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劉首文近日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發表專業論文《我國智慧生態農業持續發展初論》,就我國智慧型生態農業所面臨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的發展途徑與策略。劉首文同時也是全國城鄉融合智慧化發展工作指導小組組長、世界鄉村復興大會組委會主席、山西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湖南經濟地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首席專家。
劉首文在文章中提到,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并且是發展中的大國,是世界農耕文明的起源地,但我國不是當代農業強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諸如國內人地矛盾、水土流失、土地生態退化,國際“綠色壁壘”的諸多限制性因素的制約。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更加低下,智慧化農業剛剛萌芽。因此,以智慧型產業技術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加快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智慧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劉首文談到,智慧生態農業是生態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他是結合農業生態工程,以人的智慧、經驗和以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與包括農林牧漁和加工在內的大農業深度融合,從而實現農業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個性化服務的嶄新農業生產方式,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伴隨生態農業并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是智慧農業的生態化或生態農業的智慧化的具體體現。
劉首文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智慧和生態兩個理念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就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理念一樣,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智慧不同于智能,智慧化是智能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并且,劉首文在文章中提出預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隨著5G技術的完善和發展而實現物聯,物聯網的未來一定或必定是智(慧)聯。
劉首文強調,智慧產業的興起和興旺必然伴隨著產業的生態化的過程,而生態文明的進步一定由智慧來啟迪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