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一化”促社區百姓幸福
時間:2011-06-22 10:18:18
來源:西安日報
東部新城的崛起,灞橋區的巨變,也深刻地體現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每個人身份隸屬關系從單位人向社區人,從農村人向城市人的過渡中。
在推進社區建設中,灞橋區以“黨建創新”為引領,以“三有一化”為目標,以特色化建設為著力點,促進廣大社區群眾過上和諧、安定、幸福的城市生活。
齊抓共管 “三有一化”有合力
為全面完成社區“三有一化”建設任務,區委多次召開常委會,研究部署,區級相關部門和各街道、各社區也層層落實責任,明確措施,形成了全區上下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區委成立了區域化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負責全區區域化黨建工作。同時,在街道成立了街道區域化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在社區建立了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通過發揮街道、社區和駐地單位黨組織在構建區域化黨建工作格局中的積極作用,統籌開展區域化黨建工作,全面提升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水平,確保“三有一化”工作任務全面落實。
多措并舉 社區黨建“有人管事”
“有人管事”是抓好社區黨建工作的關鍵。
加強班子建設,該區以社區換屆選舉為契機,使干部隊伍結構得到了明顯優化,社區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開展多層次培訓,使社區黨員干部在黨的建設、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諧創建、群眾工作和維護穩定等方面的工作水平顯著提升。
完善考核考評機制,推行社區工作目標考核制度,加強對社區干部的考核、管理,并把考評結果與個人待遇、職務晉升等掛鉤,嚴格兌現獎懲。實現社區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有動力管事。
加大投入 社區黨建“有錢辦事”
“有錢辦事”是抓好社區黨建工作的保障。
該區形成并完善了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為輔的社區經費保障機制。將社區干部補貼列入區財政預算,通過下撥市上資金、落實區級配套資金,保證社區干部補貼按時足額發放。同時積極為社區干部辦理養老和醫療保險等相關待遇。
從2010年開始,將社區辦公經費補貼,由原來每年15000元提高到每年27000元,并明確規定,其中的12000元作為黨建專用,保證社區辦公所需,保證黨員活動正常開展,同時做到區級相關部門在社區“費隨事轉”。
同時,區管黨費加大投入支持社區工作。2009年為14個社區下撥黨費5萬多元,2010年又下撥黨費27.25萬元支持農村和社區黨建活動。
集中建設 社區黨建“有場所議事”
“有場所議事”是抓好社區黨建工作的基礎。
該區將社區建設資金納入區、街財政預算,按照“一社區一對策”原則,多渠道籌措資金、集中建設,全面完成了社區活動場所建設任務。
采取爭取省、市財政支持一點、市福利中心補助一點、區財政配套一點的“三個一點”辦法落實活動場所建設資金。2007年以來,共籌集建設資金624萬多元,實施了22個社區辦公場所建設項目,新建了洪慶新村、半坡、紡星、核鍛、五環、電建、建材等13個社區辦公場所,對一印、唐都、長十路、三棉、四棉、向民等9個社區的辦公場所進行了改擴建,使社區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變。
同時,積極完善社區配套設施建設,促進社區服務功能完善。為社區配備電視機、碟機、電腦、LED顯示屏、氣象災害電子顯示屏、觸摸查詢顯示屏等設備,達到社區黨支部、居委會、警務室、圖書室、最低生活保障和勞動社會保障工作站、計生衛生服務站、文化活動指導站、健身活動場所等“一部三室三站一場所”建設目標。
整合資源 構建“黨建區域化”新格局
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是社區黨建工作的方向。
該區按照條塊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整合黨建資源,統籌開展區域內各項黨建工作。
全面推行“大工委制”和“兼職委員制”。在各街道實行“大工委制”,在各社區實行“兼職委員制”,從駐地單位、非公企業黨組織負責人和“兩代表一委員”中聘任大工委委員和兼職委員,積極發揮街道、社區和駐地單位在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中的積極作用。
創新黨員管理服務模式。在區委組織部設立黨員(流動)服務中心,街道、社區建立黨員(流動)服務站,不斷完善在籍黨員“直管”、在職黨員“雙管”和流動黨員“協管”機制。
全面推行黨員“義工制”,各社區普遍成立了志愿者服務隊和黨員義工服務隊,為居民提供政策宣傳、幫扶就業、醫療衛生、水電維修、維護穩定等服務。深入開展在職黨員“自愿認領社區崗位”活動,積極服務社區、服務群眾、服務地區發展。
開展“三個共建”活動。即“共駐共建”:開展與駐區單位“校居共建、醫居共建、企居共建、商居共建、警民共建”活動,做到優勢互補、雙向服務;“結對共建”:以到社區過一次組織生活、慰問一次黨員群眾、幫扶一戶困難黨員、資助一名貧困學生、辦一件實事好事為主題,開展機關與社區黨組織結對幫扶活動;“黨群共建”:深入開展“黨建帶工建、黨建帶團建、黨建帶婦建”活動,實現各組織間協調發展,合力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
社區黨組織認真落實黨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幫助居民解決就醫、上學、住房、就業、行路、飲水、用電等實際困難,真正做到為民解難、為民謀利、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