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可以歸功于兩股主要力量:其一是鄧小平,其二是農民工。
是農民工推動了中國經濟30年高速增長的世界奇跡。是農民工維護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是農民工的出現加強了中國內部環境的流動性。
近些年來,對農民工的各種調查研究逐漸增多。但是相比起改革開放中的各種風流人物,農民工這個重要的群體,給予中國30年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卻一直未見廣泛傳播。
在現實中,他們也常常處于弱勢地位。他們強大了國家,自己卻只能擁擠在逼仄的城中村;他們繁榮了城市,卻留下了一個寂寞的鄉村;他們穿著最廉價 的T恤,生產著最昂貴的GUCCI和LV;他們每天照顧著雇主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卻一年才能見上一回。他們是中國強大的力,也是中國深沉的痛,時刻拷問著 中國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公平性。
隨著第二、第三代農民工群體的出現,他們的利益訴求也在發生變化。他們渴望在城市被認同,以沖破城市內部形成的二元結構。農民工討薪、富士康跳樓等新時期的社會問題,無不考驗著全社會對待農民工的誠意和胸懷。
作為農民工大省的廣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在一次與外來工見面的活動中曾動情地說過,廣東能有今天的發展成就,跟廣大外來務工人員的 努力奮斗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外來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可能喝不上水、吃不上菜,甚至被垃圾圍城,更談不上會有廣東的工業化、現代化。外來工是廣東現代 化進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建設力量,也是今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必須依賴的主力軍。汪洋還曾強調,關愛農民工、幫助農民工,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作出的貢獻,實際上現在的城市人,絕大部分都出身于農民,因此,我們提醒自己不能忘記農民,就是不能忘本。我們告訴自己要善待農民工,就是要懂得感恩。
這是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的第一篇。我們將視角投向在改革開放前后最早洗腳上岸經商的溫州農民。他們是廣義農民工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