是公允的,在這里人民幣并不稀缺。
香港金融體系優勢
香港的金融體系是由各種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活動以及獨特的金融管理體制相結合而構成的有機整體。在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香港經濟為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發展方向,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正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多樣化的金融機構。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包括持牌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接受存款公司和除此之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一,銀行業向集團化發展。由于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英資銀行尤其是匯豐銀行在香港銀行業中長期占據壟斷地位。近年來,隨著中銀集團業務的發展以及其它外國資本的擴張,香港的銀行業逐步形成英資銀行、中資銀行和外資三大銀行集團。
二,金融機構向多樣化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以銀行業為主,但隨著業務的發展,其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保險公司是香港最重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它們將所積累的資金用作放款和投資,有助于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基金公司是香港近幾年來興起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基金公司有積少成多和分散風險的優點,易于吸收境內外資金,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有助于證券市場的穩定;香港的金融租賃業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補充了銀行中長期信貸形式較少的弱點,使短期融資與中長期融資相配合,使香港的金融服務功能更加完善。
——不斷完善的金融市場。
香港的各種金融機構各具特色,功能多樣,廣泛的資金借貸、證券買賣、外匯和黃金交易活動,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國際金融市場。香港的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和同業拆借市場比較成熟,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而商業票據、可轉讓存款證等短期資金市場、債券市場以及期貨市場發展較慢,在整個金融市場中所占份額很小。
——獨特的監管體制。
香港金融監管制度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科學合理的監管組織框架,這種組織結構既能保證市場監管的全面,又能保證監管分工的合理與有效運作。二是完善的市場環境中的自律行為,包括金融機構的內部風險約束,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基于行業長期發展利益之上的行業自律。三是不斷完善與有效施行的法規制度。
——監管體系的獨立性與制衡性。
香港金融監管體系主要分為三部分:銀行業的監管主要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證券及期貨事務監管委員會負責監管證券和期貨業務,保險業務監理處負責保險業的管理。三個主要的監管機構分業監管,各負其責,合作有序。
然而,近年來國際混業經營的總體趨勢對這樣的分業監管體制也提出了挑戰。為實現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香港金融監管機構齊心協力,加強相互間的合作與信息交流。香港金融監管的明確分工是防止政出多門與權力覆蓋的前提,是保證監管效率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的緊密合作才形成了疏而不漏的監管網絡。
由于歷史的原因,香港一直沒有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建立起真正的中央銀行。通常屬于中央銀行的職能,是由政府成立的專門機構及私人商業銀行來共同執行的。相關各方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主要內容是對每家涉及共同監管責任的機構或金融集團委派一位聯絡人,以改善雙方信息資料的交流,并就承擔共同監管責任機構的政策和監管事宜舉行定期監管會議。這份備忘錄正式確立了金管局和證監會之間的協作關系。此外,金管局還積極加強同本地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監管當局的合作,以避免雙重監管或監管不足。
——行業自控與自律。
內控機制是香港監管體系的基礎,它要求金融機構建立具有自我檢查和約束功能的內部審計稽核部門,對自身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香港金管局認為,審慎管理風險的責任主要落在銀行的董事會和管理人員身上。金管局的監管目的,是制定和加強一套最低審慎標準以及監察銀行內部的風險管理素質,從而加強銀行管理層的自律性和控制。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出,香港的監管當局非常注重銀行內部的風險約束機制,將外部監管作為對銀行自律的監督、確認與補充。香港金融的自控與自律體系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完善細致的法令法規的約束是香港金融機構內控機制建立的基礎,同業間的競爭與同業監督是香港金融機構內控機制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維護行業信譽、保證行業市場公平有序成為共識,行會制度在香港的監管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銀行公會根據1981年頒布的《香港銀行公會條例》正式成立,它表面上是銀行同業自律的行業組織,實際上是香港政府對銀行業進行間接管理,貫徹港府金融政策的工具。所有持牌銀行都必須加入銀行公會,銀行公會最重要的作用是統一制定港元存款的最高利率,并且與港府和財政司保持密切的聯系,貫徹其政策意圖。
——法規的及時完善機制。
