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時間:2011-06-24 10:26:1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人民網
日前,我國第一部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讓“國土空間”這一專業色彩頗濃的名詞進入了大眾視野。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一家家工廠不斷涌現,一條條公路縱橫南北,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個個村莊煥然一新,國土空間的結構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而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種變化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比如耕地減少過多過快、資源開發強度過大、環境問題凸顯、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等等。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國土空間開發面臨一系列新的壓力和挑戰。為了我們的家園更美好、經濟更發達、區域發展更協調、人民更富裕、社會更和諧,為了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家園,必須統籌謀劃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格局,形成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導向。
大力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基于對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現狀的分析和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優化開發區域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從而應該優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重點開發區域是有一定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從而應該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限制開發區域分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其中農產品主產區是耕地面積較多、發展農業條件較好,盡管也適宜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但從保障國家農產品安全以及永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必須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從而應該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是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系統重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條件,應當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供應能力作為首要任務,限制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禁止開發區域則是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需要特殊保護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大力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在區域發展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有利于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空間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方式和資源配置效率。當前,空間結構不合理、空間效率不高已經成為影響科學發展的重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轉方式必須轉變傳統的空間開發模式,調結構必須調整不合理的空間結構。只有通過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才能把轉方式和調結構的要求落實到具體地域上。
大力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于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區域協調發展并不是使經濟總量在城鄉和各地區平均分布,也不是簡單地縮小地區生產總值的差距,而是要從人人享有小康社會幸福生活出發,使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大體相當的生活水平。
大力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于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若仍然按照原有模式發展,勢必大大超出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陷入越開發、越破壞、越貧困的惡性循環。因此,要引導人口和經濟向適宜開發的區域集聚,為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騰出更多的空間,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遏制生態環境先破壞后恢復的弊端,使當代人的發展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于制定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和改善區域調控。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較大,國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調控,應根據資源環境的特點分類指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可以為差別化的區域政策、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以及精準細致的空間管理,提供一個可操作、可控制、可監管的基礎平臺,從而增強區域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