香港強調金融法制化管理,通過制定并不斷完善各種金融條例、法案,定出金融行為準則。主體法律框架的穩固與實施細則、補充的不斷完善,形成了香港法規多層次和及時應變的特點。
以銀行業為例,《銀行業條例》是香港銀行業的基礎法規,構成了銀行監管的第一層法律框架。條例規定金融管理局可以通過發出業務指引的辦法,對條例進行補充。通過樹立與發展并進的思想和建立及時檢討修正制度,使得香港金融法律體系在反復的檢討與思索中不斷演進,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適應新業務、新產品的不斷涌現。
——金融創新。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自由化趨勢,直接引發了國際金融領域一場以金融創新為主導的“金融革命”,從而使金融創新成為金融發展乃至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金融創新主要包括金融制度創新、金融市場創新、金融科技創新、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機構及其管理方法創新。所有的金融創新越來越明顯的特點,就是真正以客戶的需求為中心,因需求而創新。誰的創新贏得客戶和市場最廣泛的認可,誰就將成為競爭的勝出者。
香港在百年殖民統治歷史中,形成了開放包容的文化。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適者生存、物競天擇”使港人以反應迅速、高效率而著稱于世。香港特區政府也強調香港未來的成功有賴于下述基礎:資金及資訊的自由流通、法治和獨立司法制度、廉潔高效的政府和簡單的低稅制,沒有外匯管制,并擁有透明的監管制度及一流的電信基建設施。香港的這些基本制度為金融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較理性的投資者群體。
研究發現香港市場不存在羊群效應,而國內A股市場有明顯的羊群效應。股市參與者投資行為表明,與香港股票市場相比,內地股票市場還不夠成熟。
在香港,做買賣股票決定時,82.5%的股票投資者會根據自己的分析,53.4%考慮成交量,44.8%參考專業分析員的意見。42.2%會閱讀報章、電視或財經網站的分析。33.9%的股票投資者會參考上市公司公布的文件如年報和公司通告。
內地股票市場不夠成熟規范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投資者結構不夠合理,2008年A股上海證券交易所機構投資者累計僅占0.47%,在國外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的比例大于50%;二,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投資者對市場缺乏信息渠道和了解,信息不對稱較嚴重;三,股評和媒體信息對股市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散戶易受輿論影響。
香港獨特的聯系匯率制
香港的貨幣制度適合其高度開放的外向型經濟,與其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相匹配。而內地的匯率制度目前仍是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這是在內地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阻礙。
香港的聯匯制度屬于貨幣發行局制度。在這個制度下,貨幣基礎的流量與存量均得到外匯儲備的充分支持。這即是說,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動都必須有外匯儲備按固定匯率計算的相應變動完全配合。為了減少利率過度波動,金管局會透過貼現窗提供流動資金。銀行可利用外匯基金票據、債券及其他合資格證券作抵押品訂立回購協議,透過貼現窗向金管局借取隔夜流動資金。香港的貨幣發行局制度由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轄下的貨幣發行委員會監察。該委員會定期舉行會議,監察貨幣發行局制度的運作,并研究改進措施。
香港貨幣制度和匯率制度是融為一體的,貨幣制度的核心是穩定港元的匯率,而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是外匯基金,外匯基金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管理和支配的,用以控制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港幣發行、調節和穩定港元匯率的政府基金。
聯系匯率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減少了因投機而引起的匯率波動,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使個人、企業、政府都有穩定的預期,從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還可以約束政府,使其理財小心謹慎。
聯系匯率制度的弱點也是很明顯的。首先,港幣的發行是以100%的美元現鈔為儲備金的,而現鈔只是最狹義的貨幣(M0)?,F鈔之外,加上各種存款,共同構成廣義貨幣(M2)。目前,香港雖然有超過7000億港幣的外匯儲備,但是,如果有某種強大的外來沖擊使公眾信心動搖,從而有相當比例的港幣存款要擠兌美元的話,香港就有可能發生信用危機。
第二,聯系匯率制度使香港貨幣當局喪失了調整經濟的靈活性。在貨幣政策方面,由于實行聯系匯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以來的香港貨幣當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喪失了運用貨幣政策調整經濟的能力。譬如,20世紀90年代,香港經濟曾經有過熱現象,貨幣當局應適當調高利率,使經濟降溫,健康發展。但是,因為港幣與美元是固定匯率,套利行為迫使香港貨幣當局無法調高利率。港幣的利率只能大體等于美元利率。所以,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聯系匯率制度的薄弱環節就會變得明顯起來,也就容易成為投機者進攻的對象。
第三,且不談港幣利率高對香港經濟的抽緊作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對港幣的影響也有兩重性。一般說來,港幣利率高有利于穩定港幣。但是仔細想一想,港幣與美元是固定匯率,港幣為什么能比美元利率高?回答是,港幣的風險高,公眾認為聯系匯率有可能失守,港幣與美元的利差是對港幣的風險補償。提高港幣利率一方面對港幣有穩定作用(攬存港幣),另一方面也是一個關于港幣風險累積程度的預警指標(Indicator)。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利差過大,港幣利率偏高不但不能穩定港幣,反而會動搖公眾對港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